论鲁迅文学世界的个体思想呈现
2011-5
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承良
204
159000
在中国文学传统里,自古多有社会本位文学,而匮乏个体本位文学,特别是积极的个体本位文学。鲁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个体本位文学代表作家,他的出现显然是太超前了,以至于在他有生之年乃至逝世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被误读的状态。《论鲁迅文学世界的个体思想呈现》试图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及鲁迅生命主体的思想分析,在现代性视野中还原鲁迅作为个体本位文学家的真实面貌,解读其对于当下个体独立人格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张承良,江西于都人,2003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兼任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地域文化。出版《欲望的盛宴——当代广告文化解读》,执行主编《东莞九章——现代化中的东莞现象与东莞想象》、《广西九章——海洋语境中的文化整合与观念建构》、《上海九章——“魔都”变迁的历史场景与未来宏图》等著作。
引论
第一节 个体本位文学与社会本位文学
第二节 鲁迅个体思想研究的现状概观
第一章现代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指向
第一节 鲁迅个体思想的精神特质
第二节 解剖等级制度下“庸众”的精神奴役
第三节 解剖“士”精神人格中“瞒”与“骗”沼泽
第四节 主体意识觉醒之后的精神困境
第二章鲁迅个体思想的主体呈现
第一节 作为思想者的个体鲁迅
第二节 鲁迅个体思想生成的西方文化渊源
第三节 鲁迅个体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第三章 现代性视野中的鲁迅个体思想
结语 后鲁迅时代个体启蒙的诗性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鲁迅的个体思想,又是立足本土,在人类文化之网中融汇了中西文化精髓的创造物。鲁迅旨在立人一立国而进行的个体本体思考,一方面有着尼采等西方个体本体论者的相当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有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对于西方个体本体论的扬弃。尼采等人为了解构工业主义对人的精神的异化及创造性的失却,走上了审美现代性的形而上本体精神追寻之路,企求在获得本体精神的同时重新解放人的创造性活力。但事与愿违的是,尼采们陷入了狂热和非理性之中,并日益远离现实而走向神秘化和虚无主义。而鲁迅在对个体本体的形而上追求最终是回归了中国本土的现实,它始终是面向现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的,这是鲁迅不同于西方个体本体论者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鲁迅通过文学所表达的个体思想,就成为带有相当富于借鉴意义的思想创造。它不仅有别于西方的个体思想,也与同时代的其他同类思考不同:与陈独秀、李大钊的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不同,与胡适的走向政治学的学理论证不同,与周作人的走向道家传统的“隐士鬼”也不同,它表现了现代性背景下中西交融所产生的本土化的——诗性的(审美现代性的)、进取的、开放性的、具有绝对价值的——个体思想,这是一个受西方现代个体思想启迪、成长于中国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的创造物,一个既有个体自然权利意识,又有对于群体(乃至人类)高度责任感的行动者。 鲁迅为什么不去建构自己的理论大厦,而是在四面出击的“游击战”中展露思想的锋芒?究其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