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被遗忘的王国

(俄)顾彼得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俄)顾彼得  

页数:

322  

译者:

李茂春  

Tag标签:

无  

前言

  1901年,我出生在俄国。20世纪初以来席卷全世界的大动荡,震惊了少 年时代的我。变化如此突然而剧烈,以致我从不认为我的人生是连续而有序 的;相反是一系列相互无关的生活片断。然而岁月不能冲淡我对少年时代的 记忆。我两岁时父亲去世了,由于我是独生子,我就成了母亲专心照料的对 象。我母亲是个相当聪明而敏感的女子,对文学、音乐和自然美有浓厚的兴 趣。我总觉得她有点远离于众多亲友,可能是因为在聪明才智或见识广度方 面没有一个亲友比得上她。她能写诗作画,且很有灵感,所有这一切使她— —最后连我也被吸引住,于是疏远了其他家庭成员。在她的朋友之中,许多 人是她那个时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这可能与我受教育的方式有关,我 受教育的方式被认为是很特别的,接连由许多家庭教师来教我,其中包括一 位哲学家和一位通神学者。虽然那时我还很小,我清楚地记得莫斯科的生活 充满活力,不同于巴黎优雅宁静的生活。 我从小就对东方充满兴趣,特别是对中国、蒙古国、土耳其斯坦、中国 的西藏感兴趣。这肯定是血统上的关系,并且毫无疑问是我母亲那边的血统 。在上一个世纪里,我母亲的父亲和祖父是有名的大商人,他们的马队去到 科布多和基雅塔,甚至远至杭州采购中国茶叶和丝绸。他们来回过蒙古,进 行牲畜贸易,并与西藏进行:草药、麝香和藏红花买卖。当我问世时这一切 都已成为过去,那段发迹史的唯一遗老就是我外婆帕拉吉,她活到97岁高龄 。在漫长的冬季夜晚,她常跟我讲很长很长的故事,叙说她丈夫和他的父亲 怎样旅行到中国和蒙古以及其他神话般的国度。那些国家曾经被普列斯特· 约翰和成吉思汗统治过,我睁大眼睛听着。她四周是旧茶叶盒子,上面有中 国仕女画,画中美女端着精制的茶杯,给蓄有胡须、手摇扇子、戴有头巾的 中国达官贵人献茶。盒子上印有文字,如像“红梅香茶”。在她房间里的温 暖空气中飘溢着这些罕见名牌茶叶的幽香。靠墙而立的保险箱里放着奇异的 蒙古和西藏的毯子,马队用的蒙古茶具摆在屋角里。我还看到萨满教用的鼓 和笛挂在墙上。这就是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旅行所留下的一切。那些旅行者 们早已死去。 我很高兴帕拉吉外婆刚好在革命前去世了。她已经是半失明,并且不能 走路了。可是当她谈到她喜爱的往事时,头脑仍然很清醒。接着革命来了。 我和母亲决定离开俄国。我们乘火车跑到土耳其斯坦,在撒马尔罕和布卡拉 见到的尽是恐怖的场景和流淌的鲜血。从那里到中亚的道路已被封锁。我们 回到莫斯科,又转到海参崴,并在那里呆了一年。在路上我们又碰上了有名 的捷克起义,数月后才得以通过。最后我们来到上海。 1924年我母亲去世,我想她的逝世是难免的。在悲伤中我去到杭州附近 有名的西湖,在那里我十分偶然地认识了一个道士。我们的友谊是自然而然 的,因为我已经熟悉汉语。他带我到他在的寺院去,这个寺院坐落在离城几 英里外的一个山顶上。在寺院里,他把我当作最亲的弟兄来照顾,寺院住持 以极其理解的态度接待我。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好像被施了魔法般得到了安 宁,心里的创伤似乎痊愈了。 数年来,只要一有空,我就离开上海继续去拜访那古寺。起初我在上海 给商号当专家,鉴别中国文物、玉器和名茶,以此维持生活。1931年我加入 美国捷运公司,充当旅游服务员,陪同大批顾客到中国、日本和印度支那。 作为一个有名的旅游公司的年轻工作者,离开灯火辉煌的“东方巴黎” ——上海,到寺院休养,可能显得有点奇怪。可是正因为以旅游特征为主的 极度欢乐的上海之夜,我才不得不退却到这样一个隐蔽处,以求恢复平静, 并且重新获得镇静和力量。 我刚到美国捷运公司办公室没几天,一个美国百万富翁和他的妻子还有 姨妹要我带他们去北京。首先,这位百万富翁要求我买足够的酒和食物以备 旅途之需。令我为难的是,他递给我一万元的中国现钞。我很难把这一大笔 钱塞进衣袋中。我预备了一个船舱的东西,24箱香槟酒、各种水果和罐装的 美味食品。不幸的是,当我们出航时,起了大风,轮船猛烈颠簸,几箱香槟 酒被甩下来,船舱门猛地打开,酒瓶在交谊室地板上到处滚动,甚至冲下过 道,撞在墙上,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富于幽默感的百万富翁却很高兴。 首次旅行给我树立了威望,我成为情趣相投的旅游随从。这真是怪事。 接着有一位75岁的古怪的美国飞行员,长长的白胡须快垂到膝盖。他从 衣袋里拿出一个飞机螺旋桨在手里挥动着,口里喊道:“我是飞行员!”他 在远东寻找世间的乐园,这是他真正的古怪爱好。我们飞到兰州,坐的是一 架小型德国运输机,因为当时中国的航空系统还处在初期阶段。后来我们去 到北京,老飞行员在其他观光者中跑动着,在他们面前快速转动他的小螺旋 桨,喊着,“我飞了,我飞了,你们看,像这样”。他包了一架飞机飞到长 城,带着几个记者,并且给德国飞行员作了秘密指示。飞机旋转俯冲,有时 长城出现在我们下方,有时在我们头顶上,有时我们似乎就要擦着城垛。这 是观看长城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吓得记者们脸色发青地坐着。 在这段时间里,我广泛地旅游,因为有常规行程和夏季巡游,还有许多 专程旅行。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编者注)前,中国是个 适宜居住的地方。我也独自旅行,通过我那位西湖朋友的介绍,经常住在道 家寺院里。我在强大的唐朝首都西安度过了一段时间,又在当时的要塞潼关 呆了一些时候。我时常向我的老师傅即寺院住持说起,我渴望到中国西部去 ,到很少为汉人和外国人知道的遥远的西藏去生活。可是他总是说时候未到 。后来,日本人又占领了北京和部分上海地区,这位师傅告诉我时机到了。 可是怎么去呢?在战争期间我不能独自去那里。后来突然有了个参加中国工 业合作社的机会。我又一次请教寺院住持,对于我在今后的七年间会发生什 么情况,他作了详细的预言。后来一切都按他的预言发生了。 1939年9月,我作为合作社的一员,从上海出发到重庆,这是长途旅程 的第一阶段。 中日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要到达重庆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我 乘一艘荷兰船到香港,再从那里乘一艘小法国汽船到海防。我的行李多,负 担很重。在海防我碰上一些传教士,他们要随南京大学师生疏散到成都去。 他们带有许多沉重的箱子,里面装有科学仪器和其他技术用品。他们要把这 些东西带到大学去。海防是个嘈杂混乱的地……

内容概要

丽江地区是一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位于滇西北高原,在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交汇处。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森林;还有清澈的湖泊和宽阔的坝子。可谓是风景秀丽,历史古老,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它与大理、迪庆、怒江、四川毗邻。地区所在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工县。半个世纪前,俄国人顾彼得来到丽江,被这里世外桃园般的宁静和谐却鲜为人知深深感动,称之为“被遗忘的王国”。如今,这块被遗忘的王国,作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引来世人惊喜的目光犹如在地下埋藏多年的璞玉出土,刹那间放出夺目的光彩。 书中较翔实地描述了20世纪40年代或更早期的丽江风情。举凡民族、宗教、节日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无所不包,是一本不可多得亦可算为最早的丽江风情录。作者本人宣称他写这本书是坚定地作为丽江纳西人中的一员来陈述的,可以使读者与他一起步入这块有着“天堂的景色”乐土,并与各民族兄弟姐妹一道共同赞美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和进取向上的人民的这块土地。

作者简介

顾彼得,1901年出生于俄国,1941年由中国工业合作社委派到云南丽江,1949年离开,1975年病逝于新加坡。顾彼得精通俄语、英语、法语、汉语。主要著作有:《被遗忘的王国》1955;《玉皇山的道观》1961年;《彝人首领》1959;《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经历》等。

书籍目录

绪言一 随马帮到丽江二 初识丽江三 丽江的集市和酒店四 与纳西人的深入交往五 开办合作社六 我在丽江的医务工作七 我眼中的纳西族八 丽江及其周围地区的藏族九 丽江坝的普米族、彝族和白族十 喇嘛寺院十一 捉弄人的鬼十二 殉情和东巴仪式十三 丽江的婚俗十四 丽江的节日十五 纳西族的音乐、美术和悠闲时光十六 工业合作社的进展十七 鹤庆匪乱十八 在丽江的最后时光

章节摘录

  初识丽江 翻过山口向下走,啊,美丽的丽江坝,使我为之倾倒。每当春季里我走 这条路来到丽江时,我都赞叹不止。我得下马凝视这天堂的景色。气候温和 ,空气芳香,带着一股从耸立在坝子上的大雪山传来的清新气息。扇子陡峰 在夕阳中闪烁,仿佛耀眼的白色羽毛在顶上挥舞。那上面风暴怒号。雪花漫 卷,犹如帽中绒毛。下面却一切平静。一片片的树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 ,和羽毛般的竹林相互点缀。而这一切都隐蔽在分散的小村落里白色或橘黄 色的房屋背后。玫瑰花遍地都是。篱笆是由大片大片的小双朵白玫瑰编织而 成:大朵白色、粉红色和黄色攀援玫瑰花,垂挂在树上和屋檐上,矮小的单 棵玫瑰遍布于草地和空旷处。香味压倒一切,沁人心脾。田野里冬小麦绿油 油的,水晶般明澈的冰雪溪水潜流其中。深水植物像一束束发丝在水中飘荡 。来自冰川的水分流成无数小溪沟渠,使丽江坝成为世界上灌溉最便利的地 区之一。小溪急流淙淙,百灵鸟和其他鸟类的啼叫声如同神灵的音乐。乡间 小路弯弯曲曲地通向村外。丽江城是看不到的,它隐藏在一座小山背后,小山顶上一个红白色的庙 宇清晰可见。在丽江占支配地位的纳西族农民们成群结队地赶集回来。谈笑 风生的男女牵着马匹,在老远处我们就听到了他们的说话声和歌声。他们当 中许多人都认识我。他们的问候发自肺腑,充满欢乐。回家前他们习惯在城 里渴酒,因而脸色通红。用土坛子装的酒用马驮着,或由妇女用篮子背着,准备在山里寒冷的冬夜到来时享用。一群小伙子穿着短裤和麂皮褂,从一个 拐弯处背后上来,吹着芦笙唱着歌谣。他们是阿托里人(一个生活在南山深 处的神秘部族)他们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前头有一阵杂乱的响声——铃子的 叮当声、铁器的铿锵声、喊叫声和牲口的踩踏声。那是从城里出来的一队藏 族马帮。不久,马帮的主人骑着肩宽体壮、粗毛蓬松的矮种马来了。他们是 两个藏族绅士,穿着华丽的红色丝绸衬衫和厚实的上衣,腰间系着彩带,头 戴绣金宽边帽。“你们上哪儿去?”我用藏语向他们问候。“去拉萨。”他们咧嘴说。然后其中一个用漂亮的英语说:“先生,请 抽支香烟。”并且递给我一盒菲利普·莫里斯牌香烟。他们慢慢前讲,不一会马帮跟上来了。我们拉马到路边以便马帮通过。藏 族马帮不像下关到丽江的白族马帮,他们悠闲地行进,没有猛烈冲撞的危险 。骡马进人西藏不驮140磅至180磅重的驮子,而只驮80磅至100磅;他们不 像白族马帮一样钉马掌以防马在石头路上滑倒。藏族马帮一天能走的路程是 很短的,20英里为限。牲口得到很好照料,总是显得膘肥体壮,养得很好。从丽江经过拉萨到卡里姆邦三个月的跋涉,如果要牲口存活下来的话,驮子 轻、路程短和饲料充足是必要的。途中没有大道,只有一条要攀登的弯弯曲 曲的山路,通过阴暗多石的峡谷,沿着陡峭的大山忽上忽下,涉过咆哮的冰 川溪流,有时跋涉于危险的山地泥潭沼泽中。骡马到达目的地时都已精疲力 竭,马蹄破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我们遇到的马帮和任何其他典型的藏族马帮一样。头骡戴着面罩,上面 用绿宝石、珊瑚、紫水晶石和小镜子作奢华的装饰;耳边有红色丝带。头骡 上有一面三角黄色旗,作绿色锯齿状镶边,暗含的藏语意思为:“丽江——卡里姆邦直接运输线”的传说。每20匹骡马为一组,由一个步行的藏人看管 着,这藏人扛着枪,带着一只脖子上套着红色毛织花环的大藏狗。当我们路过城郊的村子时,酒店里的妇女向我们挥手,要我们喝杯酒。我们在每家酒店喝一杯,以免得罪她们。在邻居们的招呼声中,我们已慢慢 爬到半山腰,进人大门来到一个满地是花的院子。我们到家了。我们的房子是旧的,但是它还完好宽敞。丽江房子都是两层的,盖有三 方或四方边房,或者更多。不管大小,建筑式样都是一致的。下半截用土基 砌成,按照主人的爱好,外面粉刷成白色、橘黄色或淡蓝色,用黑色或蓝色 线条勾画出优雅的镶边。中央是石板镶成的院子,有三条石头镶边的高出地 面的花坛。每方楼下的中屋有四至六扇雕刻精美的合门。其他房间有雕花窗 或花格窗。房间后面安上护壁镶板,遮盖住难看的土基。上头这一层是个宽 大的房间,但有的相当低矮。这一层房屋可以随意分隔成许多小房间。因为 纳西族很少有人喜欢住楼上,所以楼上通常作为粮食、庄稼和货物储藏室。由于屋顶没有天花板,板壁又没有高达屋顶,所以屋内微风习习。后墙上只 有几道窗子,而前面则有一长排窗面对院子,稍微朝上倾斜就可以打开。由 于没有窗玻璃,花格窗上只糊着薄绵纸,就像日本房屋的窗子,所以夜晚从 雪山上怒吼而下的冷风吹来时,很难御寒。屋顶用沉重的土瓦盖成,依照汉 族的传统式样,角落处稍微朝上卷起。所有的瓦都是灰色的,可是有时边缘 上的白色线条会打破灰色的单调感。才到丽江的人要找一所房子住是相当困难的。至多能和房主人分住一方 或两方耳房。由于厨房难安排,有小孩打闹,还有人盯着看,这很不方便。P30-3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被遗忘的王国 PDF格式下载



顾彼得,1901年出生于俄国,1941年由中国工业合作社委派到云南丽江,1949年离开,1975年病逝于新加坡。顾彼得精通俄语、英语、法语、汉语。主要著作有:《被遗忘的王国》1955;《玉皇山的道观》1961年;《彝人首领》1959;《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经历》等。


与作者一起步入这块有着“天堂的景色”乐土,感谢作者让我们看到原生态的丽江风情。


去过丽江的再读一遍被遗忘的王国,又有一种对丽江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原来从前的丽江已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这般,有空值得好好读读!


顾彼得的文笔非常幽默,观察很细致。外国人的角度看解放前丽江,会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看出他们的不寻常。
老顾笔下的人都栩栩如生,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得到的待遇不同于国人,所以能看到很多很有趣的人和事。
很喜欢这本书。


没有游客,没有政绩工程,顾彼得时代的丽江可爱又亲切,尤其和斯诺的《马帮旅行》一起读,能看到相互联系的人物,会觉得更好玩。


这是一本在中国可以买到中英两个版本的书。它不是小说,虽不起伏跌宕却引人入胜。一个精通多国语言且善于跟云南少数民族打交道的作,足以让你妒忌。一个巧妙的人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在丽江生活的记录。一本有趣实在易于阅读的书,如果想更加受益匪浅,一起读英文版吧~


内容很有趣,再现了丽江四十年代的淳朴风情。找了很久才在当当找到的,就是书的开本比较小,拿在手里不太方便。


去过丽江。但读到此书已经很晚,里面的丽江,和我去过的丽江已经今非昔比。云南的山山水水确实不在你想象之内,作者很有意思。不过估计放在现在,也不能完全被理解。时代转变了。那个王国早就化为尘土了。


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解放前后丽江的风俗民情和东巴文化,是一本了解丽江的历史和文化的好书。作者本身也是个热爱丽江的人,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感情。我还购买了此书的英文版送给公司的美国同事,他一口气读完,直称好!


来丽江的飞机上看完了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许多纳西普通人的语录,平静中迸发出的力量和智慧。当然还有作者灵感四射的许多穿插评论,可见行万里路就是蕴育智慧的有效方式。下了飞机,在丽江呆了5天了。有些偏题地想到那句话:相濡以沫,不如两相忘于江湖。丽江繁华了,红了,于是也就不是“丽江”了。——当然她还是迷人的:)接下来是谁呢?我看了看资深驴友的探索攻略,我看了看旅游企业的开发计划,我看了看越野车商业活动的秘境秀……


现在的丽江已经极度商业化,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也很难见到,这本书这些内容的涉及,弥补下现实化的丽江给游客的遗憾,去丽江之前买来读读挺好。


俄国人解放时期在丽江的见闻 幽默有趣 详实丰富


我在丽江的一个雨夜拖着伤脚,踩着高低不平的五花石,走了很长的路,从南门到东大街买了第一本,最近又在当当买了6本,送了我6个最好的朋友,每个上面都提了字。要评论的话,也许我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写很长,我只是告诉你我读了6遍不止,因为他写的我喜欢看,认真看看关于音乐与休闲时光的那一章吧,问自己一个问题,人的无尽的奋斗为了什么?要说的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我的感觉是见到了一个老朋友。我喜欢,愿意与朋友分享!


过年时,在丽江古城的书吧里看了开头。觉得这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丽江。觉得很独特,很不错。所以回家之后就想到要买上一本。


让我看到了以前的丽江,淳朴的,交织的奇特社会,很喜欢!


我喜欢。真实,有历史感。比那本《消失的地平线》要好一些。特别是去过丽江以后,更觉得这本书的历史价值。


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丽江(过去的)敬重作者的品格魅力


这是在丽江买的 后来丢了 一直觉得可惜 跑了很多书店都没有卖的……后来在当当看到了这本书 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


去过丽江后,回来马上入手了这本书,边读边回味,真的不错


作为旅途消遣 看看确实不错 现在的丽江已不是当年丽江


有助于了解49年前的丽江原貌。


不错,直得一看,了解一下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丽江


去过丽江者必看的一本好书,非常精彩。看了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丽江到底如何。


很喜欢。。看了之后好想自己再去一次丽江。。慢慢品味


之前我在丽江买了英文版,还是中文版的过瘾,赞一个


遗忘的历史、人生、天堂、仙境。。。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办合作社,与纳西族人交朋友。他被认为是特务,别有用心的人。但他的回忆应是真实的,感人的!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关于丽江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描写。作者观察的角度和深入的思考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特别是60读年前拍的黑白照片很有立体感,人物刻画生动,给本书增色不少。


朋友介绍的书,内容什么的就不必多说了,书的质量还不错。


书的质量很好,书本比较小,总体来说很满意


所写内容已是很多年前了,与现在有所不同,不过值得一看


写得很客观,很喜欢


一直就把作者当做自己的灵魂之友.谢谢相伴!


比较钟爱的一本书


商品不错,内容未读


还未看,是正版新书。


质量一流,当当给力。


不错,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刚去过丽江和中甸(现在叫做香格里拉),回来就买了本书和消失的地平线两本书,和实地的感觉一样,本书更轻松愉快,自然真实,尤其是那些老照片,和现在看到的相对比,很有感觉。中甸改名香格里拉,我不知道是成功的炒作还是无聊的举动,就像这次在云南碰到的导游说的,就是冲那四个字来的,实际上丽江更有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和内涵,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保护所形成的,而不是靠一夜之间创造出来的。


书拿到后有点意外,开本很小,很方便,适合在闲暇的午后,沐浴在温和的阳光下慢慢品.很配丽江的生活.


生动描写60年前丽江的世界


一个特殊年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却不能被人们所忘记。


在去云南的火车上看着这本书有着另一种体会


就是书比想象中的要小,其他还好


了解这个美丽古镇的传奇故事。


第一次买 东西 ,还是可以


装订质量不大好,作者文笔一般。但还是可以了解一些祖国的边疆人民生活民俗,当时的生存状态。


这本书很有特色,喜欢……装帧很好……


刚拿到,类似于游记的小说


书是小开本的,没看到希望中的内容。


太失望了。这么差的装潢。这么贵的价钱。失望。


评《被遗忘的王国》


其实还不错的游记


关于丽江的种种记忆


真的不错!全新正版,而且送货很快!


在丽江看完这本书


觉得翻译的不怎样


内容不错,是正版的,谢谢。。。


比在书店里买便宜多,核算


  一直想找一本有关丽江的书,却都是厚重感不足而矫情气有余,直到回程时在丽江机场无意看到这本书。此行对大研感受确实一般,读完发现顾彼得通过自己的眼睛确实让人触摸到被现代商业甚至是一种靡靡文化覆盖住的原生丽江。这种原生感并不因为呈现于60年前而让人感到老旧和古怪,反倒让人觉得如果那人那事被得以完整的保存,时至今日也应该就是这样。整部作品真切、生动,虽然结局有些无奈,但也让人觉得今日之丽江变得如此不足为怪。
  
  感受最深的,在于作者对于人的描摹。各民族在作者笔下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不过有意思的是,纳西的聪敏热情姑且不论,藏人的悍、彝人的邪、白族的懒在作者笔下都有相较可爱的呈现,而被文明高度洗礼过的汉民族,作者或多或少带有负面的感情色彩,这种情绪甚至强烈而深重。
  
  不能不说,这里面也许有作者的成见作祟,但也绝对从大方向上概括地反映出了很多问题。被文明洗礼过,就是进步吗?如果社会“进化”到一个无规则、无章法的状态中,也许还不如原生的质朴来得痛快吧~
  
  就像临走前一天,漫步大研内的统治了丽江470载的木氏土司府邸。这个再小不过的民族,统治之长久令人惊叹,远甚于天朝历代。他们虽强敌环饲,为安于一隅求得生存,却真正做到了广采博纳。而我们呢,总说泱泱大国如何兼容并蓄,却往往多于征服而少了尊重。
  
  


  1.因为对官方的不信任,所以像由cctv之类官方媒体所展示的西藏历史我一直是有所保留。就算那确实是真实的,但好像就是要不能轻信,当然对信息不对等的**有同情。而这种侧面写到49年前的拉萨,西藏就容易相信,而且看过之后对现在官方和**的表态也能理解了。**的诉求我已经不同情了,当然红色政权一样。
  
  2.不管是丽江还是中国的任何城市和乡镇现在都一模一样了吧。
  
  3.大概民族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中。
  
  4.看到对黒彝的描写目光一亮:这种部族还存在吗?网上搜寻一下也波澜不惊的,49年后可能真的什么都被磨平掉了。


  在丽江买的,在回来的飞机上读了大半,两天的行程如走马观花,没有心情和毅力专门去寻找古城的感觉(一大早根本起不来),书里描写的很多景象和刚刚还在眼前的那个古城联系起来,一下子就好像把那个城市抽出来了。
  


   一个没有期限的假期。正在丽江,晒着太阳,喝着普洱茶,看着这本书---不错的。
   书里描述了很多丽江以前的样子,走在石板路上,试图寻找书里说的光滑的石板。雨后的石板如此的亮滑,一不小心人和牲口都会摔得个四脚朝天。
   这样的石板在现在的丽江没几块了,都是小石头拼成的。在丽江古城边上还是看到了那样十分光滑的石板。难怪会滑倒,难怪会四脚朝天。
   书里还谈到以前每家的猪都会出门逛逛,晒太阳,晚上自己回家。比现在的狗还自由。这种情景真不能想象。不知道现在哪还有这样的事情。
   总之,如果你也在丽江旅游,请让我向你推荐这本书《被遗忘的王国》。


  丽江的影子
  ——《被遗忘的王国》(俄)顾彼得
  
  无意中从朋友家借得《被遗忘的王国》,朋友说在云南游玩时本打算买大名鼎鼎的《消失的地平线》,可惜没有找到,就顺道买了这本书,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匆匆浏览一下,果然,一位俄罗斯人生动诙谐的笔墨将我带回到1941-1949年的丽江。昔日丽江的美丽不同凡响。
  顾彼得是一位善良诙谐而又踏实肯干的人,他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深谙官场打混的潜规则,操着熟练的中文,带着国外的援助,受当时国民政府的委派,在孔祥熙的直接任命下来到丽江,这个当时被外国人乃至中国人视作蛮荒之地的彩云之南的世外桃源,对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毫无畏惧之心,即使在与人斗酒被下毒几乎丧命之际,也毫不减弱自己的好奇心和一心想结交淳朴的本地人的强烈愿望。
  在顾彼得的笔下,纳西、白族、彝族、藏族、普米族的奇特风俗一一展现开来,而作为这些有趣的人和事的背景的则是丽江及周边地区震撼人心的美,鲜花盛开在如茵的草地上,江水滔滔,四季宜人,每日美酒欢歌,虽然时有不太令人愉快的事发生,诸如抢劫、杀人、殉情、下毒等等,但那种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依然从纸面透出来,深深震撼我的心。
  昔日的丽江,即使只从顾彼得笔下惊鸿一瞥,已令人惊艳,很想循着顾彼得的足迹,去追寻丽江的影子,可惜在故事结束时,变化已不可避免,那影子恐怕也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我之所以敢这么大口气地评价作者,是因为,《西游记》拼的是广度,《被遗忘的王国》拼的是深度。
   作为外国人在一个当年与世隔绝的西南小镇,能那么深入地融进少数民族生活中,特别是与那些害羞的少数民族成为挚友,参与他们神秘隆重的祭祀典礼,得到他们的尊重信任,非常不易。
   九年,作者交了大量的本地朋友,有彝人头领,有杀人越货的土匪,有酒店老板,有女领主,有吸鸦片的乡绅……还开展了工业合作社,给他们带去了更好的生活。
   最后看到红军解放丽江,我苦涩地笑了,每一个朝代的更迭均有惊人的相似,不论你打的什么口号扯的什么旗。毕竟作者他是那个时代的当事人,后来人读到的历史也只是粉饰。
   又瞅了一眼书柜里的《动物农庄》,叹。。。。。。


  看过的关于丽江的最好的一本书。
  不止一次在饭桌上给朋友推荐过,不过好像大家现在都不大爱理那个地方了。
  或者就是被那些甜腻的丽江游记闷到了。那些书确实让人“肉”软。
  又或者现在大家目标已经转到了威尼斯、迪拜之类的地方?
  
  绝无煽情。这是这本书的好处。
  
  没有那些酸死个人的爱情。
  
  妇女当家的丽江,国民政府和日本人都鞭长莫及、当作发配之地、土匪在路上欢蹦乱跳的旧时丽江,被马共解放的丽江,寡妇的丽江,工业合作社的丽江。还有很多人物,都在人类学范畴内活灵活现地复苏过来。
  
  作者是在兵荒马乱中学过佛和道的奇怪的俄国人。年轻时在上海当导游,壮年时被孔祥熙派到了昆明(还是别的哪儿?记性不好,反正是云南),因为在官场挤兑,干脆去了偏僻的丽江,在那里呆了在中国的最后9年……
  
  没有神话和爱情,只有生活,包括土匪、免费医药、性病、开矿等等,这么个丽江,一个被当时的世界遗忘的和氏纳西王国。
  
  一口气就读完了。


呵呵呵,到了香格里拉。骑着自行车随意在村子里晃荡,还真让我看到了猪猪在乡间小路逛街的情形。还有一个猪妈妈带着一群小猪,估计是逛够了。回家拱门,主人不在,他们就在门口休息等着~~


翻译的水准太烂了~~ 希望有人能把这本书重新翻译,再出版


我在读到最后几张丽江被解放的时候,不停的祈祷历史能对这淳朴的小镇温柔一点。


昨天离开丽江时,才买了《被遗忘的王国》。虽然去过几次丽江,但这次才真的开始喜欢丽江,因为这本书。
在飞机上就开始看,一直都现在,也算是马不停蹄的读完了。
外国人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普通的生活,却是一个真实的丽江。
那个时代是多么的迷人啊,好想和顾彼得一起去看看他经历的那些事情。每个人都那么鲜活,看着上面的照片,甚至有些后悔没有早一些生出来呢。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有最美的一面。
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朋友,虽然失败了哈。不过没所谓啦。
读书,也是一种缘分的,呵呵。


呵呵 我也是一口气读完,不读完舍不得放下~


我也是返回的时候,在昆明机场买的,看着看着就一口气读完了,这才是原始的丽江啊,现在的奢华的丽江,实在让我太失望了,还是喜欢白沙的味道,夜晚熙熙攘攘的人群,喧闹嘈杂的酒吧,清晨堆满垃圾的街角,充斥情色的艳遇,防不胜防的欺诈,只能让人逃避。看完这部书之后,才明白曾经的丽江原来是那样的纯粹,那么的恬静,东巴文化,茶马古道,都是那样的让人神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