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五四三人行

石钟扬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石钟扬  

页数:

304  

字数:

28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喜欢读简洁明快的文字,厌恶拖沓哕嗦琐碎。钟扬写书,从《金瓶梅》、《三国演义》古典文学研究作品,到《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论据妥贴,晓畅明白。可谓史有真实,文有丽采,哲有思辨,与俗文庸书迥异。史学家不易写出这样的文字,而从文学走近史学的钟扬,似乎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五四三人行》从观点到写法,都有新异不凡之处,比前两本书更有看头。《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是写五四启蒙的书。什么是启蒙?启蒙,就是追求光明摆脱黑暗,崇尚知识鄙薄迷信,运用理性走向自由,倡导科学拒绝愚昧,实行民主铲除专制,以期再造文明复兴中华。简单地说,启蒙就是人把自己弄明白了,不糊涂了。启蒙的敌人,一是民众中的愚昧,一是当权者的专制;把人权放在任何政治权力之上,应当是启蒙之根本的根本诉求。中国人的启蒙,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在那时的谠论伟行,至今令人神往,而可憎可恨的专制和愚昧,当人人痛而谴之。

内容概要

五四,一个大师辈出、思潮激荡、各领风骚的时代。从北京大学走出的他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以其各自的胆识与气度行在新文化运动与学生运动之间,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护法”、“总司令”、“精神导师”。本书作者石钟扬先生以其恣意飞扬的情感与文笔,从历史的僵化定义中还原了90年前的五四时代,还有那一时代的大师们。  关于五四和这三个人,我们似乎知道得很多。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他们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进而影响了五四,影响了北大、影响了学生?五四之后, 他们去向何处,结局又如何?读过本书,也许会读出个有点陌生的五四来。

作者简介

石钟扬,安徽宿松人,1994年获安徽省政府所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在海峡两岸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人性的倒影:金瓶梅人物与晚明中国》《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天下第一刊:

书籍目录

序(陈铁健)上篇 五四现场:思想启蒙的境界 五四学生运动:有纪律的抗议   一、五四行动的第一印象   二、第一个场景:5月3日北大不眠之夜   三、第二个场景:从天安门到赵家楼   四、第三个场景:从总统府到监狱   五、五四是纯粹的学生运动   六、五四三人行如何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   一、1918年:从欢呼公理到抗议强权   二、1917年初:蔡元培出长北大   三、蔡元培“三顾茅庐”聘独秀   四、陈独秀眼中的北京与北大学子眼中的陈独秀   五、陈独秀放手招募人才与胡适之任教北大   六、五四“三圣”合影   七、“用石条压驼背”的残酷医法   八、胡适登坛说法,截断众流   九、陈独秀与《狂人日记》   十、蔡元培在北大实行“虚君共和”制   十一、蔡元培兼容并包中“倔强的坚持”   十二、陈独秀的去职与胡适的评说   十三、胡适与蔡元培的“红学之争”   十四、北大:民主自由的实验地  从此五四到彼五四:由启蒙而救亡   一、救亡乃学生先行   二、变态社会里的“人味儿”   三、蔡元培出走激起的“挽蔡运动”   四、大批学生的被捕与释放   五、陈独秀的被捕与被营救   六、陈独秀的出狱与出京   七、胡适的翻译竟比杜威讲学精彩   八、杜威眼中的五四运动   九、五四之后蔡元培为何要与学生决斗   十、疏导洪水以免成灾 下篇 五四后劲:再造文明的努力 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   一、从“四育方针”到“教育独立”论   二、“辞职大王”的不合作主义   三、陈独秀、胡适对蔡元培的 “不合作主义”的不同解读   四、胡适对蔡元培教育理念的发展   五、为了“这一点小小的梦想”   六、魂系北大  陈独秀:终身反对派的痛苦追寻   一、探讨真理之总态度   二、民主、科学:救时的圣药   三、从“美国思想”到“俄国思想”   四、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五、一旦“洪水横流”岂了得   六、苦痛的觉悟  胡适之:“再造文明”的设计师   一、再造文明从人伦做起   二、以广交天下客作“再造文明”的身教   三、“民国的要素在于容忍对方的言论自由”   四、“政治又是我的一种忍不住的新努力”   五、“收获不必在我,而耕种应该是我们的责任”   六、“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   七、“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 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  八、倘使胡适做了总统   九、胡适的社会主义观   十、胡适所设计的“联合国” 附录一:新文化运动“三圣”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与引用书目 自跋:人间正道是常识

章节摘录

插图:五四游行主体是大学生,并非中学生,视他们为“14岁多的孩子”,不知是杜威先生笔误,还是翻译的译误。但他所见五四“第一次示威”,“计划得很周密”是事实,他纠正了自己先前认为是“起哄闹事”那“欠公允”的看法。天安门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一项如此文明的民主阅兵式,这民主阅兵式也使天安门从此成为中国最庄严又最敏感的地方,以致美国的汉学家史景迁将自己以“中国人和他们的革命,1895-1980”为主题的著作命名为《天安门》。史氏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描述民国时期的天安门: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成为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国的见证人。它的后面,是退位皇帝的腐败朝廷,高墙环绕,晨昏不辨,纸醉金迷,在强横的军阀统治下苟延残喘;它的前面,成了政治活动家、学生和工人们集会游行的场所,他们抗议徒有其名的共和政府在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软弱无能,却每每被棍棒和枪炮所驱散。显然史氏概括的是一个历史情结,因为这次政府在天安门既没有动枪炮,也没有动棍棒。但天安门的象征意义无疑首先是五四行动所赋予的。傅斯年是五四行动的总指挥,《新潮》的同学多是“思想革命论”者,不赞成暴力革命。五四行动之前,傅斯年就与另两个北大学生领袖段锡朋、罗家伦策划好,要使示威成为“有纪律的抗议”。用“有纪律的抗议”去感化公使,唤醒民众,敦促政府。

媒体关注与评论

科学、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真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五四三人行,就是五四精神的杰出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对他们的评价、接受与反接受,正好检验着当代中国的民主进程和历史走向。  ——陈铁健(陈铁健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五四三人行 PDF格式下载



了解到很多以前似是而非的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