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密泥彩塑传承人

李琳琳,唐娜 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琳琳,唐娜 著  

页数:

159  

前言

  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入、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於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二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金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三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於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四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已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工作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内容概要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问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书籍目录

序言开篇密水之滨寻泥塑 高处密水云高密 走进泥彩塑村聂希蔚的“彩色”泥塑人生 泥塑缘的开始 养家糊口的无奈 抢救聂家庄泥塑 新世纪新生活泥彩塑的制作 做“货”的营生 虎虎生威 金玉满堂要艳更要俗的泥彩塑 聂家庄传统泥塑 聂希蔚作品风格——“要艳更要俗” 聂希蔚代表作品泥彩塑的技艺传授 技艺习得 技艺传授生活中的多面手 信贷员 讲故事 编族谱 定日子其他泥彩塑艺人情况 耄耋之年艺不老 昔日好手今孤寂 艺好不怕巷子深 夫妻双双做泥玩 一家祖孙齐上阵 活跃亮相展技艺 巷中曲折寻艺人养家糊口的营生儿 骡马街的昨天和今天 老艺人的“夕阳产业” 聂希蔚的生意经 聂希蔚与聂家庄泥塑后 记

章节摘录

  从“锅子花”到泥彩塑  关于聂家庄泥彩塑的渊源,很多资料解释为:聂家庄泥彩塑的艺祖叫聂福来,老家在河北泊镇。明万历初年,泊镇闹灾,田地连年歉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万般无奈之下,聂福来携妻带子逃荒到了山东。但他来到山东后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每日都为在何处重新安家以及如何养活一家子人而犯愁。待一家走到高密时,个个都已精疲力尽。就在全家人深感前路渺茫,不知如何是好时,聂福来抓起地上一块泥土,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闪现出年节时老家火树银花的欢庆画面。于是,他试着把泥土搅拌成胶泥,捏成罐状。然后借来一些火药装入泥罐里,封实后在罐顶部掏一个小孔。他用颤抖的手努力地在小孔旁点火,霎时间烟花似火龙般喷射而出,十分壮观。聂福来感激上苍赐给了他这一谋生的手段,便就地安家落户。这一让聂氏一家得以饭饱衣暖存活下来的物件就是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彩塑的雏形——“锅子花”,它的得名是由于其形状上小下大似倒扣的锅底。后来,聂福来因制作“锅子花”而远近闻名,也使得聂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兴盛起来。装焰火的泥坯叫锅子,也叫泥墩,为了吸引顾客,聂家庄的人们把泥墩塑成动物和娃娃的形状,放完焰火之后还可以当玩具,后来渐渐脱离锅子花,成了单纯的泥玩具。这手艺从此祖辈相传、邻里互授,不断完善,聂家庄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泥彩塑村。到了清乾隆年间,聂家庄泥玩具又受到扑灰年画、潍县杨家埠年画的影响,在造型、着色上更趋完美,也基本定型,进入成熟发展的黄金时期。  脑子里装着踏入聂西村前阅览的资料,谁想村里老艺人给出的答案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聂家庄泥彩塑的艺祖并非聂福来,《聂氏族谱》上并无聂福来这一名号。而是在明代初期,聂成富携全家从蒲台迁到高密,安家落户以后便考虑如何谋生。除了耕种田地以外,聂成富发现当地的土质比较有黏性,便用这黏土做成烟花的外壳,里面装上由生铁面、硝、磺、木炭灰等配制的“花药”,点燃以后会喷出好看的焰火,用来出售以谋生计,这便是“锅子花”。据说,这锅子花的泥巴外壳是上边小下边大偏圆柱形的样子,外观看起来像倒扣的锅底,也就有了“锅子花”的名字。为了使泥坯稳坐不倒,并且大小一致,那是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使用模具了。后来临近村庄做的多了,为了招揽顾客有买卖,聂氏祖先便想出花样,把锅子花的泥巴外壳搞成浮雕,多为一些简单图案,诸如人物、花卉、动物、山水之类,寥寥数笔,非常粗犷,销路却不错,引得别人纷纷效仿。为了再拓生路,聂氏先祖便又考虑改变,在图案上加绘颜色,添上花花绿绿的色彩,如此以来就更加引人注意,并且锅子花放过之后,外壳还可以留下来观赏,很招人喜欢。  到清康熙年间,“锅子花”已经有好几种样式,并且都有彩绘。  再后来,做烟花的聂氏祖先就考虑,既然大家喜欢锅子花的外壳,不如直接做成动物的样子,不再填充“花药”,便依照大体样子做成蹲着的小猴、小狗之类,这就是最初的聂家庄泥彩塑了。此时的聂家庄泥彩塑延续了做锅子花时使用模具的方式,泥坯也是空心的。  再之后,不知具体是什么年代,也不知是谁发明了哨子,制作者就把这泥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按上哨子,利用空气流通的原理使其在挤压、摇动或吹气时发出响亮的叫声,便有了叫虎、叫猴、叫鸡、叫狗这些新玩具,也开始了聂家庄泥彩塑生产有声泥玩具的历史,而这已经是清嘉庆之后的事了。  聂家庄泥彩塑也制作泥塑人物,传说是从清朝中期开始的。当时民间拴孩之风较盛,所以聂家庄泥彩塑艺人因时而动,开始制作泥塑人物。  据传当时的情况是,庙里的住持来到聂家庄,找一个手艺好的做工,也就是泥彩塑制作好手,订下泥彩塑数量,付给那艺人一定的价钱,当然,比平日艺人自己销售的价钱要略高些。一个是为钱财考虑,为养家糊口能多赚些自然要多赚些;还有一个原因是,拴孩儿所用的泥娃娃质量要求比较高,须得精细地制作泥坯、上色涂绘,更费工些,泥彩塑艺人们就质论价亦无可厚非。当然,来拴孩儿的妇女也愿意给高价钱,因为“贵子贵子”,花大把的银子“请”回的娃娃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真正的胖小子,而这个神赐的天生贵气的儿子以后能够给自己和全家带来大富大贵,考虑到这些,来拴孩儿的妇女便心甘情愿地多多奉上银两。  于是,一方面是民间的玩具,孩子们的娱乐所需;另一方面是拴孩儿,百姓的祈求所需,聂家庄的泥彩塑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有了一席之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密泥彩塑传承人 PDF格式下载



很爱看这本书,民间艺人不容易啊!


总体不错,但有缺页现象


介绍聂希蔚的书,还有他们那个村,还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