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艺术研究-丝绸之路
2010-12
金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金秋
308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为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丛书除了保留原有的几种选题之外,又从全国已出版或待出版的研究成果中,遴选了20余种有代表性的选题列入丛书,丛书以传统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为主线,以西域研究为重点,注重突出学术著作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由于入选的研究成果在出版时间上跨度较大,此次再版前均由作者对书稿内容做了全面修订,有的甚至做了重大修改,补充了新的资料,借鉴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为了使读者了解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特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沈福伟先生和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为丛书撰写了序言。文中的精辟论述和真知灼见,是读者开启《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一把钥匙。
金秋,1955年8月生,舞蹈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系主任。主要著作有《舞蹈——气质与形体的塑造》、《外国舞蹈文化史略》、《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出版说明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学研究(总序一)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丝绸之路历史沿革第二节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交流概述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现实意义第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第二节 世界舞蹈始源第三章 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古埃及各王国时期的乐舞第二节 古埃及舞蹈形态第三节 古埃及舞蹈艺术的内涵第四节 古埃及舞蹈艺术的传播第四章 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古希腊乐舞历史第二节 克里特岛乐舞艺术第三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种类第四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形式第五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思想第六节 古希腊乐舞艺术传播第五章 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古罗马历史与文化第二节 古罗马乐舞艺术思想第三节 古罗马乐舞艺术种类第四节 古罗马乐舞艺术特征第六章 波斯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波斯乐舞艺术形式第二节 波斯乐舞艺术传播第三节 波斯乐舞艺术延伸第七章 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古印度乐舞艺术的人文、地理环境第二节 古印度乐舞历史沿革第三节 古印度乐舞艺术种类及风格第四节 古印度舞蹈形态第八章 先秦东西方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西方之影响第二节 楚乐舞与西方乐舞第三节 楚乐舞与塞种人第四节 塞种人——先秦丝路乐舞的传递者第五节 塞种人艺术对先秦乐舞艺术的影响第九章 汉朝东西方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中亚、西亚乐舞艺术的传播第二节 汉代西域乐舞第三节 汉代中原乐舞第十章 唐朝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东西合璧的唐燕乐第二节 唐朝宗教乐舞第三节 唐朝与边塞乐舞第四节 唐代酒令乐舞艺术中的创新第五节 敦煌乐舞艺术的传播第十一章 元明清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蒙古地区乐舞艺术第二节 新疆蒙古族舞蹈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第四节 新疆哈萨克族舞蹈第五节 内蒙古、新疆的俄罗斯族舞蹈第十二章 佛教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月氏人与早期佛教艺术第二节 鲜卑、噘哒、突厥人与佛教乐舞第三节 北魏拓跋氏与佛教乐舞第四节 印度佛教乐舞演变第五节 犍陀罗艺术东传第六节 翼人与飞天第七节 龟兹乐舞第十三章 欧洲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中世纪早期乐舞艺术第二节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舞蹈艺术第三节 宫廷礼仪舞蹈第四节 芭蕾舞艺术第十四章 东欧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罗马尼亚乐舞艺术第二节 匈牙利乐舞艺术第三节 保加利亚乐舞艺术第四节 阿尔巴尼亚乐舞艺术第五节 南斯拉夫乐舞艺术第六节 波兰乐舞艺术第七节 捷克、斯洛伐克乐舞艺术第十五章 阿拉伯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文化艺术第二节 伊斯兰教兴起之后的乐舞艺术第三节 伊斯兰宗教舞蹈形式第四节 伊斯兰乐舞在中国的传播第十六章 日本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中国与日本乐舞艺术交流第二节 日本本土乐舞艺术第三节 日本飞鸟、奈良朝时期的雅乐与佛教乐舞第四节 平安时代对唐乐的变容第五节 从镰仓到江户时代的唐乐第六节 日本乐舞艺术之美第十七章 朝鲜乐舞艺术研究第一节 朝鲜半岛乐舞历史第二节 三国建立之前的乐舞艺术第三节 三国鼎立与中国乐舞艺术交流第四节 高丽王朝与中国的乐舞艺术交流第五节 朝鲜王朝与中国的乐舞艺术交流参考文献图版目录后记
版权页:插图:唐代曲子词形成于中晚唐时代,经过“安史之乱”的中晚唐人没有因为战乱而失去对享乐生活的追求,社会的生产经济仍然处在上升阶段,富裕的生活使人们追求奢侈、闲适,喜欢豪饮侃谈、沉湎声色歌舞之中。李泽厚说:“这时,与高、玄之间即初唐时那种冲破传统的反叛氛围和开拓者们的高傲骨气大不一样,这些人数众多的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应对,已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舞,舞弄异墨之中。这里已没有边塞军功的向往,而只有仆马词章的较量;这里已没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纵声怒吼,而只有至于贞元末,风流姿绮靡(杜牧)的华丽舒适”。曲子词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词,是一种文体,它是按照燕乐曲的乐句乐段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它使高雅的诗变成通俗的歌词,一种与音乐合拍的文学形式。主要受音乐支配,音乐和节奏能将诗行间的距离分开,最早它是两行分一段,两行之后或换韵,或换长短不同的诗行。每两行之后发生节奏变化,两行与两行之间形成一种跳跃。如李白的《秦月楼》:“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就是长短句词。长短句进一步发展为曲子,曲子则是市民艺术的代表。词由于朗朗上口,容易演唱,很受歌伎伶工的欢迎。唐代文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曲子词的创作中。据记载,当时的唐教坊中就录有许多曲子词,王重民将敦煌遗书中的曲子词提选出来,辑录成册,名为《敦煌曲子词》,共收录词有161首,它是一部歌伎伶工所用的词曲集。曲子词是应时代要求产生的文学体裁,它丰富了人们的酒宴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乐曲、歌词、舞蹈的内容。陈世修在《阳春集序》中说:“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宴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说明词是为适应宫廷和豪门的歌舞宴享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由此而知,《敦煌曲子词》是在中外文化大交流的唐代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新艺术形式,曲子词大多来自社会流行的乐曲音调,而唐的音调大多来自胡夷之声,唐代的曲子词多是胡音胡调的歌曲。于是,我们得知,西域以及外来乐舞文化,到了唐中期以后已深深地积淀在唐人文化艺术生活的底层,它构成了唐代宴乐酒令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唐人的酒令艺术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应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应歌伎伶工的需要,文人学士创作出大量的曲子词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