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身份与暴力

[印]阿马蒂亚·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印]阿马蒂亚·森  

页数:

206  

译者:

李风华  

Tag标签:

无  

前言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有这样一句名言:“绝大多数人都是他人。”这听起来就好像是他诸多胡言妙论之一,但不同的是,王尔德这次却合乎情理地给出了解释:“他们的思想是某个他人的意见,他们模仿他人的生活,他们最爱引用他人的话。”确实,我们受我们所认同的人们的影响是如此广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正如最近在科索沃、波斯尼亚、卢旺达、东帝汶、以色列、巴勒斯坦、苏丹以及其他许多地方所看到的,那些被人有意挑起的宗派仇恨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只要略加煽动,人们对某一群体的认同感就可迅速膨胀,最终演变成残虐他人的武器。确实,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与暴行都是由某一看似唯一的、没有选择的身份认同而得以持续。煽动仇恨之火总是乞灵于某种支配性身份的精神力量,似乎它可以取代一个人的所有其他关系,并以一种很自然的好战方式压倒我们通常具有的人道同情和自然恻隐之心,其结果或是朴素的原始暴力,或是在全球范围内精心策划的暴行与恐怖主义。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潜在冲突的一个主要根源就是如下假设,即可以根据宗教或文化对人类进行单一的划分。关于这种单一划分的支配地位的信念使得暴力在全球一触即发。单一划分世界的观点不仅仅与那种认为人类大体上是一样的信念格格不入,而且也与那种较少受到关注但更为合情合理的观点,即认为我们的差异是多样的观点相悖。世界往往被视为由各类宗教(或“文明”、“文化”)组成,而忽略人们所实际拥有和重视的其他身份,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科学、道德和政治。单一划分观要比多元和多种划分观更偏于对抗,而后者构成了我们所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这种理论上的简化主义往往可不经意地助长实际政治中的暴力。此外,各种试图克服这类暴力的努力也同样因为概念上的混乱而束手无策,因为它们也——明确地或隐含地——接受了单一划分观,从而排斥了其他明显能克服暴力的途径。结果是,基于宗教的暴力不是通过加强公民社会来克服(尽管这是一个显著的事实),而是通过动员各个宗教中的所谓的“温和”派领袖来劝说,指望这些宗教领袖们自己在他们的宗教内驱逐极端主义分子,并在必要时重新界定其宗教教义。

内容概要

把人们渺小化的可怕后果就是本书的主题。我们将重新审视和评价某些广为讨论的主题,比如经济全球化、政治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历史领域中的后殖民主义、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性、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和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等。只有承认我们生活中关系的多样性,并且作为这个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维,而不是硬把人们塞入一个个狭窄的“盒子”中,也许才有可能实现当代世界的和平。当务之急是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有自由确定我们事务的优先次序。与此相关,我们还要充分地认识到理性地发表意见——不管是在一国之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其著作包括《以自由看待发展》、《理性与自由》(本书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论经济不平等》和《好辩的印度人》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幻象的暴力 对相互竞争的社会联系的认可 约束与自由 说服他人 对选择与责任的否定 文明的禁闭 超越宗教 穆斯林与知识的多样性 混乱之焰第二章 理解身份认同 身份无关论与理性的白痴 多重关系与社会环境 对立身份与非对立身份 选择与约束 社区身份与选择的可能性 优先性与理性第三章 文明的界限 单一视野与貌似深刻 文明解释的两个困难 论把印度视为印度教文明 论所谓西方价值观的独特性 民主的全球根基 西方科学与全球历史 拙劣的概括与模糊的历史第四章 宗教联系与穆斯林历史 宗教身份和文化多样性 穆斯林宽容和多样性 非宗教性考虑和多样化的优先性 数学、科学和知识的历史 多重身份和当代政治 反对恐怖主义与认识身份 恐怖主义与宗教 穆斯林身份的多样性第五章 西方与反西方 殖民化思想的辩证法 亚洲价值观与一些更小的主题 殖民主义和非洲 原教旨主义和西方中心性第六章 文化与束缚 虚构的真理和实际的政策 韩国与加纳 日本的经历和公共政策 宽广视野中的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自由 学校、理性和信仰第七章 全球化与抗议 抗议、准确性和公共理性 批评、抗议和全球团结 知识界的团结 地方性对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和不平等 全球贫困和全球公平 更加公平的可能性 忽略与责任 贫穷、暴力和义愤 意识和身份认同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 英国的成就 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问题 理性的优先性 甘地的论点第九章 思考的自由 暴力的滋生 高级理论的低级运用 单一性幻象的惩罚 全球性抗议的作用 一个可能的世界注释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超越宗教由于越来越接受按宗教划分世界人口的观念,西方各国在应对全球恐怖主义和冲突时束手无策。尊重“其他人民”的方式是颂扬他们的宗教典籍,而不是指出无论在宗教领域还是非宗教领域中,他们在一个全球互动的世界中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参与和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政治术语混乱不堪的情形下,为对抗所谓的“伊斯兰恐怖主义”,西方政策的知识精英们把大部分的注意力用于界定——或重新界定——伊斯兰教。然而,将注意力单单集中于宽泛的宗教类别,不仅仅会忽略影响人们的其他重要关注与思想,而且也通常会扩大宗教领袖的影响力。比如,此时的穆斯林宗教领袖们就常被视为所谓伊斯兰世界的当然发言人,虽然许多在宗教上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们与这个或那个毛拉*在意见上存在着深刻的差别。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差别,整个世界却一下子不再被看成是由人们组成的,而倒成了一个宗教和文明的联合体。在英国,有一种糊涂观点认为,多种族的社会应当鼓励发展由国家资助的穆斯林学校、印度教学校、锡克教学校等诸如此类的学校,以补充现存的基督教学校。如此,在拥有能够在相互竞争的身份之间进行评判和选择的能力之前,孩子们就被强有力地置人某一单一的宗教关系之中。更早一些时候,北爱尔兰的国立学校就根据孩子们在幼年时就被确定下来的宗教派别来分类教育,向人们灌输天主教与新教徒之间的政治不和的观念。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阿马蒂亚·森堪称伟大的智慧与全心全意的人道精神的完美结合,他是这个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澄清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思想混乱状况的知识分子之一。  ——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在这部伟大的社会科学著作中,阿马蒂亚·森指出,唯有尊重人性以及他人的多样性,我们才可以走向和平。该论述为我们这代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视角。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明晰且令人信服地批判了当前流行的社群主义与文化主义思想,并且以唯有像他那样的背景与学识才可以做到的方式强调了现代人身份的复杂性与多维度。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本书中,阿马蒂亚·森富于理智与幽默地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困难且最危险的一些问题——包括种族、身份认同与冲突——的根源。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无法绕过该书。  ——安瓦尔·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马来西亚前副总理在探讨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困境问题上,阿马蒂亚?森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从1 947年他亲身经历过印度分治时的毁灭性的身份暴力,到我在波斯尼亚、卢旺达、巴勒斯坦和苏丹所目睹的因身份认同而引发的暴行,直至最近伊斯兰极端分子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我们的世界一直欠缺解决之道。阿马蒂亚·森从根本上对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新的答案。  ——克里斯蒂亚娜·阿曼普尔(CHRISTIANE AMANPOUR),CNN记者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穷人与流离失所的人找不到比阿马蒂亚·森更富有洞见和更善于表达的声援者了。  ——科菲·A·安南(KOFIA A.ANNAN),联合国秘书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身份与暴力 PDF格式下载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很多人初次见面是用“星座”来挑起话头的。
“你是什么星座的?”“我是狮子座,你呢?”“我是双子座。”“我觉得你不像狮子座耶,像水瓶座。”“是吗?我觉得还好啦。你倒真的很像双子座,体贴又会说话。”……
拿星座聊天,谈资多又安全,还比拿天气聊天要显得聪明不少,这道理我明白,让我担心的是,好多人真是信这一套,把不同星座作为划分不同性格人的标准。
用某一种身份来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正是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其著作《身份与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一书中重点批判的。
一个天蝎座的人可以同时身兼男人、胖子、本科生、电子音乐爱好者、异性恋者、无神论者、电玩高手、宅男、话唠……他的每个身份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怎么能用单一的身份标签来做判断呢?这种错误的判断就会容易陷入书的副标题——“命运的幻象”。
这种“命运的幻象”会带来什么后果?森在书的开篇就给出他自己亲身经历:
几年前,森经过一次短暂的国外旅行回到英国(当时他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伦敦希思罗机场的移民局官员在极其细致地查看了他的印度护照后,提出了一个从哲学角度来看颇为棘手的问题。官员注视着他在入境单上所填的家庭住址(剑桥三一学院院长公寓),问他与院长是不是亲密朋友?这个问题让他犹豫了片刻,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称得上是自己的朋友。思索片刻后,他得出结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他对待自己一向不赖。但由于迟疑了片刻才给予答案,移民局官员希望知道犹豫的原因,尤其是想了解清楚他是否不合法地居住在英国。
如果说这种幻象造成的仅仅是一点小麻烦,花几分钟解释一下就能解决的话,那么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就棘手无比了。
众所周知,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是本·拉登,其恐怖主义行动在他口中被称为“圣战”,即“杰哈德”(Jihad,“穆斯林对异教徒之战”,也指“伊斯兰圣战组织”)。若站在基地组织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还真的是严格按照伊斯兰圣战的规定做的;但要是回到我们的角度,或者说“西方世界”的角度,这毫无疑问是“恐怖主义行为”。
这时候,欧美国家就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必须毫不客气地打击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又要谨小慎微地避免伤害“穆斯林们的感情”,但这两者有常常会发生矛盾。我们经常听到这类消息,美国的机场检查通常会对长得像中东的旅客予以更严格的检查;民众开始对伊斯兰教徒感到害怕等等。这种情况越是普遍,就越容易激起穆斯林们的不满,这又恰恰正中恐怖分子的下怀;可要是不提高警惕又会有生命危险。
再想想中国的情况吧。自从新疆事件之后,汉族和维族的对立情绪日益严重,甚至波及到回族等其他民族。把“新疆人”等同于“维族人”,把“维族人”又等同于“卖羊肉串的暴徒小偷”等混乱逻辑在民间大行其道,再加上大部分维族人又恰恰是信仰伊斯兰教,大家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分裂”“恐怖主义”等词语。
从欧美到中国,这种对身份认定的粗暴逻辑简直像“普世价值”一般为所有人所习惯,但这个问题还算好解决,只要大家有耐心花几个小时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基本宗教常识,或者直接找个维族人聊聊天就能纠正自己的“低级偏见”。
《身份与暴力》的精彩之处不是去老生常谈地纠正这种“低级偏见”,而是对很多知识分子的“高级偏见”提出批判。
恐怖主义多源自“伊斯兰世界”,西方各国束手无策,他们能想到尊重“其他人民”的方式就是颂扬他们的典籍,而非指出中东地区文明无论在宗教和非宗教领域为世界带来的巨大成果。很多伊斯兰世界的学者也试图通过对教义的诠释来说明类似观点:“伊斯兰教的圣战不是指本·拉登的那些恐怖主义行动”、“真正的穆斯林是如何如何爱好和平”……
这些做法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他们仍然陷入了“命运的幻象”之中。其结果是,伊斯兰宗教领袖越来越成为中东代言人。可是千万别忘了,中东的人不尽是穆斯林,穆斯林也不尽是恐怖分子,恐怖主义是一回事,宗教又是另一回事,把恐怖主义问题看成是两种宗教间的斗争,或者是两种文明之间的斗争都是错误的。
用文章开头的例子想想,一个拥有穆斯林身份的男子,也可以是一个反美分子,古典音乐爱好者,红新月会成员,Google忠实粉丝等等。我们怎么能因为他的宗教信仰,或者政治立场而判断他肯定会支持恐怖主义?也许其后三个身份会让他比很多美国人更坚信自由至上,世界大同,而此三身份丝毫不影响他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这就是为什么森认为那些挖空心思在教义上寻找所谓“真正穆斯林”到底是什么的学者最终是徒劳无功,甚至是南辕北辙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那些把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简单地认为是“民族问题”、“宗教矛盾”、“文明冲突”自然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论调。那些把“汉族维族”挂在嘴边的人为什么不会去想想:大家都是一国的公民,为什么不能通过加强公民社会的方法来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呢?
而动辄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是“左派”还是“右派”,是“爱国主义者”还是“美式自由主义者”,是“党员”还是“无党派人士”的朋友们,您是否也陷入“命运的幻象”了呢?


为了虚幻的身份,抛弃真实的生活,科学和理性在这个世界的许多地方仍然远离着人们,让每个人过一种“经过思索的生活”是这个社会的责任,用理性对抗命运中的幻象。胡适说不管什么主义,都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重点不是主义而是实际问题。感谢森教授的这本书。


断断续续看了两遍,可以说是一本耐看和令人寻味的书,作者深刻的剖析向我们展示了因为身份认同而导致的诸多问题
关于身份的话题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历史社会等背景的不同是身份认同多样的原因,书中给了我们很多深度的见解,算是给我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参考
世界本是这样,人人身上都有多重身份,对于身份的多元认同也正是世界文化认同及其差异独特的魅力所在~~~


人的身份是多维度的,价格取向是多样的.从单一角度看人,社会或世界,都是有缺陷的.森的著作即明了,又深刻.


帮人买的,说还不错,身份与暴力


看过他的以自由看待发展,很好


看这本书的事情是一遍一遍的读一句话,而后发现,刚读的那一句其实还是不难懂的,只是,联系全文的时候,会想身份的多样性的必要性,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有多重身份,但是,外部环境决定了一时只有一时的身份,其他的在那一时几乎是完全不见了,这种事情并没有让人不安,似乎说让人明确了任务更好一些了。


只看了一点,觉得多文化共生方面关于身份和认同的书中,比较生动活泼的一本,可惜很薄。


为何战乱不断,为何意识形态会形成杀戮。
身份的后天形成是这一切悲剧的成因。


身份的单一归属会导致冲突!


用全新的思维去理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济学家用通俗易懂的一本小书来擦亮双眼,看到那些知识界文化界如炒作起来的种种现象的虚幻,值得一读。


也许你也在人生角色的矛盾与变换中寻找真实的自己,看看这本书吧


把思维重新组装,不愧是思想者


买这本书,冲着作者去读的,还可以,说印度的事!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著作,给人很深的感悟。


靠自己理解去推动这个社会进步


虽然文章表述上有些反复和乱,但核心思想还是很明白的,引人思考。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说是个解毒。好书推荐。


这本书得好好读,很多地方如果对哲学没有理解就不会很能明白作者的所指


效果杠杠的。写的很深入


非常好玩,国外大家的书都是有意思得很


真知灼见,鞭辟入里。


上面几位读者的评论很精彩,总结透彻,请先看评论,如果看完评论还想看原书,就下单吧。


阿马亚蒂森的书都值得一读


很早以前听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介绍过,今天买到了,等下就好好看一看。梁文道应该信得过的。


看了一遍 不是我要找的东西


看过之后受益匪浅,尤其是作者对于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驳斥,很有启发


在当当找到的 比较好看


逻辑缜密的代表之作


复杂的问题谈的简洁明白。有深度有见解,不象好多很“学术”的书写了百万字还没说清楚,因为没思考。


阿玛蒂亚?森毫无疑问是又一位东方出身的世界巨人!
在最近的301暴恐事件后再看此文又有一种敬佩和汗颜。
同样是出身于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在欧美获得知识教育,阿玛蒂亚?森所形成的观点却既不“殖民主义”也不“后殖民主义”,他保留了自身文明(印度文明)的崇高理想,又结合欧美文明的伟大理性,两者结合交互成了全新的、更能兼容东西方的理念,这实在是令中国人反思。这本身的观点说穿了并不复杂:人是有多重身份而非单一身份的,而自由选择不同身份排序又先于多重身份——但这种自由应该是理性的。从古到今古今中外,很多暴力的来源正是人被“只有一种身份,而且这种身份构成了本质区别”的单一极性思维绑架。但实际上,人是有不同身份的,人是宗教信徒,但也是男人,也是儿子,也是穷人,也是同性恋,也是萨克斯爱好者,也是宅男,也是羽毛球高手——人不是仅仅只是其中一个身份并因此和其他人对立的。阿玛蒂亚?森顺便对多元文化做了深刻辨析:多元文化很好,但多元单一文化就有隐患了,还必须要允许成员具有自由选择权。
顺着阿玛蒂亚?森的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公平观似乎是建立在罗尔斯而非诺齐克的理念之上的。
非常好的一本书!受益匪浅!我向自己的高中学生推荐,希望他们能够因此摆脱被中国教育“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


熊培云推荐书目,值得一读


好书,不可多得的好书,顶起来


阿马蒂亚•森是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是一位**的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哲学和社会学新著《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受到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隆重推荐,并被梁文道誉为“非常的有趣,非常的简洁,而且非常的雄辩”。

森认为,在“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拥有多重身份,比如他是一个印度人,但也可以是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可是在“观念”中,人们又习惯将单一的身份强加给某个人,比如那位英国移民局的官员,在确信森是个印度人后,就是想不通这个印度人怎么会居住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公寓里。

森进一步揭示出,将多重身份的人进行单一化归类,其实危害重重,因为群体内部的团结常常发展为群体之间的对抗,比如同一种宗教信仰的人能够相亲相爱,对异教徒则毫无宽容之心。这意味着,面对一个群体时,人们可能会找到归属感和家园感,可面对另一个群体时,人们可能会成为局外人和多余人。

通过上世纪40年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之间的暴力冲突,以及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于胡图族人与图西族人之间的种族仇杀,森很容易发现,对身份的单一化认同可以导致暴力,这正是“身份”与“暴力”的关系所在。要破除这种令人伤感的关系,就必须揭穿人类命运的一种幻象——人只有一种身份,必须在A身份和B身份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进而还原人类本真的存在——人同时拥有多种身份,不必为了肯定某种身份的优先性而否定另一种身份的存在;也不必为了强调某种身份的重要而抹杀他种身份的重要性,比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宗教身份存在差异的同时,还拥有很多共同的、也同样重要的身份——印度人、亚洲人、穷人;还如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在种族身份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拥有很多共同的、也同样重要的身份——卢旺达人、非洲人和人类。

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森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把人身份的多样性当作一种价值加以鼓励,因为身份的多样性不但是人类的现实,也是消除冲突和暴力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会带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且这种身份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社会活动的增加,会越来越趋于复杂。
比如,一个人只要一出生,生命密码的DNA就决定了他是男是女,因为这个身份,也就决定了这人究竟应该是在六十岁还是五十五岁进入退休年龄。同时,依据这个新生儿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父母的一些文化特质,这个人就带有如国藉、语言、居住地等重要的身份信息,这同样也决定了这个新出生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民族。甚至,基于他的出生地的政治制度或宗教背景,别人可能也就顺带地决定了他的政治背景或宗教信仰,就好像今天当我们说到美国人、朝鲜人、马上就会有人联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说到西方人、阿拉伯人、中国人时,就会联想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儒家文化等,这类能大体标注其身份符号一样。而如果这人出生在中国,他出生地还可以决定他究竟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如果这个人出身于农民而又始终不能有幸将自己改为城市户口,那么他即使进入城市,并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人,但是社会能够赋予他,仍然是农民工的身份,换句话说,不管这个人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自由职业,取得了多大成就,这个人仍然很难改变他的农民身份。而在 “农民工”的这个称谓中,更多隐藏的含义是,不管如何变化,这个人依然是一个从事工业生产,或者是一个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而对这样的身份,我们每个人竟然都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力。
以后随着这个人年龄的增长,人们还可以根据各种划分标准将这人进行归类,并借此传达这个人的阶级、职业、社会地位等重要的身份信息。这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份会趋于复杂和相互重叠。就象同一个人,既可以是英国居民、来自美国,有中国血统,是个证券经纪人、非素食主义者一样,这不会妨碍他对英国法律的尊重和服从,也不会影响到他对马美国社会的热爱,当然也不会影响到他对中国的忠诚。因为在这种种重叠身份的中,没有也不应该有必然的排它性。在这个意义上,阿马蒂亚•森认为,这些身份归类,能够强化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归属感,增强民族认同,增进地域联系,促进族群间的彼此互助。而且这种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也是今天形成世界多元文化重要基因。但“森”在承认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醒人们,这种身份认同在友好地拥抱他人的同时,却也会顽固地排斥非我族类。在“森”看来,身份认同存在排外的敌意与宽容携手并进的情境。对于前者,他用自己亲身经历举例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发生骚乱,煽动屠杀的政治教唆者把各自社群中原本平和的人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挑唆这些人相信自己除了是印度教徒或者穆斯林以外,别的什么都不是,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亚洲人,也不是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在这种仇恨下面,“森”目睹一个年仅有11岁的穆斯林人,仅仅是为挣钱糊口在骚乱期间走上街头却突然被人杀害。面对这一人间惨剧,他认为身份认同,使得一方可以完全拒绝考虑敌对方同属人类的基本事实。在他看来,这种 “隐藏在残暴行径背后的,是一种对人类身份的严重概念混淆,这种混淆把多维度的人变成了一种单向性的动物。” “森”批判一些政治家在社会分析中持有的寻找单一分类的方法。在他看来,单一身份幻象符合冲突策划者的暴力目的,并竭力寻求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所以“森”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一书中,开篇就提出“身份可以杀人,——甚至肆无忌惮地杀人。
由此,“森“给出的结论是,兹生暴力的艺术依靠某种本能,同时利用这些本能去挤掉思考的自由和冷静思考的可能性。为把自我认识转换为杀人的工具,就需要:1)忽略掉所有其他归属的重要性,以及2)以一种特别咄咄逼人的形式重新界定这种唯一身份。正是在这里,卑鄙和概念混淆就会在一起乘虚而入。
“森”清醒地看到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将“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佛教文明”相互对立,忽略不同文明间相互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人类社会人可能陷入对立、分裂的危害性。就象前段一个北大的知名教授采取单一主义立场,诘问20世纪80年代年代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说走向未来究竟是要向走向那里,他自问自答地说,这个走向未来,显然是不要走向中东、不是要走向亚洲,由此他暗示这套丛书的“走向未来”是要走向西化、走向美国。其实别人丛书一开始就有交代,这套从书“不是为某一宗派或理论奠定基础,而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和尊严”。而这种以东西冲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式,也被“森”批判为“反应性的认知”,他既源于强烈的于把自己完全定义于有别于西方人的“他者”意识,也源于极具依附于西方,将自己的身份认同归属于与他人的关系,并渴望获得与他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但“森”却证明,那些被西方人划归己有,或者被那些持有单一主义思维方式的非西方人,拱手让给西方的思想,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遗产,这当然也包括由中国、阿位伯、印度、伊朗以及其它非西方国家做出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来的启蒙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科学和技术。

转自:http://blog.sina.com.cn/yffsz


如果看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就一定要再看看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可以避免偏见,想法更为周到、全面,从而自己做出更确切的判断。


人未生时,混沌未开;一出世即被拥有各种潜在联系的归类(属),也就是身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天,就与周围有不同的联系而在他人眼中即具不同的身份。但自己对当前具体环境下的身份认同(程度)、最主要身份(优先选择)实际是千变万化。书中更多关注了呼吁认同身份多重化,揭示了将人们某单一身份极高化的无意或故意图谋的现象与后果。不管是以宗教还是以文明或是其他来划分,都将忽视或弱化每一个体其他身份特别是本应最高的人性身份的影响力。
关注人的多重身份,起码揭示并防范阴谋策划者的故意分类与煽动。


这本书的可读性强,通俗易懂,包装精美,印刷OK,就深度而言也无非告诫人们要学会包容异己,虽然是诺贝尔得主的作品,但估计是因为是面向公众的,并没有什么难懂的。


所以,换位思考或者多利益博弈就会减少暴力或冲突。
但这些活动,并不一定最经济,有了公平不一定产生效率。
所以,钻牛角尖的和一根经的人,往往是暴力爱好者。
孔夫子曰,慎独慎独!


翻书一看,瞬间仿佛回到了学校读研时代,对着一本又一本经济学经典,看得头皮发麻,看时什么都懂,看过却什么都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类似此课本的感觉。其实这本书还是更适合还在攻读的来看的。


森视野广博,见解精辟,大家!


买这本书是因为推荐。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著作对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深入挖掘与探讨,受益匪浅。


这个打分评论只针对书的内容 不是对书的外在质量的评价


我看了一半,被我爸抢过去看了,看完后还跟我就作者的一些观点进行交流,这书肯定很不错!


很薄的一本书,很长一段心灵的自省!


你是谁?又有怎样的行为?你觉得所有的作为都是没有道理的吗?


今天到货,看了一下觉得还行。得花点时间思考。


可以多次看


1、32开,书不厚
2、全文字,无插图
3、谈人类身份认同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群体,同一群体会形成相同的意志,而现实中由于人类身份主同的单一性,导致相互之间存在分歧,因而鼓励身份认同多元化。一句化,号召“求同存异”。
4、无种族研究兴趣的话,读来无趣


我们都是喜欢给人加身份,还是看《我读》才知道这个书


不知道如何说。也许我水平低,看的太凹了


只是送货有些慢


较枯燥,难懂


对种族冲突和妄加身份隔离的深刻透视。


不过,很浅显,可以随意看看,不难懂。


还没有开始看,从简介看还是可以的。


书很薄,但是很有意思~


很满意 会向同学推荐的


买回来就被老师骗走了,至今未还,好郁闷啊。看上去封面很差,里面其实不错。


很满意,这个物流速度啊,真佩服,书是给朋友买的,他喜欢,说质量很好。


发人深省的一本书。经济学家讲话确实条理清楚。。。


只给三颗星不是因为书不好,是因为翻译差,弄得这本书没有阅读性。全本书都在重复一个观点:拒绝单一身份。每个人都有多种角色。中间列举了很多实例,特别是关于经济的例子很新颖,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参考。但还是看原版吧。=)


森的这本书阐释了身份政治的基本内涵,意图消解围绕身份认同差异而引发的暴力冲突。他提出的反应性身份认同概念,精辟地点出了所谓某些身份认同的虚幻性和自我加强特征。读完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森提出解决由身份认同引发的暴力的基本思路,就是共享知识,尤其是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和共识。然而,身份这种东西是与生俱来、不易改变的,于是挣脱身份限制而接受各类文化、知识本身就是极困难的。更要命的是,真实的历史在哪里?人类何以共享共同的历史呢?比如,国共如何共享抗战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位来自异域的人的评价,多数情况下会联想到其所在的国度盛行的习性信仰而牵强地将他等同于那么的一类人,忽略其本该有真实身份。阐述了欧美和中东地区的人们彼此产生偏见敌意皆缘由于彼此给彼此划分单一的身份。文化虽然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工作的方式,但不能说文化是一种决定论,决定出生于哪一方水土的人沿袭那一地区人的所有。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如同是受儒家文... 阅读更多


事实上一个人有多种身份认同,法律的、宗教的、文化的、性别的、经济的等等,而且互相重叠,漂移变换。该书的副题是“命运的幻觉”,森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但是很多人在身份认同的幻觉里迷失了方向,变成了情绪动物,从而也失去了自由。阿玛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里认为,赋予人一种单一的身份认同是非常危险的。他用此书反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把世界简单地分为... 阅读更多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提高个人修养


比较难懂,但是细细品味还是觉得写得很不错的。


正版的好啊!打折哈可以用券!


不错的书籍,角度相当特别


封面会让你很想去读这本书


亚麻提亚森的经典


我读推荐的,应该不错


不错的,角度特别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阿马蒂亚·森 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