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冲动

尼克·塔斯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尼克·塔斯勒  

页数:

204  

译者:

覃薇薇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追求刺激的冒险王1994年2月,在位于加拿大西部的艾伯塔省,一辆搜救队的雪地车从平彻克里克山脚呼啸而过。这支经验丰富的搜救队接到紧急任务,有三名游客在南郊的某个地方失踪了,他们分别是乔治•巴林顿(George Barrington)、罗杰•泰勒(Roger Taylor)和肯•森山(Ken Moriyama)。他们从前天晚上驾着雪地车出门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家,于是焦急万分的家人向当地搜救队紧急求救。布莱恩•库萨克(Brian Cusack)是西堡山附近搜救队的队长。当晚刮起了暴风雪,第二天清晨西堡山随时有雪崩的危险。库萨克之前就派出所有队员出外巡逻,因此他只好召集一支由埃里克•布鲁德(Eric Bruder)带头的民间志愿者协助救援。布鲁德很快组织了当地14名自愿者展开搜救。几个小时不到,他们就找到了失踪的游客。为了庆祝搜救任务顺利完成,8名队员离队跑出去玩。在阴霾的正午时分,一群士气高昂的队员全副武装,驾着雪地车全速飞奔。由于整个周末都在下雪,路面堆积了近25厘米厚的积雪。车轮压过的地方顿时雪花四溅。接近中午时分,8名队员在山脚下的废矿场前停了下来。他们面前是一块平地连着长长的斜坡。对于玩雪地车的发烧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诱惑。车友们兴致勃勃地想玩一个叫做“锤头”(Hammer-Heading)的冒险游戏。锤头游戏其实是用雪地车爬山,车手先在平地上使劲加足马力,然后车子一直往斜坡上猛冲。车子冲得越高,说明车手的技术越高超。任何一名玩雪地车的发烧友都知道锤头游戏非常刺激。但这项刺激运动却极易引来雪崩,毕竟累积的雪层承受不了千军万马的压力。雪崩是最为变幻无常的自然灾害之一。与其他自然灾害(如:飓风、地震、龙卷风和洪水)的肆虐程度不同,雪崩是由人为直接破坏造成的。大规模的强降雪侵袭了整面山坡,旧的积雪还没来得及融化,就已经被刚刚下过的冰雪覆盖。表面看过去厚重的积雪层其实一点儿也不结实。滑雪爱好者把这种不牢固的积雪层称为“新鲜粉层”。如果滑雪者和雪地车车手在雪层里陷得最深,就说明谁的技术最高超。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极可能引来雪崩。被冰雪覆盖的斜坡是最好的竞技场,但也可能因为一个错误的举动而招来横祸。根据以往经验,加拿大的搜救队很快掌握了这条重要线索。平彻克里克是一个堪称死亡三角区的度假小镇,完美的寒冷气候使这里成为滑雪爱好者的旅游胜地。旅游景点从小镇一路蔓延到温哥华和艾伯塔南部之间,这里号称国内最危险的一带区域。加拿大每年有3/4的雪崩都发生这个地区,所以搜救队队员十分清楚雪崩发生的条件。然而,了解风险的玩家仍然迷恋锤头游戏。此刻,8名搜救队员的雪地车在中库特尼山口(Middle Kootenay Pass)停了下来。这里正是雪地车发烧友梦寐以求想玩锤头游戏的最佳地点。锤头游戏是绝顶刺激的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可遇而不可求。4年前就曾有一名车手丧生于此,但是他们一点儿也不避讳。事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想玩的兴致。搜救队队长布莱恩•库萨克心里清楚:队员们肯定会经过这里。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他就下了特别命令:所有队员都不准去玩锤头游戏。中午11点半左右,8名待命出发的搜救队员在山脚歇息。过了不久,冲动最终战胜了理智。年仅21岁的队员莱恩•麦克格林(Lane McGlynn)完全不顾上级命令,冲出了队伍。他开足马力朝山坡冲去。快到坡顶时,车子才平稳落地。几分钟后,另一名队员受了他的刺激,也跟着他猛冲上坡。事情顿时一发不可收拾。就在第二名队员往山坡上冲的时候,坡上的积雪突然塌方。其他6名队员眼睁睁看着135米宽、1米厚的雪块狠狠地砸落下来。大面积的雪块极速下滑,冲垮了松弛的积雪层,麦克格林被活埋在约3米的雪堆里。第二名队员看到危险,连忙掉头。在山坡下驻足的5名搜救队员顺着第二名队员的撤离方向也赶紧掉头,躲避危险。第8名队员是埃里克•布鲁德的弟弟凯文(Kevin Bruder)。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的雪地车发动器突然失灵,原本用来快速点火的引擎装置现在却使他困在了雪堆里。1994年2月的那一天,小小的故障使凯文•布鲁德活埋在雪山底下,那是3级雪崩爆发的山口。凯文•布鲁德再也不能开动他的雪地车了。莱恩•麦克格林的生命也戛然而止。作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搜救队,队员们拥有良好的防雪装备。即使是埋在雪堆里的队员也能通过无线电求救。地面上的队员一收到信号,马上扒开雪块,沿着痕迹找到了两名幸存者。根据无线电定位装置,搜救队在很短的时内找到了求救者。12点零5分,搜救队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凯文•布鲁德,他还有一口气。就在队员们拼命挽救凯文的同时,另一名队员发现了莱恩•麦克格林面目全非的尸体。“他的身体被压成了一堆烂泥,头被挤碎了,脖子也断了,全身从腰这里被折成了两半。”事隔13年,库萨克仍带着惋惜和悔恨的语气说道。当地一名医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朝身首异处的麦克格林看了一眼,立即就宣布了麦克格林的死亡。接着医生又对奄奄一息的凯文•布鲁德实施心脏复苏抢救,给他打了一针肾上腺素。虽然医生竭力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抢救治疗,但是最终回天乏术。事后,雪崩专家(Torsten Geldsetzer)和布鲁斯(Bruce Jamieson)分析,如果冒险者肯听从旁人的劝告,那么这场灾难就可以避免。“在一个危险陡峭的山坡上,一个人驾着雪地车或许能侥幸逃生,但是任何一点的压力就有可能造成雪崩。”一名劫后余生的队员回忆白天发生的一切仍然心惊胆战。他表达了与其他队员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导致莱恩•麦克格林罔顾上级的命令背离队伍?而那个跟着麦克格林冲上山坡、生怕被麦克格林捷足先登、最终导致积雪不堪负荷而发生雪崩的队员,是什么原因驱使他这么做的呢?本书将带你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1.谨慎与冒险的可能性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假设现在有两个诱人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会选择哪一个呢?A.你有机会去英国、法国、意大利玩三个礼拜而且全程免费。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定输赢。如果是“人头”,你就可以去旅行。而如果是“字”,你就失去这次机会。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B.你可以去意大利玩一个礼拜,也是全程免费。但是不用抛硬币来决定你的输赢。于是你将面临两个选择:50%的可能性赢得三个礼拜的免费旅行,和100%肯定赢得一个礼拜的免费旅行,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也许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做出保险的选择,心想:到意大利免费玩一个礼拜就已经很满足了。人群中有3/4的人会选择B。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保险的选择,大约有1/4的人愿意赌赌运气。这一小部分人会为了最佳利益,即使最后可能一无所有,他们还是愿意冒险。200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早在20世纪世纪70年代中期就向学生提问这类选择题。有时候他们会让学生在欧洲旅行、保险计划或两叠钞票之间做出选择。从那以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开始用不同的奖励供被试选择,结果他们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研究者随机抽取一部分人,让被试在两个奖励之间做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采纳保险的选择,而只有少数冲动的人会赌运气。研究者为了考察人们的决策过程,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对象身上反复做了大量实验,最后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人都会保守起见,宁愿选择小一点的奖励,也不愿意冒险地选择大一点的奖励。但实验终归是实验,实验的结果只能代表少数人的选择,而不能代表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观点。因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最初的想法是了解大多数人在决策过程中的想法,所以一小部分人相左的意见也无伤大雅。但是我们大致调查这些研究,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两种类型的决策者,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准确地说,他们看待决策的观点不同。研究决策的学者罗拉•洛佩兹(Lola Lopes)认为“有些人倾向于避免不好的结果,而有些人倾向于获得好处”,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立场。洛佩兹把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这种普遍想法称为“安全意识”。大多数谨慎的人会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会带来最大的安全感,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尽可能降低风险。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人特别容易冲动,洛佩兹称之为“潜在的风险意识”。他们非常享受从冒险中获得乐趣,他们往往关注大获全胜的结果而不是躲避风险。前文提到的加拿大雪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人甘于保守,而有人却热衷冒险。我们可以推断在8名搜救队队员中,有一两个人是属于冲动型的。中库特尼山口发生的一切还历历在目,那名冲出队伍的队员心里明明知道危险却仍然以身犯险,他的冲动鲁莽最终招致雪崩而不幸殒命。与之相反,剩下的6名队员却能稳稳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那么,为什么有人可以控制自己不去冒险,而有些人却迫不及待地以身犯险呢?2. 冒险的天性基因学家对人类热衷冒险的天性知之甚多。冲动是由人脑中一种叫单胺氧化酶的物质(Monoamine Oxidase, MAO)决定的。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临床科学实验室的丹尼斯•墨菲(Dennis Murphy)博士研究发现,某些单胺氧化酶不足的人更倾向于冒险。单胺氧化酶在大脑中扮演的角色就像家庭中抚育子女的父母一样,负责控制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它决定着我们是否快乐。其中一种单胺氧化酶叫做多巴胺。多巴胺使我们精力充沛、善于社交、渴望尝试新体验。多巴胺决定着快乐因子的数量水平。如果多巴胺数量平衡,人就会感到快乐;而如果多巴胺分泌过多或过少,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人们如果表现出过于躁狂或是垂头丧气, 我们会说这个人“失衡”了 。如果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过多,就会导致快乐因子分泌不足,人们就会感到情绪低落、抑郁,最终不得不依赖百忧解这样的药物。过多单胺氧化酶会使人们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来不及反应,或是导致人们过于担心危险而错失良机。反之,如果大脑中单胺氧化酶不足,人们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打个比方,单胺氧化酶不足就像是进城打工的父母把孩子留守在家一样。一旦没有单胺氧化酶的看管,多巴胺就会肆无忌惮地邀请所有朋友到家里狂欢作乐。如果玩得过火,我们就会去做父母不允许的蠢事——-比如不要把雪地车开上滑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冲动就像坐在车后的司机,指挥我们开车走捷径。但是大脑中的单胺氧化酶会限制它的唆使。因此,我们最后还是会选择安全的康庄大道。可是有一小部分人的冒险因子绝不善罢甘休,他们还是会听从冲动的摆布。遗传学家研究发现,某种基因突变会改变大脑中多巴胺的运作方式。这种基因会驱使人们追求刺激。从最坏的结果看,冲动的人会做出极端恶劣的行为。他们可能是酗酒的性暴力者、司机狂徒、破产的商人或是死后获得达尔文奖的人 。但是从最好的结果看,冲动的人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他们丝毫不惧怕危险。当机会敲门时,冲动的人会打开大门欢迎机会。而小心翼翼的邻居只敢从门孔里偷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科学家相信,史前人类祖先之所以敢从非洲移民到全世界,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问题在于,这些日益常见的基因特质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答案也许会让你出乎意料。3.选择自己的命运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做出的任何一个决策无外乎受两种因素影响:人和情境。本书分为两部分探讨人类的决策过程。我们很好奇:决策过程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犹豫不决?而一些人却鲁莽急躁?是不是特殊的情境导致我们做出不寻常的决策?为什么麦克格林会冲上雪坡?为什么还有人开车追了上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些观点可能没有考虑相关因素而缺乏说服力。我们分析问题主要是靠观察来获知答案。许多书本着重使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教人们思考问题,导致一部分人只考虑到决策者的内因,而没有看到外部情境的影响力。这本书将糅合两种观点来分析人们的决策过程。本书第一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我们每个人做出的决策都不一样,那么如何改善我们的决策品质呢?情境如何影响人们做出决策呢?为了了解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绝不能单单从人的内部因素去考虑,也不能仅仅从情境的外部因素去分析,而必须结合两种因素考虑问题。从某方面来说,决策就像雪崩。雪崩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斜坡和积雪)以及人的因素(有人弄垮了积雪)。全球有许多雪地车发烧友,如果所有冲动的车手在积雪的斜坡上比赛,那么肯定会引发雪崩。另一方面,谨慎的人如果不小心踩在一块危险的积雪上面,也会招致雪崩。我们的决策模式并不难猜。因为我们了解自身的性格,同时也清楚做出决策的后果。冲动的性格会影响我们如何开车、怎样投票、以及如何教育子女。但是性格只是影响决策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相对复杂的外部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谨慎的人一生都会追逐自己的梦想永不言弃。一个艺术家如何成为跨国企业的老总?本书将告诉你谨慎和冒险这两种性格是怎样扮演各自角色的。为什么在高尔夫界,没人能击败老虎•伍兹(Tiger Woods)?读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掌握了影响决策的因素,你就可以控制它。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受性格和情境的影响。人们常常模棱两可地建议我们在不同场合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有了解你的性格,以及性格在不同场合中是如何影响你的决策,才能改善你的决策品质。本书有关的网络测试题可以帮助你测试自己的性格,并让你了解在不同的场合中应该做出哪些不同的决策。冲动的人可以平衡一下自己的冒险精神,犹豫不决的人可以试着放开怀抱尝试冒险。如果我们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高尔夫球会打得更好;我们的事业会更加顺利;我们去商店购物时,效率也会更高;甚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最后,本书的目的是让我们所有人全身心享受到滑雪的乐趣,而不用担心引来雪崩。

内容概要

  你是容易冲动的潜在机会追寻者,还是是谨慎小心的风险管理者?塔斯勒结合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论你是属于谨慎型或冲动型的人,都可以透过控制个人风格,帮助自己做出得以改变工作与生活的有效决策。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与劣势,面临困难的抉择时,你将不再因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或因过于冲动而做出令人扼腕的决策!

作者简介

  尼克·塔斯勒
  决策专家,Decision Pulse 公司创始人兼CEO,其在高效决策力方面的成就,深得企业、领导人的青睐。
  美国最权威的EQ测评和训练机构TalentSmart公司的智囊团兼研发总监,其全球研究中心负责人。为《财富》500强企业、非营利组织提供组织心理学、决策力方向的咨询服务,同时也是“冲动的因素”(Impulse
Factor)测试题(网络版)的作者。
  畅销书作家,本书英文版荣获美国书讯奖,他在“美国新闻”、“世界报道“”福布斯“,“彭博”的“心理学”“商业周刊”等世界顶级媒体开设专栏和讲座。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谁动了你的决策
 人类从非洲迁徙出去是生活所迫还是追求刺激
 为何衣食无忧的白领律师晚上要去打黑拳
 超速和酒驾哪个更危险(超速驾驶,谨慎投资哪个才是真正的比尔.盖茨)
 12元的三明治,40元的龙虾AA制点哪个更划算
 削减通胀提高失业率的勇敢政客,保持现状的无力政员谁能当选总统
 第1章 追求刺激的起因
 第2章 好冲动和坏冲动
 第3章 趋吉避凶的本能
 第4章 被从众心态干扰的决策
第二部分 你是潜在的冒险主义者还是风险管理者
 100%肯定获利1千块钱,和50%可能性获利2千块钱,你会选择哪一个?
 无论危险与否,你都会义无反顾地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吗?
 你在说话时,通常是会斟酌再三才开口,还是不假思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做决策之前,你是会三思而后行,还是不假思索就行动?
 第6章 潜在的冒险主义者
 第7章 风险管理者
 第8章 求取平衡
后 记 奇思妙想也能付诸实践

章节摘录

第1章追求刺激的起因根据官方节目单,尼克•威尔蒙特(Nick Wernimont)是一个身高1.8米,重77公斤的型男。他的外表看上去就像……嗯,如果他走在夜晚的小巷里,你可能会认为他在找某家夜店的贵宾入口。单看他的外表,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凶狠的拳击手。他体型匀称,肌肉发达,更像是一个内衣模特而不像是兽笼格斗士(cage fighter)。从廉价的座位上看过去(业余拳击赛的票价通常都很便宜),你会看到威尔蒙特有着一排闪亮整齐的牙齿。他脸上故意留着一两天没刮的胡渣,等到拳赛结束后他才会刮去。他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不想让别人注意到他俊朗的外型,一身古铜色肌肤和修饰整齐的指甲。其实胡渣更使他增添了都市美男的魅力,看起来很像好莱坞电影明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但不像是《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电影里邋遢不羁的皮特,而是像皮特在《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电影里身手不凡的银行劫犯迪林杰的形象。不管威尔蒙特像哪个皮特,他的外表都迷惑了对手。那些长相粗鲁的拳击对手往往受他外表蒙蔽而掉以轻心。结果很不幸,对手很快就因为轻敌而被他打败。为此,我忍不住猜想,威尔蒙特是不是在故意迷惑对手呢?这个男人肯定不像你眼前看到的那样简单。去年,威尔蒙特坚持不懈地接受拳击训练。他的世界柔术冠军教练和泰拳教练为他进行连续6天、每天两次的集训,期间只有三次例外:一次是他向教练请了一个礼拜的假,去西班牙度过了潘普洛纳奔牛节,5天后才回芝加哥;一次是在12月底,他到佛罗里达州待了一个礼拜,就为了考飞行驾照;还有一次是他远赴巴西的里约嘉年华会。威尔蒙特身边不乏好友,但是很难找到一个跟他一起环游世界的人,除非这人和他的基因完全相同。他的弟弟克里斯是不二人选,因为克里斯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陪他一块旅行。克里斯是一名直升机飞行员,专门负责把钻井工人从新奥尔良送往墨西哥湾,工作两周之后就可以休息两周。对一般人来说,即使有这样灵活的假期也不一定愿意四处旅行。所幸,他们俩的假期都很灵活。再过几个月,威尔蒙特就要参加人生第一次全接触的兽笼格斗了(简称“笼斗)。今晚的拳击赛是热身赛。竞技场旁人声嘈杂,热血沸腾的粉丝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大帅哥是如何挥拳打败对手的。比赛的铃声响起,两名选手在开始的几秒钟不相上下,威尔蒙特的脸上露出一丝狡黠且凶猛的神情,眼看着对手一拳扑空,威尔蒙特立刻反击,用拳头猛攻对方的要害,不偏不倚地落在对手的眼睛上,顿时血流不止,顺着对手的脸颊流了下来。第二回合威尔蒙特仍然占据优势。最终裁判员走到威尔蒙特的对手跟前,向他倒数8秒以确认他是否清醒,能否继续比赛。到了第三回合,双方胜负分明。随着结束的铃声响起,裁判员宣布威尔蒙特获胜。威尔蒙特获得了拳击生涯中的又一次胜利。他的全接触笼斗也即将拉开帷幕。全接触格斗(也称混合武术)是一种美国本土继承古罗马角斗士的竞技赛,比赛规定不准咬人,不准攻击对手腰以下的部位、不准扭断对方手指。除此之外,观众对其他形式的暴力都欢迎之至。“只要赢5场比赛,我就可以赚钱了。”威尔蒙特眉飞色舞地向我说道。只要你参加经过认可的业余全接触格斗比赛,并赢得5场胜利,你就可以成为正式的格斗士,靠比赛赚取薪水。格斗的事业充满危险,大多数人都不会让自己的长子从事格斗这一行。但很有意思的是,威尔蒙特必须先成为世界终极格斗冠军,他才能赚这份正式职业的薪水。威尔蒙特像是极其罕见的古罗马角斗士之一。在古罗马,只有很少的角斗士不是奴隶,而是自由公民。他们参加格斗的目的纯粹是因为享受这种刺激带来的快感。威尔蒙特的事业如同他的后半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从爱荷华州大学毕业之后,他就搬到了洛杉矶,他的生活时时刻刻都丰富多彩。白天,他是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财务分析师,还获得了该公司最佳销售新人奖。晚上他摇身一变,成为洛杉矶日落大道酒吧的调酒师。他甚至还参加了电视台举办的“芝加哥真人秀”MTV演员阵容选拔,差一点儿就当上了男主角。落选后,他潇洒地收拾行李,只身前往风城,完全把鸡尾酒和财务预算抛在脑后。现在,他在一家牙科移植制造商当销售经理,同时兼做房地产买卖(通过选拔赛之后,他又鬼使神差地成为一名笼斗摔跤手)。到了晚上,他就去健身房和那些世界冠军级别的武术大师切磋武艺。如果深入地了解尼克•威尔蒙特,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当然,把笼斗作为爱好的人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是与参加笼斗的同行相比,威尔蒙特更显得与众不同。在全接触笼斗这一行,他的魅力无人可挡。他不像前奥运金牌得主那样靠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混口饭吃;也不像码头工人看多了《洛基》电影而胡思乱想。作为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威尔蒙特的领子像他的牙齿一样洁白,他身上唯一的金饰就是戴在手腕上的金表。他的生活方式契合了后现代美国人追逐的梦想:年轻有为、聪明上进、形象良好、事业成功、无憾人生。真是不可思议,既然他身上有这么多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优点,那么为什么他还要去参加疯狂自虐式的笼斗呢?1.追求新异刺激的基因在千禧年来临之际,人们对崭新的世纪充满期待,同时也担心接踵而来的千年虫问题。加州大学的吉姆•斯旺森(Jim Swanson)教授在实验室里也面临着同样的担心,但是他的两个重大研究发现将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还会吸引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关注。吉姆•斯旺森教授是一位谦谦君子,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与其他伟大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他是世界上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他的“先锋中心(Vanguard)”是美国设立的7个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属于“美国儿童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要全面了解美国儿童面临的巨大问题。20年来7个实验室齐心协力,研究了十多万名儿童和家庭。斯旺森教授的突出贡献大部分源于他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儿童的开创性的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人们渐渐开始关注ADHD儿童。如今大多数人还记得“注意力缺陷”(ADD)这个最初的名词。起初,ADD被认为是行为问题。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ADD才被正式定为心理方面的症状,这个概念也一直沿用至今。在美国,人们常常用多动症来形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现在,心理学家在ADD这个词里面,加了 “多动”这个词来形容身心失调时烦躁不安的症状。根据斯旺森教授的研究结果,他认为“多动”这种症状可以解释ADHD的某些方面,甚至用来解释人类历史。和许多精神病一样,医生一开始对ADHD的诊断还停留在表面。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儿童被诊断为ADHD,人们必须了解并治疗多动症。 1994到2004年,治疗多动症的医生的总数是以前的三倍。这些突飞猛进的数据给更多的医生和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像斯旺森这样的研究者也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2000年初,斯旺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让一批ADHD儿童做一些益智游戏,其中一个任务类似于儿童常见的游戏“红绿灯”。这种实验范式被称为“停止信号任务”。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向儿童呈现一系列刺激并告诉他们,如果屏幕上出现某种刺激,就要按键盘上相应的键。如果听到停止的命令,就不许按任何一个键。与正常孩子相比,ADHD儿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他们对停止信号的反应非常慢。实验结果令吉姆•斯旺森教授在内的研究人员都惊讶不已。在实验之前,研究人员把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含有多巴胺受体D4基因(dopamine receptor D4)的突变型,另一组儿童不含有这种突变型。D4基因能够恢复儿童大脑里的多巴胺水平(如前文提到,多巴胺负责控制大脑的兴奋度和刺激感)。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含有某种基因的突变型,但并非每个人的基因突变型都相同。这是人类基因的一个通例。例如,某个基因决定了我们眼球的颜色,但是决定眼球颜色这个基因并非人人都相同,正如有些人拥有蓝色眼球的基因,而有些人却具有褐色眼球的基因。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有多巴胺受体D4基因,但是并非人人都具有相同的D4基因突变型,这些突变型基因的差异就在于,基因片段在基因序列中重复的次数不同。大多数人突变型基因的片段都比较短,只能重复4次。可是也有一些人的突变型基因的片段比较长,重复的次数高达7次。较长的突变型基因对多巴胺的反应迟缓,以至于脑内供应的多巴胺数量不足。换句话说,多巴胺在大脑内不够活跃,因此人们不得不动脑筋把多巴胺的朋友(化学分子)全部聚集在一起,通过额外的刺激让萎靡不振的多巴胺重新兴奋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理查德•艾伯斯坦(Richard Ebstein)发现,基因片段较长的人群身上还具有“追求新异刺激”的人格特质。鉴于艾伯斯坦的研究成果,D4基因也被称为“追求新异刺激基因”。顾名思义,但凡具有“追求新异刺激”的人格特质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更喜欢追求新鲜的刺激。每个人大脑中都充满多巴胺,但是天生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人必须通过别的方式来补偿这个缺陷。于是在别人看来,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人会表现得异常活跃,这就是过度补偿的结果。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人很难适应平淡的生活。确切地说,他们无法像普通人那样静静地看书、坐下来开会、遵守交通规则,他们甚至在谈情说爱的时候都会开小差!我们大多数人都安于享受缓慢的生活节奏,但是对于“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人而言,这样的生活却显得乏味不堪。蠢蠢欲动的因子驱使他们不断地向外寻求刺激,以此让多巴胺趋于“正常水平”,例如他们会超速驾驶,把安全事项抛在脑后,或者是握起拳头和别人展开笼斗!由于受多巴胺的驱使,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做出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激行为。但多巴胺分泌过度并非乐事,它往往会把刺激变成恐惧,把狂喜变成焦虑。那些具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人只会给别人带来恐惧。目前,艾伯斯坦的研究发现人群中大概有1/4的人具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其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多动症患者。有鉴于此,许多科学家深信,“追求新异刺激基因”也可以叫做“注意力缺陷基因”。虽然不是每个ADHD儿童都带有这种基因,但是研究者相信大部分ADHD儿童都有可能携带这种基因。吉姆•斯旺森教授的研究就是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他们预测,具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儿童完成益智游戏的成绩会比没有这种基因的ADHD儿童低很多。实验结束后,斯旺森研究小组公布了实验结果。那些没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会出现更多的失误,对任务的反应更慢。因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他们特别容易走神。当然,他们更没法强迫自己专心。拥有标准基因的ADHD儿童完成测试的成绩都比较差,于是研究小组推测,那些具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ADHD儿童完成测试的成绩就更差了。可是,科学家却推测错了。研究小组比较了两组数据:一组是拥有标准基因的ADHD儿童,另一组是具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ADHD儿童。结果后者表现得相当优异,而且他们的反应比一般儿童更快,这大大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想。显然,“追求新异刺激基因”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斯旺森认为,具有“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ADHD儿童与没有携带这种基因的ADHD儿童行为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斯旺森研究小组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这些儿童虽然“具有多动行为的部分症状但并没有认知上的缺陷”,所以即使这些儿童在教室里调皮捣蛋,在家里老是坐不住,但他们的思维却十分正常。可能唯一让父母和老师头疼的是:他们过于“多动”了。斯旺森相信,正是由于孩子 “多动”,导致了无助的家长只好给孩子吃药,希望他们能够稍微安静一会。斯旺森的研究结果令人出乎意料,不管这些孩子身上贴有什么样的标签,他们的思维都非常敏捷。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斯旺森研究小组与另一些科学家开始着手追溯研究。他们试图弄清“追求新异刺激基因”的源头,为什么现在儿童身上都带有这个突变型基因呢?

后记

每天早上醒来,我们都有两个简单的选择,一是继续躺着做梦,二是起床为梦想拼搏。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每天,我们从一睁眼开始就在作选择。那么你会不会沉浸于纠结的状态中,难以抉择呢? 你手中捧着的这本书正是教你如何做出最佳决策的行动指南。不仅如此,本书的作者塔斯勒还探讨了我们作决策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冲动。他认为,从冲动的角度出发,决策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谨慎的风险管理者,另一种是>中动的潜在冒险主义者。为了展示每一种决策者的优点和缺点,塔斯勒所举的例证涉猎极广,从政界、商界、文学界、体育界再到科学界,不一而足。 研究者发现,冲动具有遗传基因的基础。冲动是不是就不能改变了呢?塔斯勒并不这样认为,他从科学的视角诠释了“冲动”的本质和起源,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冲动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以用好这把利剑,做出最佳决策。本书既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风险管理者或是潜在冒险主义,最重要的是,它还教你如何对自己的冲动“有所作为”。塔斯勒并非要人们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在两种决策风格中找到平衡,令冲动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本人也深受其观点和方法的影响。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未免失之偏颇。性格与命运之间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那就是选择。性格不能改变,但是选择可以改变。 作者的语言呈现了简单、直接和真诚所能达到的高度。恕本人水平有限,误谬肯定难免,这些都应由我个人负责,并真诚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感谢支持我完成这项工作的人:王向征、李杨、张玮、唐开杨、彭隽、王婧、张涛、王瑜、胡靖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尼克那炫酷的教学法,让你瞬间醍醐灌顶。 ——丹尼尔·平克,美国《连线》杂志编辑,《全新思维》作者 哇!这本书实在太棒了,它教你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世界。尼克在本书前10页就办到了。书中既充满奇闻趣事,又不乏专业研究。买这本书绝不是冒险的选择! ——赛斯·高汀,《紫牛》作者 本书引人入胜,非常值得一读。尼克提出了实用的建议,急性子和慢性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出最佳决策。 ——《出版人周刊》 读完这本书,你将对决策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泰晤土报》 尼克文笔风趣,见解实用。本书必将引领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决策。 ——《越狱》《纽约重案组》监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冲动 PDF格式下载



为什么没有包装,书脊都坏了


是太深刻,有点看不懂


对照自己有一定认识,因为网上测评是英文的所以没有做。但总觉得心理学的东西还是不够全面。


就是看着“冲动”才看得,还没有看完,内容不错


第一时间用了书中提供的密码登陆网站做了冲动测试,(作者让看完第一部分后再做:))测试很详细,会有一份13页的报告,指出你的冲动类型,决策方式。号码只能一个人用,做过测试后再用该密码登陆就不能测试了,但是可以随时看自己的测试结果。作者网站上还有其他情商之类的测试,不过都是收费的,20~40美金做测试的同学们要认真啊,不能瞎选,机会只有一次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