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证据故事

理察德·伦伯特 编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理察德·伦伯特 编  

页数:

278  

字数:

40500  

译者:

魏晓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证据故事》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学习证据法课程的一本补充读物。书中将美国证据法中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判例进行了新的故事性讲述,阐述了这些故事所代表的证据法规则。这些判例都是美国证据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而且是美国顶尖的证据法学者在进行阐释这些判例背后的故事和法律规则,因此其法律学术性和可读性兼有。
  

作者简介

作者:(美)伦伯特魏晓娜,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副教授,法学博士。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爱德华兹学者”和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主要著作包括:《刑事正当程序原理》、《诉讼证明原理》(合著)、《美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第二卷)》(译著)、《比较法视角下的证据制度》(合译);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比较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理察德·伦伯特(Richard O.Lempert),美国密歇根大学法与社会学艾里克·斯坦教席杰出教授(the Eric Stein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Law and Sociology)。《证据法的现代路径》(A Modern Approach to Evidence)和《法与社会科学引言》(An Invitation to Law and Social Science)合著者,曾撰写过多篇证据法和法社会学方面的文章,特别关注陪审团制度、死刑、争端处理、DNA证据、反歧视行动;美国艺术科学院选聘成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K分部秘书长;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担任美国科学基金会“社会和经济科学分会”会长。

书籍目录

相关性
 1 绿色丛林:人民诉柯林斯案(people v.collins)的故事
 2 年轻人与酒鬼之死:发生在新泽西的习惯和品格的离奇故事
 3 美国诉伍兹案:传统取胜的故事
 4 关于畸石与妥协:迈克逊案和现代品格证据法
 5 联邦证据规则第410条的故事和美国诉麦哲纳图案:答辩陈述在审判中的使用
特 权
 6 斯威德勒和柏林诉美国的故事:死亡和特权
 7 厄普约翰公司诉美国案的故事:一个人扩张律师—委托人秘密交流权的历程,以及影响它的社会力量
意见和专家证言
 8 多伯特三部曲和专家证言法
 9 人民诉卡斯特罗:对法庭上使用dna证据的质疑
传 闻
 10 马兰蒂诉野生犬类动物生存研究中心案:三种遭遇
 11 互惠人寿保险公司诉希尔曼案
 12 希尔曼案,最高法院和麦古芬
 13 达拉斯县的智慧
宪法问题
 14 克劳弗德的故事
 15 钱伯斯诉密西西比:当新任大法官遇上老式的南方裁决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珍妮特和马尔科姆•柯林斯从历史中溜掉了。甚至当载着他们名字的判例在法律里程碑中占据一席之地时,它的两个头号主角也已经滑进了时间的深渊。在加州最高法院1968年裁定“方士”数学已经对审判造成致命污染之后的几周之内,珍妮特和马尔科姆•柯林斯离开了监狱——然后消失了。从此再没出现过珍妮特的踪迹。马尔科姆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官方记录上是在2000年8月,当时洛杉矶县归档了他的死亡声明,时年64岁。 自此,柯林斯夫妇融人历史,只留下本案给他们提供的身份:他们是跨种族的夫妻,住在一辆黄色轿车中,被指控在胡安尼塔•布鲁克斯(J uanitaBrooks)从百货店步行回家时抢夺她购物箱中的手提袋。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生存线索也给他们的存在增加不了什么侧面。当他们1964年6月2日结婚时,她19岁,他28岁,就在他们得以成名的犯罪发生之前的16天。结婚当天他们只有12块钱,并且没有什么发财的希望。马尔科姆没有工作,珍妮特一周一次或两次的家政工作最多给他们赚12美元。他们蛋壳色的车顶、和困顿的景象如此格格不入的黄色林肯也非常糟糕——就在审判前,它在山路上熄火了,于是他们丢掉了它。案发不久之后的警方照片上,侧面的珍妮特梳着著名的马尾,强忍着笑。稍后拍摄的新闻照片上,马尔科姆•柯林斯少了他著名的小胡子,在监狱劳改场中砍树。两个人看起来都很清秀、年轻,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候也似乎充满希望。在后来,在结案很久以后,他们的一位律师暗示他们从未结过婚。 这些柯林斯夫妇生活细节的线索在审判40年后已经消失了,只留下黄色轿车里一对种族不同的夫妇。他们作为教室里的假设还存在着——证据法课堂上的老生常谈。他们不是柯林斯夫妇,而是柯林斯夫妇案,和墓志铭差不多。 然而律师们还活着。无论该案给柯林斯夫妇带来怎样的不幸,也无论他们带着什么样的教训度完余生,他们在本案中的作用相当于律师竞技里的股票玩家。柯林斯案中的核心人物不是珍妮特和马尔科姆,而是两个为他们的命运而斗争的律师。这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法庭争斗,因为本案中单枪匹马的律师们从未在法庭上或其他什么地方见过面。相反他们隔着时间、空间和智识环境在与假想的敌人争斗。 在一个角落中是瑞•希尼塔,一对犹太流亡夫妇的儿子,他的父母于20世纪20年代逃离匈牙利。希尼塔的法律之路可谓漫长。他的父亲卖掉了长岛的一家洗衣店的股份,举家迁往南加州之后,希尼塔在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学习演讲,然后经历了毫无兴趣的尝试后从斯坦福法学院退学。当他在父亲的酒品商店里值班时,收到了选派通知,向北送他到奥德堡(Fort Ord),向东到利堡(Fort Lee)。后来,他回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一次他脚踏实地,最终以法学院第四名的成绩毕业。然后很快成为一名初审律师。1964年11月,当柯林斯夫妇面临审判时,希尼塔是一名驻长滩法庭(LongBeach Courthouse)的洛杉矶地区副检察官,那是一个有着冲浪景观的琉璃世界。但是,整天窝在遥远的、无窗的办公室里面对一大堆的案卷,那里的美景似乎跟希尼塔毫无关系。那个时候,他30岁,离开法学院两年,大大小小的陪审案件经手了上百件。 所以,当11月中旬的一天,分案员打电话分派给希尼塔一起刚刚移交审判的二级抢劫案时,都看不出有什么不寻常之处。抢包案有两个目击证人显然已经足够。在陪审团面前希尼塔也不乏信心。他高6尺2寸,重190磅,瘦瘦的,有着拳击手一样的扭矩,穿着一套裁剪得体的西服,长着詹姆斯•迪恩的嘴巴和戴着角质架镜的蓝眼睛,他是柴油和蜜糖的引人注目的混合体。

媒体关注与评论

理察德·伦伯特(Richard O. Lempert),美国密歇根大学法与社会学艾里克·斯坦教席杰出教授(the Eric Stein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Law and Sociology)。《证据法的现代路径》(A Modern Approach to Evidence)和《法与社会科学引言》(An Invitation to Law and Social Science)合著者,曾撰写过多篇证据法和法社会学方面的文章,特别关注陪审团制度、死刑、争端处理、DNA证据、反歧视行动;美国艺术科学院选聘成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K分部秘书长。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问题式证据法课程的理想参考书。本书再现了证据法上一些最重要、最耐人寻味的判例以及这些判例提炼的原则,囊括了顶尖的证据法学者探讨标志性判例背后故事、阐明证据法原则的文章。在这些证据扮演突…角色的判例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现在,本书把这些故事,以及相关证据规则的适用、发展和重要性,娓娓道来。 ——Foundation Press编辑评审意见 虽然有些证据故事的性质特别,但本书并未实质上偏离“故事”集的精神。正如读者要看到的,让法学教授或法官当主角并不会妨碍一个好故事,而且即使这样的人物成为主角,我们也能了解诉讼中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经常还能了解到迄今不为人所知的事件真相。 ——理察德•伦伯特:《证据故事》前言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仍然是绝对地、坚决地不可量化。概率证据可以帮助陪审员越过这个障碍。但是绝对不允许一个法官对陪审员说,如果概率证据已经把他们内心的确信推过了某个数字标准,那么不用首先排除合理怀疑地确信被告人有罪,他们也可以定罪。 ——乔治•费雪:《绿色丛林:人民诉柯林斯案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证据故事 PDF格式下载



在书店看见此书,翻阅之后,即被吸引,爱不释手。中国的诉讼证据规则,我总是觉得有问题。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特别是中国,拘泥过多,自由裁量不足。法官很少有创造性。法律上的进步,总是先从学者呼吁开始,法官判案如僵尸,一系列问题,让人觉得气短。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人都是有问题的,总之,就是生气不足。我爱看美国人写的书,生龙活虎的感觉很好。看看人家的法律书,再看看我们自己的,就有比较了。好坏自然显现。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有了官司,不是找关系,而是找证据,真正用证据说话。这才谈得上法治社会。


希望书中的故事能对自己有所启发


内容有些啰嗦,不精练。


静下心看,有收获。


还没看,大概翻了下~如题,好书一本!


我爸有用


还没看,看包装很好


手感很好 内容应该也不错 随手翻了下 慢慢看


字体有点小,内容翻了下,还不错,有时间详读。只是收到货时就降了5元,不爽。


西方法律。


书很不错,正在看,书很不错,正在看


读了有所收获


我会深读的


虽然很多是国外的但是对于我国依然可以借鉴,不错


好书,但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不错,我比较喜欢。值得一读,并值得收藏...


程序正义是公平正义的保障。证据是诉讼的基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