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民族性

沙莲香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沙莲香  

页数:

35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民族性3:民族性三十年变迁》是作者续承费孝通、孙本文、潘光旦等前贤的谱系,沉潜于中国民族性研究数十年,文本深犁、量化分析与个案研究并举,探寻中国人性格的特性。通过比较民族性格的稳定性因素和随社会变迁不断“塑形”,折射出中国人性格的丰富性。作品尤其凝聚心力于“中庸”思维方式与人格特质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熔铸的意义,在客观的研究中注重发掘中国民族性中的优异品格,堪为中国人自我认知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和中国民族性研究,其代表性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国民族性》等声播海内外,对总结和认识中国民族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绪论 中国人研究在中国一、“中国人研究在中国”的可能与局限二、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第一章 “另解”民族性和民族性变迁一、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二、社会运动和社会认同三、民族性变迁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四、民族性变迁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五、“另解”民族性和民族性变迁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农民的自由和勤劳一、一个“制度性事件”二、人口大移动--“农民工”及其牵动“几代人”三、农民性格变迁的特点第三章 对“生与死”的关切和读书热一、对“人”的“问题”的反思二、读书和求学三、一代青年的人文诉求和凤毛麟角第四章 走向经济和“把科技转换为产品”一、一位科学家的“科学家”意义二、产品“生产”和理性选择三、产品“销售”和理性选择四、中关村里的“异性”思维五、文化理念与理性行为第五章 知识分子的分化一、“分化”分析框架二、思想启蒙学者:钱理群三、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反思与实践:邓正来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性别”和“性别”问题的深刻性一、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和一位女村主任二、走出“性别”困境三、男女生命价值同第七章 工人下岗和工人“市民”一、“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二、工人下岗三、工人“市民”第八章 “2003”标识性事件和互联网的功能转变一、“政府信息公开”和“知情权”二、“孙志刚事件”摇荡了人性“底色”三、互联网的作用发生转变四、民族性变迁出现的层级性第九章 “2008”与“公共”精神突起一、汶川和人性的光辉二、北京奥运会与北京“人文”三、公共文明当为民族性创生之不可逾越的分野第十章 志愿者作为“行动者”的意义一、志愿者作为“行动者”二、“格物致知”的意义三、“行动者”之于“格物致知”四、“志愿者”让民族性刨生变成“行动”第十一章 另解“中庸”一、开启“中庸”研究二、另解“中庸”:“多数”和“少数”三、“另解”是思路的转换第十二章 对“文明”的希望力量一、“少数”的“狂”二、“80后”这类“少数”三、一代新人的文明态度第十三章 并非终结的终结一、写作的安排二、“另解”贯彻写作三、写作中的知识分子四、写作的最后落点:行为文明和民族性创生五、中国人自我审视是个过程第十四章 伴随着“心灵亮光”的中国民族性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  本文所特别要讨论的,便是《中庸》提出了一个“怀柔远人”的基本原则。虽然在不同的注释版本中,“远人”之所指还有可讨论的空间,但是“远人”和“诸侯”所讨论的是不同的权力区域的人和事是可以确定的。对于“远人”,《中庸》所提倡的是“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而对于诸侯所提出的则是“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很显然,儒家以修身为出发点,以一种家庭式的亲情的方式来处理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既是远古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遗产,也与中国古代思想中解决人的此类问题的基本观念有关,这个基本观念在《中庸》中表述为“道不远人”和“以人治人”。  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庸》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并非提出了“怀柔远人”这一原则,而在于它对“怀柔远人”的心理基础和观念依据的探讨。“以人治人”的原则在现代的语境下极容易被误解,即被理解成通常意义上的“人治”。但在《中庸》的语境中,“以人治人”透露出十分丰富的内涵。首先,这段话之前所引用的《诗经·伐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要制作的斧头的柄的式样存在于砍伐者的手里,但是即将要制作的斧柄的大小、长短、粗细以及斧柄插入斧孔的方式等,都不能仅由正在使用的这一斧柄来决定,而是要依据所砍伐的木材的材性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斧孔的大小、深浅等来确定。这里说的是对待“他者”所需要确立的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远人”要以“远人”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其次,儒家有一种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乐观主义,因为儒家相信人性的共通性,因此,儒家认为理想的政治是建立在道德自觉而非规范约束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政治原则同样适用于“远人”,杜维明先生指出:“它《中庸》)之所以劝导统治者把远人,当做‘客人’接待,乃是因为他所督视的根本不是一种政治单位,而基本上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联合。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民族性 PDF格式下载



分析透彻,好书。是一部论文集,对当代的社会行为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