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革命的转移

南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南帆  

页数:

27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篇 愈来愈多的人倾向于相信,文学正在消失;或者说,文学退隐了。一个漫长的文学休眠期已经开始。大部分公众已经从文学周围撤离。作家中心的文化图像成了一种过时的浪漫主义幻觉,一批精神领袖开始忍受形影相吊的煎熬。如果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定期颁布,如果不是充当某一部电视肥皂剧改编的原材料,文学已经波澜不惊。当,文学出版物并没有减少,统计数字仍然节节攀升。但是,文学不再扮演文化先锋的角色。启蒙的口号再度受挫。如今,引人注目的是财政金融,证券市场动向,计算机精英,生物学“克隆”风波,剩下的就是一些明星轶闻和体育消息。一些解嘲式的解释之中,这仿佛是小康时代必然出现的文化局面。这时,也许有必要重提海德格尔的一句著名追问:诗人何为? 回溯历史,诗人曾经作为普通一员混迹于芸芸众生。鲁迅的《门外文谈》戏谑地形容过文学源头的“杭育杭育”派。的确,那个时候的诗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魔咒。《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毋宁说更像是一种日常的抒情表述形式。按照卢卡契的想象,古希腊的史诗诞生于一个同质的世界之中。那个时候,灵魂的轮廓线与物质的轮廓线并没有什么差别,“史诗赋予内部完美的生活总体以形式”。换言之,主体、客体,内部、外部,文学或者现实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表现即是再现。文学的自律、独立以及文学形式的强制性均是后来的事情了。生活的整体和谐破裂之后,生活意义的内在性成为一个问题。

内容概要

  《后革命的转移》以王蒙、张贤亮、北村、韩少功、《受活》、《白鹿原》等一批作家、作品为个案,考察了一个世纪以来革命话语之中的文学。从阶级的范畴到市场、现代性、全球化,作者描述了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变迁,勾勒出文学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到新启蒙话语、后革命的话语的演变线索。全书将对理论的借重与作家、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的线索梳理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已出版《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等学术著作多种。

书籍目录

导言 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第一部分 转折与分歧小引第一章 革命:双刃之剑第二章 隐蔽的转移第三章 《受活》:怪诞及其美学谱系第四章 先锋的皈依第五章 后革命时代的诗意第二部分 现代性、全球化与历史紧张小引第六章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第七章 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第八章 乡村的坐标第九章 文化的尴尬第十章 符号怕角逐结语 不竭的挑战后记 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

章节摘录

  第四章先锋的皈依 为了表述人类的生存境况,人们仿佛正在为这个时代征集恰当的定语。什么是这个时代的典型标记?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技术主义的时代”或者“消费主义的时代”成为不少人常用的概括。很大程度上,这是80年代新启蒙的必然延续。新启蒙具有的解放意义已经得到了全面关注;同时,另一些历史问题陆续浮出地表。新启蒙揭开了高调的革命话语形成的特殊遮蔽。然而,现在看来,“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很可能正在形成另一种遮蔽。这个意义上,人们有理由认为,90年代两个最为重要的话题——“人文精神”与“后现代主义”——乃是一批人文知识分子对于这个时代的回应。围绕这两个话题而出示的精神向度,知识分子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群落。这两个话题之外,人们周围是否还存在其他精神向度?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宗教同样向技术和消费的压迫表示了顽强的抵抗。提到了宗教,某些作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人们视野的中心,例如张承志、何士光、史铁生,还有北村。 这样,人们开始面对北村的一批小说。 我已不止一次地谈论过北村的小说。我不想隐瞒我对北村小说的基本判断——重要。我曾经在另外的场合分辨过重要的作家与好作家。重要的作家往往在他们的时代十分显目。这些作家未必拥有大师的精湛和成熟,他们的意义首先体现为——劈面与这个时代一批最为重要的问题相遇。他们的作品常常能牵动这一批问题,使之得到一个环绕的核心,或者有机会浮出地表。换言之,人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谈论一个时代。

后记

  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 ——关于文化研究的对话 晚近几年,“文化研究”这个概念愈来愈频繁地出现,争论也愈来愈激烈。目前为止,争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文学研究是否存在固定的边界?文化研究的实践表明:批评家所关注的对象正在急剧扩大。从流行歌曲、房地产广告、酒吧间的装潢到服装款式、同性恋问题、麦当劳连锁店与后殖民文化,文化研究仿佛无所不包。这种状况被称为“文化转向”。日常生活的美学堂皇地提出来了。美学不再是崇高的、超越的、理想的、远离尘嚣的;美学编织到日常生活的纹理之中,大众文化仿佛是日常美学的集中体现。文化研究的名义下,批评家心安理得地徜徉于滚滚红尘,甚至乐而忘返。当然,理论的意义上,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批评家的目的并不是得意地炫耀生活的精致,他们的意图是揭示这些对象与市场意识形态以及权力的隐秘关系。这种批判明显地秉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具有一种精英主义的立场。 对于文化研究的怀疑来自许多捍卫文学独立性的批评家。他们认为,文学研究必须以作品、作家、读者为中心。文本是文学问题的关键,作家、读者以及社会共同构成了文学活动——这是文学研究的场域。无论大众文化多么强劲,文学远未终结。这个意义上,文学研究的场域相对独立,边界清晰。没有边界就没有学科,承认边界的存在就是承认学科的权威。 这个争论背后涉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例如何谓文学性,何谓经典,纯文学是否存在,文学的自律与他律,文学研究的学科建制,文学场域的独立结构,如此等等。你是否关注这些争论? 的确,“文化研究”的兴盛导致一系列分歧。这些分歧远远超出了方法论的范畴而触及文学观念以及文化观念的基本内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革命话语出现了深刻的转折。这无疑是一个撼动历史的重大事件。现在,这个转折日渐清晰,并且显出了多方面的后果。


编辑推荐

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革命话语出现了深刻的转折。这无疑是一个撼动历史的重大事件。现在,这个转折日渐清晰,并且显出了多方面的后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后革命的转移 PDF格式下载



好,不错哦,很专业,


流畅而深入,研究文学的人值得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