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可接受风险
2009-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巴鲁克・费斯科霍夫 等著,王红漫 译
241
王红漫
无
受卡耐基·梅隆大学风险分析中心主任Julie Downs研究员邀请,2005年春季学期我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社会决策与社会科学系及风险分析中心做访问学者,有幸结识了世界风险分析的扛鼎专家和学者。 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主席巴鲁克·费斯科霍夫(Baruch Fischhoff)教授热情地邀请我参加有关风险分析的各种专家研讨会,并将该领域研究前沿的文献和成果介绍给我。 “美国风险预知、传播、教育走在前列。大到人类安全、国土安全;中到航空安全、邮政安全;小到食品、饮用水和家居安全。从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美国学者就已提出怎样安全才是足够的安全的警告和预防措施,但重视不够。自9·1 1事件后,该领域研究与实践,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各国也积极跟进。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霍华德·海因茨大学教授,卡耐基·梅隆大学社会决策与社会科学系及工程与公共政策系教授,并担任两所大学决策科学和人类全球变化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全国咨询中心等2 4个委员会委员。数学、心理学学士,心理学硕士、博士,任美国心理学会特别会员,早年荣获心理学杰出青年科学贡献奖。目前主持国际风险分析学会和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美国国家环保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国土安全分会工作,获杰出科学家成就奖。其科研涵盖:风险认知与传播、风险管理,青少年决策分析,医学知情同意,环境保护等多领域。主要著作有: 《人类可接受风险》(1981) 、《两国中东地区之解决方案:前景和可能性》(1993)、《人类偏好之诱发》(1999),《风险传播:心智模型方法》(2001)。 《人类可接受风险》一书 ,尽管已出
版问世近3 0年,其理念及风险的界定和风险分析的方法至今相当经得起考验;被界内人士喻为“西方风险分析的圣经”。巴鲁克-费斯科霍夫堪称“西方风险分析第一人”。
第一章 多安全可谓足够安全? 可接受风险的定义 可接受风险是一个决策问题 综述 总结第二章 为什么解决可接受风险问题 如此困难? 五个常见的难题 关于问题限定的不确定性 评估实际情况的困难 评估价值的困难 人的因素的不确定性 评估决策质量的困难性 事实和价值是否可以脱离? 总结第三章 可接受风险的方法选择: 一种决策问题 方法的种类 可接受风险问题的方法的可行性的七项评价标准 总结第四章 专业判断 专业人员是怎么决定可接受风险的? 一般性问题 专业判断用于解决可接受风险问题的满意程度? 总结第五章 步步为营 步步为营的方法 一般的问题 步步为营法用于解决可接受危险问题的满意程度 总结第六章 正规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的变量 决策分析 一般的问题 分析技术是否满足解决可接受风险问题的需要? 总结第七章 方法的比较 综合评价 选择一种方法 总结第八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第九章 优化可接受风险决策的建议第十章 我们需要学习什么?参考文献附加读物索引
图1.2揭示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对如何确定最佳选择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最低限度的风险,那么选项K将是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最少的成本,那么我们必须选择选项三和它的较高的风险。 前面我们假设我们对所有的风险和成本的认识都是完美无缺的,图1.3对这一假设稍作修正,假设新知识极大地改变了决策者对选项M的成本和风险的评估。如果M已经被选择,那么实际被接受的风险将会被证明比原来预期的风险高得多。如果我们尚未做出选择,那么我们将会转向选择K和L及与其相应的风险。 图1.2中使用的最小化成本和最小化风险的决策规则是相当简单的。图1.4中两条无明显差异的虚线代表了更实际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人的倾向,曲线上的每一点对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的吸引力。情形1反映了人们情愿花费很大的成本以换取哪怕较小程度的风险的降低。根据这个标准,选项K优于选项L;选项L以提高风险来换取低成本所付出的代价太高。现实中,人们还是宁愿选择K即便L的成本是0。情形2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意以增加成本来换取低风险;这时,选项L将是最佳选择。 明显简单化的解决方案 把可接受风险问题看成决策问题同样可以帮助发现某些过分简单化的解决方案的缺陷。比如说,人们倾向与主张任何风险都是不可容忍的。但是,站在决策的角度,人们不得不去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绝对安全的代价?严格执行的话,对风险的完全不容忍的态度会导致十分荒诞的决定,如图1.5所示选择A而不是B,是用极大的成本来换取极小的风险的降低。
无
该书对人类可接受风险等一系列观点作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诠释,简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层次风险,是风险研究领域一本前沿性专著,适宜大学专门研究者,政府的民防,治安,应急处理等部门人员阅读。
风险社会研究中对与可接受标准的设定有着特别的关注,当科学本身被祛魅以后,了解其内在的怀疑论基础不容回避。本书将在这个角度上带给人一种深入观察、仔细解剖的知识视界,令人受益匪浅。
外国人的思路,很多地方无法读懂,也许是翻译的原因,许多引用文献和案例无法让人领会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