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组织传播学

胡河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胡河宁  

页数:

335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类有历史,教材也有历史。中国出版传播学教材的历史非常短暂,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教材的种类和数量却累积了不少。从1992年传播学获得国家确认的一级学科地位以来,教材出版进入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9年,我国主要有17家出版社,共出版新闻传播类教材26套,计244种,而且出版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大。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有了多元,其应不穷,多了就有选择了,万事万物,才好各得其所,这也是当今我国教材写作与出版的主要模式。出版一套好的传播学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写作者的努力方向。所谓的好,不在于我们能否提供传播学的普适理论。传播学通过与生活世界的丰富联系,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固定的、统一的、已经完整的理论及其理解,出版与写作的多元与开放,主要在于为读者提供通过传播学去思考的不同途径。然而,能达到好的出版写作质量,能贯通多元脉络的,必是一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多元之道,创新而已。创新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多少,但略去创新的含义,只求多元的丰富,人的选择便会不知先后,少了这种偏重,即便种类再多,名目再繁,也会失去存在的真实意义。因此,在众多的传播学教材中,增加整体视角和创新元素,成为我们这套教材所追求的鲜明特征。“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是一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传播学研究室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策划与主编的传播学本科教材。从2004年开始,传播学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内容概要

  本书以综合交叉的知识视角,梳理了组织传播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讨论了组织传播学的主要范畴,研究了潜藏在组织传播表象背后的深层规律,建构了以结构与关系象征性互动为内涵的组织传播学理论体系。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为组织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理论线索;对党派、政府、工商企业及学校等机构和部门的各类管理者、从业者了解组织传播学原理、做好组织传播与沟通工作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胡河宁,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温州医学院组织传播研究所所长、人文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组织传播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组织传播研究。在

书籍目录

第1章 作为研究领域的组织传播学 第一节 组织与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学的定义 第三节 组织传播学的研究视角 第四节 组织传播学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2章 组织传播学的知识增长 第一节 组织传播学研究历程与学派 第二节 古典学派与组织传播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派与组织传播 第四节 行为科学学派与组织传播 第五节 批判学派与组织传播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3章 组织传播的结构理论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形成理论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论 第四节 组织结构的传播理论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4章 组织传播的关系理论 第一节 关系问题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组织关系理论八 第三节 组织关系分析理论 第四节 组织中的关系传播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5章 组织传播的象征性互动 第一节 象征理论 第二节 互动理论 第三节 象征性互动理论 第四节 组织传播中的象征性互动过程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6章 环境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环境结构理论 第二节 生态环境理论 第三节 文化环境理论 第四节 环境结构的传播思想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7章 群体、团队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理论 第二节 团队理论 第三节 群体与团队的传播理论 第四节 团队争论与冲突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8章 信息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对组织信息的多学科理解 第二节 信息与组织传播 第三节 信息与组织决策 第四节 信息与组织变革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9章 权力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权力理论 第二节 权威理论 第三节 组织政治与应对策略 第四节 组织传播中的权力影响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10章 领导者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一般领导者理论 第二节 超凡魅力型领导者理论 第三节 领导者的传播模式 第四节 领导者的象征性传播理论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节 组织传播学的定义组织传播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组织及其发展的理论。通过对传播主体、传播行为、传播过程、传播手段和传播效果的考察,我们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认识组织关系、实践、话语和制度,重新把握组织整体系统结构及其相互依赖性,重新认识组织冲突、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等。这些要素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特定的传播机制。然而,对于组织传播定义的认识却众说纷纭。①因此有学者干脆认为,“试图为组织传播下一个别出心裁的定义往往是徒劳的”②。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组织传播有一个核心元素。这一核心元素也可以被理解为定义。然而,这个核心元素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扩展的。如何把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每个研究者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研究者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核心元素的理解,界定自己心目中的组织传播。一、既往的定义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者,他将组织传播定义为“发生在组织内、组织间,以及组织与其环境间的传播”③。他认为:“研究组织传播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组织传播之发生是在高度的结构网络之内。……传播是组织的原动力,传播提供组织的一切活动。……也是组织与其环境交换讯息的重要工具。”④基于“传播一组织”这一理论模式,他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组织的基本知识,研究了组织传播的中心内容。埃里克·M.艾森伯格(Eric M.Eisenberg)与小H.L.古多尔[Harold Lloyd(Bud)Goodall,Jr.]提出了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与约束”的理论模式。他们认为,组织传播“是一个不断调节个人创意与体制约束之间的矛盾的过程”⑤。他们的观点,与社会理论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

后记

本书是作者涉足组织传播十年的研究小结。十年来,虽然作者专心于组织传播学领域的探微索赜,然而,面对组织传播这一复杂的现象,认识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想要较好地描述它,更是一项困难而微妙的工作,需要经受各种各样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艰辛。修改完本书最后一页,夜深人静,掩卷而起,作者感悟良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这项研究得到了众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虽然很难厘清这些帮助从何时开始,也很难知道这些帮助会在何处结束。在此,需要对许多帮助过作者的朋友们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首先要感谢的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的王怡红研究员。2007年,是她邀请作者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学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并参加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的撰写。这套教材也是在她主持下产生的。在作者为确定研究框架和写作内容举棋不定的时候,远居在纽约的王怡红研究员不断与作者讨论,在质疑和交流的过程中,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不断得到改进、澄清和扩展。很多人影响了本书的写作。他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对作者试图描述的组织传播形成了帮助,作者从他们的思想成果中受到很多启发。虽然在书末已将参考文献一一列出,然而肯定还有许多虽未列出,但其论述对酝酿本书主题特别有影响的人。对于作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在此向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感谢温州医学院仇毅、瞿佳、唐闻捷、吕建新、杨华、柯奔等各位领导,他们为作者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条件。感谢中国科技大学汤书昆、胡化凯、周先稠、王希华、周荣庭、方刚等各位教授和朋友对本书撰写给予的热情关注和支持。


编辑推荐

《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组织传播学 PDF格式下载



本书以综合交叉的知识视角,梳理了组织传播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讨论了组织传播学的主要范畴,研究了潜藏在组织传播表象背后的深层规律,建构了以结构与关系象征性互动为内涵的组织传播学理论体系。本书专业性很强,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可读性很强,是一本值得推崇的好书。


这本书实际上研究的是组织沟通学。我看了几天,觉得如果书名不叫《组织传播学》,就直接叫做《组织沟通学》,读者群可能会更多一些,书的影响面也会更大一些。当然,这大概跟传播学界习惯于把“Communication”译成“传播”而不译为“沟通”有关吧?
过去看过的这一类书,主要偏重于介绍沟通技巧和方法,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是从理论角度来写的,所以有点耳目一新。书里介绍了许多知识流派,还介绍了许多学科跟组织传播相关的观点,对于有研究兴趣的人以及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确实可以起到向导性作用。还有,书里所引用的案例和故事,都紧贴着每一章的内容,生动有趣。看过这本书以后,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对单位里上下左右之间沟通的理解,自己感觉好象是跟过去不一样了一些,这是看完第一遍的初步体会。还想好好再看一遍。


翻开第一页就发现,这是一本明显不同于其他同类教科书籍的好书。该书文字优美,语言流畅,由浅入深引导读者了解、运用组织传播学,很容易就让你喜欢上组织传播学,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组织传播学的基础和前沿知识,既适合学习研究,又具备实用价值;既传播理论,又引导思考,很值得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学习借鉴。


春节前买到这本书,读后受益匪浅。原来组织传播学竟然也有这么多的深奥有趣理论啊。


一本很好的书,不仅适合研究传播学的人读,更适合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读。


文章写的很好,思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例举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将理论简单化后令人容易吸收。


该书结构严谨,实用性强,知识面宽,著者功力不一般啊!


买来做参考的,还行吧,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


结构清晰合理,行文深入浅出,特别是用了许多举例说明的方法,让初次接触组织传播学的读者也能较轻松地读完全书。


组织传播学,相关的书太少了


封面很喜欢,手绘,有点像翻译过来的教材风格,每个章节后面的要点回顾、关键词和对话与思考,都很有西方教材的特色。正文的字体不是很喜欢,没有一看就吸引人阅读的效果。终究是教材呢。


这本书并不好,作者东拼西凑写本书,其实并不懂组织传播。我很怀疑作者是否读过组织传播的重要经典文献。比如,Sage出的辑录了组织传播领域所有重要论文的五卷本的Organizational ***munication读过吗?当然, 本来也没有必要给1颗星。但是,竟然用那么多“托”来给打五星(明眼人从评论就能看出来这些人不是正常读者),行为实在太恶劣了。


认真拜读了胡河宁教授的新著《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使人耳目一新,受益颇多。其书的独到之处是立论视角的新颖、创新元素的融入、多学科的理论背景、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打开了师生互动的窗口,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齐全


导师跟我推荐的这本书,买了也好些天了,工作一直忙,今晚才翻开,觉得超出期待,且没有想象中的学究气挑了象征性互动和领导者两章,快速扫过,跳着看,竟然也划了不少标注。关系、团队、权力和领导者这几章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改天抽空细看


该书多学科交叉研究,作者学术素养与造诣很高;具有较强的学术指导意义。


我通过其他渠道看过此书,感觉此书犹如我的启蒙老师,作为一个管理者真是受益匪浅!现在决定买一本,珍藏起来,常看常新。


这本书以多学科的理论框架综合性地研究组织传播,写得很有创意,视野开阔、资料丰富,如储量丰富的矿藏,其他学科研究者都能从中找到一点启发。尤其是每章要点回顾里选用的小故事都特别有意思,画龙点睛地概括全章内容,印象十分深刻,值得一读。


  组织就是传播 管理就是传播 领导就是传播
  
  组织机构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战略
  都是都是都是TMD的传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