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高秀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高秀昌  

页数:

283  

Tag标签:

无  

前言

高秀昌教授组织了这一套“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他很谦虚,一定要我当主编并写几句话。因秀昌是我的老朋友,不便推辞,姑且说几句吧。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后,国势日颓,清廷腐败无以复加。1905年,科举考试废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近一百七十年来,特别是近百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东西方列强的瓜分豆剖,中国战乱连连,社会解体,一盘散沙。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百年以来的中国思想的主轴是民族主义思潮,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是中国百年以来的最大呼声和主要趋势。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儒家受到很多误解、误会,人们往往要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来承担中国落后挨打的责任。中国走向了一条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更新之路,儒学渐趋没落,儒学处在不断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百年儒学中,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方东美、钱穆、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等为代表的现当代新儒家对儒学贡献很大,他们重新确立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方向。以上各位的学术思想十分博大,他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二十年多年以来,方克立教授、汤一介教授、李锦全教授等学术界前辈不断推动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和人物的研究,学者们活跃了关于文化、思想、学术的思考并提出了诸多新同题,配合学界其他学者与其他讨论,萌生了一些问题意识,取得了不少思想成果。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东亚现代化不仅仅是对西方冲击的被动反应,传统与现代不仅仅是单线递进的关系。东亚诸国的现代化有自身的内发性,是在世界与东亚、世界与中国互动背景下自身的调适与发展的历程。东亚现代化有自身的精神、制度、人才资源。

内容概要

本书首次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着重考察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详细分析了他的哲学史方法论与其哲学观、哲学史观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高秀昌,1962年生,河南邓州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2000~2003年在南开大学哲学系,师从方克立教授,攻读中国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理事,河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庄道家研究、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著有《哲人的智慧》(1995)、《道家双峰》(合著,2001),注译有《庄子》(合著,2006)、《墨子》(2007),编有《冯友兰学记》(合编,1995)、《旧邦新命——冯友兰研究》(1999)等。

书籍目录

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总序自序第一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初步提出——从《天人损益论》到《人生哲学》 一 《天人损益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1.哲学观 2.哲学史观 3.哲学史研究方法 二 《人生哲学》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1.哲学观 2.哲学史观 3.哲学史研究方法 三 余论第二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一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观 1.哲学的内容与范围 2.哲学的性质 3.哲学的功用、价值 二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史观 1.两种“哲学史” 2.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 3.中国哲学史分期 三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史方法论 1.“钻研西洋哲学” 2.“搜集哲学史料” 3.“详密规划迹团” 4.“探索时代背景” 5.“审查哲人身世” 6.“评述哲人之哲学”第三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转型与深化——“贞元六书” 一 新理学时期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 1.新理学时期的哲学观 2.新理学时期的哲学史观 二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变革与深化 1.“照着讲”与“接着讲” 2.“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第四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改造与拓展——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一 冯友兰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2.从“科学的哲学史”到中国哲学史 二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拓展 1.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观点和资料的统一 3.“抽象继承法”第五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反思与综合——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 一 冯友兰晚年的哲学观 1.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2.哲学的方法:理论思维 3.哲学的功用:锻炼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4.辩证法的实质:“和” 5.余论 二 冯友兰晚年的哲学史观 1.关于哲学史 2.关于中国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综合 1.马克思主义方法 2.哲学思潮研究方法 3.“学院式”研究法与“书院式”研究法 4.“双译”法 5.余论第六章 结语: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总结及进一步思考 一 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总结 二 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 1.“中学西范”依然是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模式 2.中国哲学史研究应以人文主义方法为主导 3.中国哲学史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 4.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附录一 “抽象继承法”研究附录二 冯友兰论孔子附录三 哲学家的哲学史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史——对冯友兰“三史”的一点比较附录四 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简评附录五 论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与创新冯友兰学行年表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在冯友兰看来,哲学(史)的内容或问题是共同的,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和统一,但是在不同民族的哲学史中,在同一民族的哲学史的不同阶段中,这个斗争和统一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正是在各民族哲学史的极其丰富内容和变化多端的形式中,充分表现出哲学史的根本原则。从总体上看并不错误,但是,如果从对各民族哲学史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和原则的正确性,这就存在了偏失。好在冯友兰非常注意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救治这种偏向。他在《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决定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情况,阐述了中国哲学史的四个特点。照冯友兰看来,中国历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很长,二是近代没有一个正式的资产阶级社会的阶段。由于中国社会未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也没有与之相应的相当发展的自然科学,所以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和跟它相对的唯心主义,具有素朴的性质。这是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个特点。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不发展,所以,中国哲学史中的辩证法始终处在自发状态,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也未跟自然科学相联系。这是中国哲学史中的第二个特点。中国哲学史的第三个特点是,中国哲学家的观点是跟他们的社会、政治、伦理等观点紧密相联的。中国哲学史的第四个特点是,认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中不占主要地位。如果跟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看法比较,可以说,后两个特点是旧有的,前两个特点是新增的,表明了冯友兰哲学史观的转变。


编辑推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很不错 ,物流不给力 等了一周


对这本书的内容印象不深,比较呆板,没有把冯友兰哲学的精华写出来。标价也太高了一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