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

包海芹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包海芹 著  

页数:

194  

字数:

186000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的是我国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的扩散问题。国家学科基地主要指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建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并获得迅速扩展的一种重要现象。
本书从政策扩散现象出发,对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的发展过程做了详细梳理,并结合制度主义理论对这种国家级学科基地政策的形成、特点及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可以为教育决策部门进一步改进学科基地政策提供参考和帮助。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组织、制度与政策
第一节 组织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路径
第二节 制度同形化理论
第三节 政策扩散:组织行为的制度“同构”
第二章 学科基地政策的创始和扩散过程
第一节 国家理科基地政策的创始
第二节 学科基地政策扩散过程
第三节 政策扩散的结果
第三章 制度同形化与政策扩散:基地政策扩散的解释逻辑
第一节 政策情境及其诱发的需求
第二节 基地政策范式确立
第三节 基地政策范式的制度化
第四节 政策借鉴与范式解读:制度同形化的具体运作
第四章 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直接模仿型扩散:基础学科基地案例
第二节 学习型扩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案例
第三节 强制型扩散:新兴技术学科基地案例
第四节 政策同形化的机制分析
第五章 政策扩散中组织的能动性与策略行为
第六章 组织文化、网络与政策扩散
结语
附录 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相关问题访谈人员名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知识精英的优势就在于他们与我国政治体制中两个最重要的政治沟通渠道“人大”和“政协”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很多著名学者和科学家本身就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因此,人大和政协就成为知识精英利益表达的主要渠道。知识精英会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与政府部门内官员等级系统和众多同盟之间展开大量的“互动”与“协商”,参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  知识精英在政策制定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徐湘林等人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政治决策框架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决策者不再仅仅局限于高层领导,大量社会精英参加进来。而且,经济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使技术官员变得日益重要,也促进了知识精英发挥作用,科学家与专业技术人员变得不可或缺,而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把握也少不了人文社会科学给以支持和提供政策建议。政治领导人日益重视知识精英的作用,知识精英也逐渐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政策制定,大批知识精英实际上扮演了政府“智囊”的角色。①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以高校和学者为代表的学术界力量的成长,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关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也越来越依靠知识精英的参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归口管理的体制特点也为高教界专家学者等知识精英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直接的渠道。根据对相关学科责任人和部门领导的采访,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通常会咨询专家的意见,或者邀请学者专家参与讨论。原教育部某领导在访谈中也指出,文科基地的建立是专家、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还不错 只是未能触及更深


此书论述的较为全面,有深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