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

唐雪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唐雪莹  

页数:

377  

字数:

425000  

内容概要

  正如研究京剧无法避开北京,研究近代戏曲不能绕过上海。
 
本书以1911~1919年的上海戏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的地域特征、新舞台引发的演剧革命、《申报》与上海戏曲的近代传播,以及传统戏曲近代化转型的典范——海派京剧,来探讨上海戏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商业繁荣、西化思潮、地域风情的关系,及其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揭示出海派京剧如何在京朝派因过分追求高雅而凝固之后,响应时代的呼唤,紧跟社会的节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戏曲的前途与命运”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当今沉寂落寞的中国传统戏曲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全球化语境中的再次转型?海派京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典范,也为当下戏曲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唐雪莹,中山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湛江师范学院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第五批培养对象,湛江师范学院第二届“优秀十佳青年教工”,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近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编教材两部。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国初期上海戏曲转型研究”,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项目“《申报》对近代广东戏曲辐射性影响研究”,参与其他相关各级课题五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地域特征研究
 第一节 租界与戏曲
 第二节 移民与戏曲
 第三节 商业与戏曲
第二章新舞台引发的演剧革命
 第一节 戏曲改良运动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新舞台引发的剧场革命
 第三节 新舞台引发的演剧革命
 第四节 新舞台引发的艺人革命
第三章《申报》与上海戏曲的近代传播研究
 第一节 《申报》引发戏曲传播的近代革命
 ——兼论上海京剧不等于海派京剧
 第二节 《申报》中的戏曲传播样态(1911~1919)
第四章南社与戏曲
 第一节 南社人的戏剧改良论
 第二节 南社人的舞台实践观
 第三节 南社人捧角之辨
第五章 海派京剧——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第一节 京剧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第二节 海派京剧的特征
 第三节 海派京剧——传统戏曲近代化转型的典范
附录一《申报))1872—1919年戏曲资料
附录二 民国前后上海戏曲演出场所一览表
附录三 1875~1937年上海舞台连台本戏目
附录四 南社戏曲大事记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戏园是他们争奢夸富、挥金如土的一大炫耀场所,“只一戏馆,而一日一夜,费至数千金”,“诚不夜之芳城,销金之巨窟也”。①一位客居上海、自名“香鹭生”的人“有感于洋泾风俗之淫靡,人情之浇诈”,特作《海上十空曲》以警世。其中一首《戏馆》描摹了当时上海戏园的情景:“锣鼓声中,鬼帜神旗气象雄,奇幻《盘丝洞》,艳冶《描金凤》。咚,异曲同工,京徽争哄。士女纷纷,错座几无缝。君看优孟衣冠总是空。”②因此,如果说一般市民进戏园,目的尚在于看戏和消遣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富商巨绅、达官显贵来说,日复一日泡在戏园里,挥金如土,则除了娱乐之外,恐怕还不无寻奇猎艳之意,同时亦以此来夸示身份,炫耀富贵,这实际上是“都市奢华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显示”③。上海剧场舒适的座位,各种人性化的服务项目,以及舞台上五彩缤纷、花样百出的布景装置等无不迎合了观众的享乐之风。  (二)捧角  “商业社会是享乐主义的社会,它需要丰富而刺激性的文化娱乐作为生活的佐料,需要文化为消闲、享乐服务。”④捧角伴随着商业文化应运而生。演员的成名主要靠自身的实力,但观众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某些豪门权贵、名流人士的揄扬,以及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对演员的走红有很大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种现象,人们常称之为“捧角”。当京剧表演中名角制产生后,一些著名的京剧名角儿便成为戏迷们追捧的对象。但捧角不是简单地喊几声好就可以的,它不仅需要人力,更需要财力,需要投资,所以在追逐捧角的各色人等中,商人成为一支中坚力量。  ……


编辑推荐

唐雪莹编写的《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从外来影响、地域资源、都市变革、新兴传媒等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的生存状态与革新流变,并以“海派京剧”作为典型个案,力图梳理出上海戏曲的现代转型之路,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上海社会和文化颇有借鉴意义。同时,书中选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梅兰芳的京剧改革、杨月楼事件、南社人捧角等,可读性很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中自己很丰富,包括许多难以查询的史料,提供很大帮助。对于当时剧坛的现实复原很有用处啊。好评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