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学生缺什么

张丽钧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丽钧  

页数:

276  

字数:

19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心灵导师、美文作家、现代校长、成功母亲张丽钧以大教育的视角、贴近学生的情怀、优美的散文笔法,没有说教没有指责,极其敏感极其热切又没有极端地从中国学生的现状、生存、心灵、成长等方面发掘出他们在当今的得和失,细腻婉转地与他们交谈,像甘霖一样滋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感动中得到深刻的顿悟、启迪,领悟成长中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他们人生中难以得到而又必须不能少的一课。由学生而家长而教育的大环境,针对中国学生所缺失的,作者以理想的情怀、抒情的笔调,现实的关怀、成长的哲理,为他们开出一篇篇心灵的秘笈。本书不同于任何一部家教励志书,以不可替代性而独具超越性,是中国学生心灵的自助书、精神的教科书、文章写作的参考书,更是他们成长的一位好伴侣。

作者简介

张丽钧:被誉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母”。
著名作家、《读者》首批签约作家,2007年《读者》为她出版最能代表《读者》风格的作品。201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有散文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播出。5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16篇文章被作为全国和各地高、中考的阅读材料题,其中包括2002年、2005年的全国高考题。有六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多篇文章作为高考、中考材料。
教育专家。教育部中学教育专家、全国名师,河北开滦一中校长、特级教师。2011年教育部为她召开“张丽钧教育思想研讨会”。
知名人士。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名师、《教育人生》主讲人。

书籍目录

一、 中国学生的失与得
二、 中国家长的错与对
三、 中国教育的情与理
被选为高考、中考阅读材料的文章:
2002全国高考卷《心灵的选择》
2005全国高考卷《洒扫心灵》
2009北大留学生考卷《父亲给我的世界》
2002厦门中考卷《捐赠天堂》
2004玉林中考卷《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2005陕西中考卷《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
2006武汉中考卷《创造月亮》
2006云南中考卷《锋利的纸》(非课改区)
2007陕西中考卷《浇花》(课改区)
2008张掖中考卷《牡丹花水》
2009日照中考卷《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2010福州中考卷《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2010梧州中考卷《留守寸土》
2012曲靖中考卷《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
2012烟台中考卷《别丢了坎蒂德》
2012北海中考卷《这个星球有你》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丽钧的文章,可刚可柔,可烈可媚,加之文笔细腻端丽、精警熨帖,使她拥有了庞大稳定的读者群,也使她的文章成为各类试卷阅读材料的热选。诚然,带着功利之心去读张丽钧,确乎不会空手而归;但如果你愿意身披斜阳,手捧香茗,静坐于浮世一隅,在泪与笑中细细品读张丽钧精心打磨的那些玉润珠圆的文字,那才是对她的一种相宜酬酢,更是对自我的一种别样奖赏。  ——《中国青年报》    张丽钧的散文,善于捕捉人们习焉不察的平凡事件,锦心独得,秀笔独运,连缀成立意超拔、启人心智的妙文,使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得到灵魂的洗涤与精神的升华。   ——著名评论家 白烨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学生的心灵自助书,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它将陪伴中国孩子的成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学生缺什么 PDF格式下载



并不是有很多人说好的书才是好书,但我觉得这本书挺好。虽然购书的时候只有一、二个人在评论,但我独具慧眼认了这本书。不论是成人的文字,还是学生的作文,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共鸣,触动心灵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整个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并油然而生感悟,真希望孩子能有感悟,因为这也是购书的初衷。


中国学生缺什么?缺精神上的鈣呗!


看看中国学生缺什么,缺少了就努力学习,补上就是。


个人很喜欢,而且文字深刻优美,适合学生阅读


严格意义上说,书名和内容并不合拍。《读者》资深作者的文字,优美且富于哲理,字字珠玑,篇篇经典,且极有内涵。女儿三年级,读得无比畅快。而卧告诉她:如果能把这本书背诵下来,文字水平当会提升数个档次。


很好的书,值得购买,尤其是值得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认真学习。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童话书,印刷质量好!


刚收到书,待读后分享心得。


看后值得家长的反思。


买来给孩子和自己看看,从中都学习学习,希望有收获有效果。


很美的文字。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读来让人感到很温暖,也很受启发!


太无聊,像是小学读的


我是在书城看到这本书的,觉得很不错就上网买了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的教育的缺陷,包括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独立性,孩子的野性等等其实在家长教育孩子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前两章确实很好。虽然和很多教育类书一样,只提出了现象,没有响应的解决方案,但至少能够让人对目前很多教育问题有相对清醒地认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