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企业涉外会计

谢雪燕 清华大学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清华大学  

作者:

谢雪燕  

页数:

243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企业涉外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一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会计实践,对会计教学和涉外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有关“企业涉外会计”的教材品种较少且定位欠准确,其内容或针对性不强,或不够系统、完整。另外,由于在各院校会计或涉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未将此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在校生对涉外会计无法接受系统化的训练,从而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编者多年在会计专业《企业涉外业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本教材。《企业涉外会计》是将会计学基本理论运用于企业涉外经济活动实践的专业学科。本书主要介绍了外币业务、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出口退税等业务的核算管理和会计处理方法。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学习的需要,以求一书多用,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本书以企业涉外业务为会计对象,对于会计通用业务的核算予以省略,重点放在涉外业务的核算上,突出了企业涉外会计核算的特点,针对性强。(2)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本书强调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既对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又适时列举相关的实例,将理论的阐述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并力求用浅显的语言阐述生硬的涉外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增强读者的兴趣,引导他们轻松、牢固地掌握涉外会计的相关知识。(3)内容完整、系统、新颖。本书在内容编写上与时俱进,紧扣财会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实务方面以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的有关规定为蓝本,并吸收当前我国会计学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教材内容全面、新颖,以满足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内容概要

全书共12章,主要包括企业涉外会计概述、外汇与汇率、外汇账户的设立与管理、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企业涉外业务的记账方法、外币业务的核算、出口业务的核算、进口业务的核算、几种特殊业务的核算、涉外业务税金的核算、外汇投融资业务的核算、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十二大部分。全书内容完整、系统、新颖,在每个章节后面都配有思考题和练习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和涉外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材以及成人教育、在职培训人员及各类企业涉外业务人员和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学习用书和业务指导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企业涉外会计概述  1.1 企业涉外会计的概念  1.1.1 企业涉外会计的定义  1.1.2 企业涉外会计的发展  1.2 企业涉外会计的对象及特点  1.2.1 企业涉外会计的对象  1.2.2 企业涉外会计的特点  1.3 企业涉外会计的职能  思考题  练习题 第2章 外汇与汇率  2.1 外汇  2.1.1 外汇的概念及范围  2.1.2 外汇的分类  2.1.3 外汇的作用  2.1.4 外汇的主要种类  2.2 汇率  2.2.1 汇率的概念  2.2.2 汇率的标价方法  2.2.3 汇率的种类  2.2.4 世界汇率体系与我国的汇率制度  2.2.5 影响汇率的因素  思考题  练习题 第3章 外汇账户的设立与管理  3.1 外汇账户的类别  3.1.1 外汇账户的概念  3.1.2 外汇账户的分类  3.2 外汇账户的设立  3.2.1 外汇账户的设立条件  3.2.2 外汇账户的设立程序  3.2.3 开立外汇账户所需材料  3.3 外汇账户的管理  3.4 结售汇制度  3.4.1 结汇  3.4.2 售汇、付汇  3.5 外汇账户的核算体系  思考题  练习题 第4章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4.1 常用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4.1.1 国际贸易结算的含义  4.1.2 常用的现汇结算方式  4.2 信用证结算方式  4.2.1 信用证的含义  4.2.2 信用证的关系人  4.2.3 信用证的基本内容  4.2.4 信用证业务的一般支付程序  4.2.5 信用证的种类  4.2.6 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  4.2.7 信用证方式下的核算  4.3 汇付结算方式  4.3.1 汇付的含义  4.3.2 汇付结算方式的当事人  4.3.3 汇付结算方式的种类  4.3.4 汇付结算方式的特点  4.3.5 汇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  4.4 托收结算方式  4.4.1 托收的含义  4.4.2 托收结算方式的当事人  4.4.3 托收结算方式的种类  4.4.4 托收结算方式的特点  4.4.5 托收结算方式的会计核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5章 企业涉外业务的记账方法  5.1 外币统账制  5.1.1 外币统账制的含义  5.1.2 逐笔结转法及运用  5.1.3 集中结转法及运用  5.2 外币分账制  5.2.1 外币分账制的概念  5.2.2 外币分账制的运用  5.3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规定  5.4 汇兑损益的核算  5.4.1 汇兑损益的产生  5.4.2 汇兑损益的构成  5.4.3 汇兑损益的确认  5.4.4 汇兑损益的计算  5.4.5 汇兑损益的核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6章 外币业务的核算  6.1 外币业务概述  6.1.1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6.1.2 外币业务的类型  6.2 外币兑换  6.2.1 外币兑换的概念  6.2.2 外币兑换业务的会计处理  6.3 外汇收入  6.3.1 外汇收入的范围  6.3.2 外汇收入的会计处理  6.3.3 外汇收入的管理  6.4 外汇支出  6.4.1 外汇支出的方式  6.4.2 外汇支付的会计处理  6.4.3 外汇支出的管理  6.5 外币交易  6.5.1 外币交易核算中的折算汇率  6.5.2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思考题  练习题 第7章 出口业务的核算  7.1 出口商品购进的核算  7.1.1 出口商品的购进方式  7.1.2 出口商品购进的交接方式  7.1.3 出口商品购进的会计处理  7.2 自营出口业务的核算  7.2.1 自营出口业务的特点  7.2.2 自营出口业务的主要环节  7.2.3 出口销售的核算原则  7.2.4 自营出口销售的会计处理  7.3 代理出口业务的核算  7.3.1 代理出口业务的特点  7.3.2 代理出口业务的流程  7.3.3 代理出口业务的会计处理  7.4 委托出口业务的核算  7.4.1 委托出口业务的特点  7.4.2 委托出口业务的会计处理  思考题  练习题 第8章 进口业务的核算  8.1 进口业务概述  8.1.1 进口业务的主要环节  8.1.2 进口业务的种类  8.2 自营进口商品的核算  8.2.1 自营进口商品采购的核算  8.2.2 自营进口商品销售的核算  8.3 自营进口材料和设备的核算  8.3.1 自营进口材料的核算  8.3.2 自营进口设备的核算  8.4 代理及委托进口业务的核算  8.4.1 代理进口业务的核算  8.4.2 委托进口业务的核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9章 几种特殊业务的核算  9.1 加工贸易的核算  9.1.1 加工贸易概述  9.1.2 进料加工贸易的核算  9.1.3 来料加工贸易的核算  9.2 补偿贸易的核算  9.2.1 补偿贸易概述  9.2.2 补偿贸易的核算  9.3 易货贸易的核算  9.3.1 易货贸易的概念  9.3.2 易货贸易的性质  9.3.3 易货贸易的结算方式  9.3.4 易货贸易的核算原则  9.3.5 易货贸易的核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10章 涉外业务税金的核算  10.1 涉外流转税的核算  10.1.1 关税的核算  10.1.2 进口增值税的核算  10.1.3 进口消费税的核算  10.2 出口退税的核算  10.2.1 出口货物退、免税概述  10.2.2 出口货物应退税额的计算  10.2.3 出口货物退税的核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11章 外汇投融资业务的核算  11.1 外汇融资的核算  11.1.1 外汇融资业务概述  11.1.2 外汇负债融资业务的核算  11.1.3 外汇股权融资业务的核算  11.2 境外投资的核算  11.2.1 境外投资概述  11.2.2 境外投资的核算  思考题  练习题 第12章 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  12.1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概述  12.1.1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概念  12.1.2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作用  12.1.3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汇率的选择  12.1.4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中的损益处理  12.2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法  12.2.1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目的  12.2.2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法种类  12.3 我国企业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  12.3.1 我国企业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范围  12.3.2 我国会计准则有关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规定  12.3.3 我国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  思考题  练习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1.1.2企业涉外会计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国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企业涉外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三十多年间,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全世界的贸易排行榜上,已由1989年的第15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令世人瞩目。我国涉外企业的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于对外贸易,之后经过长期的闭关锁国,实行过国家高度垄断的对外贸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伟大转折,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战略。党的十六大又发出了“深入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号召。在一系列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涉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和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的转换,涉外企业的会计环境和指导原则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企业涉外会计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国家计划经济阶段——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阶段,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进出口贸易采取垄断制。当时的进出口贸易由国家外贸部下属的几大公司(粮油、食品、化工、机械设备、五金矿产、土畜产品、服装、轻工工艺等)垄断经营。这个时期的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泾渭分明、各司其职,与此相应的会计管理体制也是富有高度集中的色彩,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做的是“官买卖”,吃的是“大锅饭”。2.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8年前后这一阶段,为了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转移和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有了相应发展。国家开始对原有的外贸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了各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外贸经营的权限,除中央主管的商品继续由对外专业公司经营出口外,某些商品经国务院批准可由生产部门自营出口;属于地方管理的商品,凡是有条件的地区,由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经营出口。随后又有了新兴的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等“三资企业”加入涉外企业的行列,开创了由国家垄断经营向有条件的部门、地方或其他行业转移,多头经营涉外和外贸业务的新局面,新兴的涉外和外贸企业蓬勃发展。


编辑推荐

《企业涉外会计》: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精编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企业涉外会计 PDF格式下载



简单翻看看了一下,很实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