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研究与教书育人
2011-2
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鞍钢
263
198000
无
本书收集了作者过去十年在国情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的所发表的文章,所作的演讲的文字内容,还包括由学生整理的部分思想观点,以及个人的学术随笔。作者以此对个人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作个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并与广大读者分享一个学者的成长阅历和教学科研的感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在和我们的祖国共同经历过“文革”的磨难之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矢志报国的拳拳之心,呕心沥血的报国之行,以及我们国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历程。 本书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读者阅读,对广大青年学子,也是一本很好的励志读物。
序:为人民做学问,为祖国育英才自序:与改革开放同行第一部分 投资青年培养人才 中国崛起与青年成才 中国人才发展之路(1949--2020) 名牌大学与中国改革——以清华大学为例 第二部分 谈国情研究 我是如何研究中国国情的 如何读中国这部“天书” 谈当代中国研究 参与三次国家“五年计(规)划”研究 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设计 向历史学习 知识为民,知识报国 国情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三部分 谈教书育人 学生成才,能力为本 如何成为高水平、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 如何撰写博士论文 博士后制度是中国人力资本长期投资的重要制度 如何“为人民留点文” ……附录后记
长期以来我所关心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有下岗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货紧缩问题等社会公共问题。 有人问我,为什么我提出的建议有些不久后被中央采纳。我认为,中央的决策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与政治的决策。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必须从社会角度,特别是政治角度出发。我从来就认为,地区差距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或者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我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仅从经济视角看问题,也不是简单地从地理上找原因,而是把政治和经济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中国的很多问题不从政治上着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使得决策机构的重要人物产生共鸣,形成公共政策,才有可能最终推动社会形成共识,使发展问题得以解决。 经济学家是造福人类的“工程师”,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知识贡献。与其他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相比,经济学家更有条件也更有机会做出这种知识贡献。经济学本身就是“经世济民”之道,探讨如何创造财富。例如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为什么有的国家增长较快,有的国家增长较慢。经济学家不是研究为个人创造财富,而是为人民和国家创造财富。 ……
无
是作者关于国情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的感悟,并有方法论的介绍。
值得从事社会科学特别是各类政策咨询研究方面工作的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