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师德
2009-06-0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檀传宝
264
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都不能不关涉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而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等问题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教师伦理等研究领域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本书是本人承担的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04JJD880002)的最终研究成果。由于对于课题意义的高度认可,课题立项(2004年)后,课题组十分认真地开展了文献检索、比较研究、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工作,于2006年完成实证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完成各专题研究报告。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就是全体课题组成员三年多的心血。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国内教师道德及其建设研究整体滞后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我们认为,本研究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当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理论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成果除在国内发表之外,还曾经在国际德育学会(AME)年会(Friourg,2006)、澳门大学“教师人格发展与品格建构”专题论坛(2006)等场合宣讲,获得过许多国内外同行的肯定。第二,关于师德建设中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大陆地区的师德现状,如何解决师德建设中的制度、规范、评价问题,如何理解和处理媒体中的教师道德形象及其影响等师德建设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基于自己的研究作出了积极、正面和富有建设性的回答。
《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讲述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当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理论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大陆地区的师德现状?如何解决师德建设中的制度、规范、评价问题?如何理解和处理媒体中教师道德形象及其影响等师德建设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紧密结合的方式。
第一篇 专题研究第一章 教育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一、前言二、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三、教师伦理与道德的专业特性四、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讨论的实际意义五、结语第二章 正确理解当代中国师德一、前言二、相关概念的深度解释——道德、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三、师德发展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环境中四、关于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的争论五、结语第三章 师德制度建设的问题与路径选择一、前言二、师德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师德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四、师德制度建设的局限与超越五、结语第四章 师德规范及其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探寻一、前言二、师德规范及其域限三、中国大陆师德规范建设中的问题:以师德规范文本为例分析四、中国大陆师德规范建设的出路探寻五、结语第五章 从更高的视野审视师德评价——师德评价元研究一、前言二、师德评价的结构系统探析三、师德评价元研究对师德评价的指导意义四、结语第六章 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一、前言二、媒体中的教师道德形象及其影响三、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成因分析四、当代媒体文化中的教师道德建设思路五、结语第七章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视角一、前言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道德建设的视角之一三、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思路五、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启示六、结语第二篇 调查报告前言关于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调查的说明一、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调查的思路、内容与方法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说明三、研究过程四、背景性数据第八章 师德现状一、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二、对待学生的道德三、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四、对待自己的道德第九章 师德建设现状一、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师德规范研究三、师德评价与导向四、师德建设的制度和途径五、教师发展与师德建设第十章 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调查的主要结论和研究发现一、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二、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三、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四、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五、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六、师德规范研究七、师德评价与导向八、师德建设的制度与途径九、教师发展与师德建设附1 学生调查问卷附2 教师调查问卷附3 家长调查问卷附4 访谈提纲
第二篇 调查报告 前言 关于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调查的说明 二、相关概念的深度解释——道德、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道德”一词,“道德,,依附的对象是教师职业。做这种语词分析的目的在于表明师德这一简称指代教师职业的道德,而非教师的道德。弄清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谈论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但却无时无刻不是在拿“教师道德”说事,不仅造成师德建设力不从心,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使得很多教师谈“德’’色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立场和内容产生困惑乃至抵触情绪,损害了教师对职业的基本判断和信心。因此,有必要对师德的一些相关概念做一个区分和说明。 在人们的认识中,道德通常指的是个人按照一定的规矩和规范长期身体力行后在内心有所得的东西,认为“发明本心”、“致其良知”就是道德。然而中国社会的道德并不仅仅指向内心,其产生、使用和发展始终遵循着两条路线:一条强调道德成为社会的意识形式和行为规范,如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一条强调道德旨在提升个人的品性修为。这就是说道德除了诉求指向自身的“反身内省”,还谋求指向社会的“道德立法”。与西方的道德内涵相比较,这两条路线让中国社会的“道德”一词兼顾了西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虽然中国自古也有“伦理”一说,但基本限于书面语的使用之中。西方社会中的“道德是指个体品性,是个人的主观修养与探索,是主观法;伦理是指客观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法”。概而言之,西方的伦理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伦理的根源产生于社会利益冲突;道德是从个体的角度身体力行,行伦理规范而后有所得,道德的根源在于人心。如此不难看出,中国的道德≈西方的伦理+道德。也正因为此,我们常常在各种场合使用“道德”,而很少提到“伦理”一词。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