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何克抗  

页数:

246  

Tag标签:

无  

前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①这本专著,是何克抗教授一项长期进行教改实践,深刻思考,理论探索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一批论文,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何克抗教授是我国最早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的学者。早在1993年的冬天,我和何克抗教授一同参加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审定会议,一天,他约我晚上到他下榻的宾馆,想与我深入探讨一些问题。当晚,他提出:在我国,个人计算机已开始陆续进入学校,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何输入中文使个人计算机能成为办公和学习工具,当时国内出现“万码奔腾”的局面,出现许多类型的汉字输入法,主要有“形码”和“音码”两大类。当时他想到了“能否把计算机汉字输入法与小学生学习汉字结合起来”,为此,他自已设计了形声结合的“认知码”,这种编码方式与汉字识字规律相一致,在学习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同时,可学会并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适合于小学语文低年级段教学的“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思想。

内容概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这本专著,是何克抗教授一项长期进行教改实践,深刻思考,理论探索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一批论文,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应当采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书中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所形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都作了详细介绍,这些都是作者本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引用的大多数案例都是作者的试验校教师在教改实践中积累的,因而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作者简介

何克抗,男,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自1978年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 第一节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外的经验 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二、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 三、发达国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 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内的探索 一、要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整合” 二、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三、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四、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第六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整合”可弥补多年来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重要缺陷——忽视“教学结构”改革 二、通过“整合”和教育理论创新可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第三节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内容及实施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 二、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点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强调“情境创设”对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 三、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深化作用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六、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达成教学目标) 第五节 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 二、建构主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第六节 进入21世纪以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二——教学结构理论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及有效运用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内整合模式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模式

章节摘录

  还未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西方的先进经验要借鉴,但未必拿来就能用,路还要靠我们自己走。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国内的探索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多年的教改实践探索,中国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这一理论力图全面地、科学地回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有关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如上所述,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是直接引用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个年度报告的观点;对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在借鉴该年度报告的观点和吸纳罗布耶专著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们自己多年从事教改实践的经验,加以补充、深化与拓展而形成。  有效整合的方法,必须在对整合的内涵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我们对整合内涵与本质的认识尽管源于西方的观点(即从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角度来理解整合),但我们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补充、深化并拓展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我们对于整合的内涵与实质有更为切合实际的深刻认识,因而完全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有效整合乃至深层次整合的独特途径与方法。  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PDF格式下载



何克抗教授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资深教授,学习他的《教学系统设计》时就收获颇丰,从缜密的系统理论到具体的操作实践,都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事半功倍。读了这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层次理论》更让我感受到何克抗教授在近几年来的兢兢业业,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教学经典,了解专业领域知识作出的巨大贡献。


何克抗老先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体系的系统总结。信息技术老师可以细细品味,是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书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目标、内涵到方法都做了比较全面的诠释,对比了中外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对于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必读之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这本书阐述得还算不错。


详细反映了何老师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一些观点


看了以后收获良多,让人更好地理解整合的意义所在。


给个好评吧书很满意,学习了非常值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们学习。。。


这本书对理论论述比较详细,亦一些实践的案例,对于进行相关实践和写相关论文是很有帮助的。


书的内容精辟,值得一读。


本书内容非常值得借鉴与学习


这本书不错,值得参考


书不错,速度慢


书不错,希望以后发货更快。


书还是挺好的,呵呵


也属于这个领域的资深研究者,研究水平果然高!


书写的内容还可以。多少有些帮助。可以考虑。


质量很好,推荐!


这是一本未来教育发展的灯塔般的理论国作,只要你深入阅读,一定收获不小


现代教师应该阅读的好书。


质量很好,很好的专业书?


书很好对我有帮助


本书适合一线教师阅读参考


作为参考很好


兴趣所致,还没看完


喜欢该书的国际化视野和深入浅出的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这本专著,是何克抗教授一项长期进行教改实践,深刻思考,理论探索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一批论文,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应当采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书中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所形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都作了详细介绍,这些都是作者本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引用的大多数案例都是作者的试验校教师在教改实践中积累的,因而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些微小的冲突


不错,就是书纸的质量差点,不过,十几元的书也算是这样啊


好像内容不多,看看再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