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

杨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义  

页数:

33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学问的追求,在于文明之真、智慧之妙和人生之美,因此突破畛域而转变视野,就像风行水上,自然发生,是学术内在的精神逻辑和学理逻辑不得不如此延伸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应该用人为的学科分割加以限制。我本来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返本求真的意识使我转而研究古典文学,不知不觉已有20年。进入到古典文学领域,我先从熟悉的小说着手,进行叙事学和文化学的探讨,但是,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还必须深入中国诗文,探究其中的人文意趣。所以,我又研究了李杜诗学、楚辞诗学以及宋元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文学。对于少数民族充沛的“边缘活力”进入文学史的主流叙事,实在是我致力颇勤之处。这两年,我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了研究先秦诸子的发生学上面。就这样,在明清、唐宋、魏晋、先秦分别以专家之学的方式“打了几个桩”之后,我又开始思考文学的整体观问题,进入到对文学、文化、文明相互关系的整体考量当中。因为只有站在贯通古今、会通多域的角度上,才能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个精神谱系是如何发生、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变异的,它留给我们什么,它昭示着什么,从这个基础上来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思考国学的深层脉络及其精神内核,才是直指根源、有理有据的。

作者简介

杨义,澳门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文学评论》主编。1998-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以及《杨义文存》等著作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四百余篇。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在学术研究中既注重对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究,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把握,先后提出“大文学观”及文学学科分支重建,叙事学、诗学的中国学理,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及其动力系统(包括“边缘的活力”),先秦诸子的生命还原和全息考证等学术主张。

书籍目录

上篇 学术方法与文学地图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 一、以学术史材料做方法论文章 二、途径、工具及方法论的灵魂 三、世界思潮与本土血脉的双构性 四、“双构四点一基础”的方法论总纲目 关于古今贯通的方法论问题 一、大文学观下古今贯通三原则 二、古今贯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三、古今贯通的四种渠道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 一、为“重绘”解题 二、文学的民族学的问题 三、文学的地理学的问题 ……中篇 小说:叙事与审美下篇 从诗学到诸子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其三,调节原则。不要轻看沙僧这个为唐僧牵马并不满街卖嘴的角色。他不仅是降妖的好帮手,而且善于在二位师兄的冲突中周旋、抚慰、调解,讲话在理,处事稳重,是这个群体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凝聚力。小说的匠心,就在于他不张扬个性的个性中,确定了他的价值和位置。《西游记》堪称独步的地方,是在个性神话中增加了“哲理一心理”的复调。它发掘着个性深层的精神意蕴,借神话故事思考着人的主体,思考着人的心性,思考着人的信仰、意志和生命力。即是说,它寻找着人的精神历程的神话原型,使神话成了精神哲学(或心学)的隐喻。前人读《西游记》有过一种迷惑:既然孙悟空是大闹天宫的造反派,何以又成了皈依佛门的投降派?对神话作过分简单化的社会图解,势必造成对其深层精神密码的误译。从精神现象的角度来看,大闹天宫隐喻着野性生命力的爆发和宣泄,西天取经则隐喻着为了特定的信仰和理想,排除邪魔而进行心性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炼。它们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两个阶段和两个层面。并不是说野性无休无止地发泄,便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反不如说,把这种蓬勃的活力引向对人生理想信仰的百折不挠的追求,乃是生命的成熟,并最终达到生命的辉煌归宿。然而,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命进程的两个阶段、两个层面的转换,须有一种规范,或用《西游记》的语言——须有一个“圈子”。


编辑推荐

《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从叙事学、诗学到诸子学》: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 PDF格式下载



品相不错,内容也很好。


还可以,题目还是有点大,和期待有距离。


杨义先生的学术研究纵横捭阖,大气磅礴,贯通古今,让人佩服不已。文学研究本不应是目前这种割裂研究的,而应该像杨义先生这样潜心学术,打通古今,融汇中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经过一段很长时期的弯路之后,重回健康轨道的必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