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诸葛亮评传

余明侠 南京大学
出版时间:

1996-1  

出版社:

南京大学  

作者:

余明侠  

页数:

583  

字数:

41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目前内评述诸葛亮的生平业绩及其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十一章,前六章为传略部分,后五章为思想部分。史论结合,多方探讨,传略论述与思想评析融为一体。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书根据确凿可靠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的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诸葛亮是思想很少有人论及。本书则全面地展现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哲学等思想领域的熠熠光采,揭示其以“拯世济民”、“兴复汉室”为核心的思想特征及对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助于读者对这位古代伟人的进一步了解。

作者简介

余明侠,男,1925年9月生,安徽省寿县人。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现为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并任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顾问、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徐州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著有《徐州煤矿史》、《中华民国法制史》、《诸葛亮传》;主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前言第一章 诸葛亮生长的时代及其家世 一 诸葛亮生长的时代 (一)桓帝灵帝,宠信宦官 (二)桓灵之世,屡兴党狱 (三)黄巾起义,天下震动 (四)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二 诸葛亮的家世 (一)祖籍琅邪阳都 (二)奉儒守官之家 (三)迫于战乱,辗转流徙第二章 流寓襄阳,隆中耕读十年 一 东汉末年的荆州 二 荆州的文化教育 三 隆中的耕读生活 (一)隆中形势 (二)边耕边读 (三)博览群书 (四)喜吟《梁父》 (五)自比管、乐 四 师友亲戚的交往煨 五 隆中草庐喜结伉俪第三章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鼎足三分形势初步形成 一 诸葛亮躬耕隆中前后的时局变化 (一)曹操、袁绍的官渡之战 (二)孙权据有江东 (三)刘表自保荆州 二 诸葛亮和刘备 (一)刘备寄寓荆州和三顾茅庐 (二)诸葛亮决心辅佐刘备的原因 (三)孔明隆中对策 三 曹操南攻荆州 四 刘备兵败于长坂 五 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一)诸葛亮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 (二)东吴的和战之争 (三)战赤壁曹军败北 (四)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 六 三国鼎峙局面的初步形成第四章 刘备进取益州,鼎足之势的形成第五章 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开府治蜀第六章 并伐曹魏,鞠躬尽瘁第七章 诸葛亮的政治思想第八章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第九章 诸葛亮的经济思想第十章 诸葛亮的法制思想第十一章 诸葛亮的哲学与伦理思想附录参考书索引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诸葛亮评传 PDF格式下载



作者本身就是史学研究者,著述是为史学性质的评传,颇显史家笔风,行文严谨,争议处多有注明和作者自己的考据。所引史料丰富,诸葛亮生平、思想评传俱全。可以说是目前已出版的唯一一本研究诸葛亮生平和思想的比较全面系统、可信度高的著述,非常值得一读。


这本书很不错的,非常详实,是一部研究三国历史及诸葛亮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读完之际,深入解史,实乃市面评亮之佳作,其观点明确,尊重史料,真是作者尽力之名撰。


写的挺好的!适合对三国有一定了解的人看,包装也好


绝对是写武侯的好书


包装也不错,书也是一本好书


包装精美纸张质量好,非常满意


不错,此书,幽默。。


喜欢,送给老公


该书取材严谨,个人观点鲜明不失谨慎,深具古文之功底。用流畅语言为我们刻画出在三国时期具有最高品德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楷模——传主,一生的功业。作者本身从客观历史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客观的描素,具有史学家的严谨。很好的一本传记。


该书,适合研究者阅读,有点专业,引经据典,不是特别通俗


书还是不错的~~~只是个人比较喜欢语言幽默诙谐一些的,这本书看书名“评传”就知道不是这类的,呵呵~~所以,更喜欢当时一起买的另一本书《 向诸葛亮借智慧 》——赵玉平 ~~~~~~


  出生: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
  诸葛亮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谥曰忠武侯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任者:蒋琬、费袆、姜维[2]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
  
  央视版《三国演义》唐国强塑造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的躬耕地尚有争议,一说在南阳卧龙岗,另说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三国志12的诸葛亮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赤壁大战
  
  桌游《三国杀》中的诸葛亮(标准版)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2010年新版《三国》中的诸葛亮(陆毅饰)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北战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⒈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⒊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⒋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⒌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⒍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本书谈到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但不系统。诸葛亮曾写过一段论诸子的文章:“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藏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可见他诸子兼修,博采众家之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所谓“九流十家”。纵观诸葛亮生平,与“九流十家”(去之以小说家,代之以兵家)皆有契合点,暂且罗列如下。
  一、儒家。诸葛公之所以被后世帝王推崇,是因为他恪守君君臣臣之道。身为两朝丞相,尤其在刘备死后,他大政独揽、权倾朝野,但始终绝无二心,“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刘禅与诸葛亮这一对少主老臣,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论语》中所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实乃孔明之谓也。
  二、道家。正如本书所说,“诸葛亮的主静思想源自道家”。《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正是老氏所云“致虚极,守静笃”吗?且此句与道家经典《文子》所载“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极似。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纶巾鹤氅、羽扇瑶琴的孔明,“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俨然位列仙班,其形象已被道家化。拜诸葛公所赐,我已成为半吊子的道家信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说中他的女儿果入了道……
  三、法家。诸葛亮的偶像管仲本身就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曾亲自为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管子》等书,皆是法家代表作;成都初定,他“威之以法”,制定《蜀科》,理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凡此种种,都说明他是一位法家信奉者和践行者。
  四、名家。名家在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名家擅长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诸葛亮舌战群儒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他能言善辩是不争的事实。
  五、墨家。墨家在战国初与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主要是所谓“十论”。诸葛亮与之有颇多契合点,例如:
  1.尚贤——“亲贤臣,远小人”,他举贤任能,虚心纳谏;
  2.兼爱——“普天之下,莫非汉民……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3.非攻——南征时,运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孟获;
  4.非命——“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相信命运,主张人为;
  5.节用——“俭以养德”、“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廉洁奉公、节俭治家是举世公认的;
  6.节葬——“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墨家子弟很多都是工匠出身,科技成就突出,而诸葛亮作木牛流马等,也与墨家这一传统暗合。
  六、阴阳家。此学派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大多由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演变而来。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也是毋庸置疑的。
  七、纵横家。这是战国时以从事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以苏秦、张仪为代表。诸葛亮尝作《正议》驳斥魏臣的劝降,提到“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看来他是不待见苏秦和张仪的。此二人过于油嘴滑舌,这是题外话了,而纵横家思想却在孔明的言行中有所印证,如《隆中对》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八、农家。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务农殖谷”和“闭关息民”的政策,轻徭薄赋,奖励民耕。他深知各种物资中最重要的就是粮食,第五次北伐时还分兵屯田于渭滨。
  九、杂家。即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之学。见本文第一段《论诸子》。
  十、兵家。他本身著有兵书,战术指挥灵活机动,治军从严、赏罚必信,堪称兵家典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