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贾谊评传

王兴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兴国  

内容概要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并认真分析前人及时人对贾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生平事迹及著作真伪、写作年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辨,对其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作者对许多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是贾谊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贾谊评传(套装共2册)》还对陆贾、晁错的生平、思想进行了系统分析,亦不乏新意。

作者简介

  王兴国,1937年出生于湖南省株州市。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同年,分配至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3年起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至今。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周易》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船山学社副社长、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合著)、《杨昌济的生平及思想》、《王船山认识论范畴研究》(合著)、《运动与静止》、《当代中国哲学问题》(合著,任主编之一)等。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正篇 贾谊评传
 第一章 生平及其事业
  一、年少好学,通诸家之书
   (一)与法家和儒家的关系
   (二)与黄老之学的关系
  二、初出茅庐,议论风发
   (一)任朝官的背景
   (二)在朝廷的主要建树
   (三)文帝疏远贾谊的原因及教训
  三、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一)出傅长沙之心态
   (二)长沙三太傅任內的建言
   (三)《鹏鸟赋》所反映的心态
   (四)宣室谈鬼神
   (五)梁王太傅任內的建言
  
 第二章 著作的真伪与系年
  一、著作真伪,聚讼纷纭
   (一)关于贾赋真伪的考辨
   (二)对《新书》“事势”文真伪的主要分歧
   (三)余嘉锡对《新书》真伪考辨的贡献
   (四)魏建功等对《新书》真伪考辨的贡献
  二、著作编年
   (一)早期著作
   (二)在朝廷任职时期的著作
   (三)在长沙王太傅任內的著作
   (四)在粱王太傅任內的著作
  
 第三章 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礼治思想
  一、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出发,突出地强调实行礼治
   (一)历史教训的总结
   (二)现实矛盾的反思
  二、礼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礼治的重要性
   (二)关于礼的阶级不平等
   (三)关于礼的具体制度
  三、不废法治
   (一)论法的必要性
   (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思想
  
 第四章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一、仁政思想与礼治思想的关系
   (一)仁为內容,礼为形式
   (二)仁政思想的要点
   (三)士、吏与民之关系
  二、民本思想的基本点
   (一)论民之重要性
   (二)民何以为本
   (三)如何以民为本
  三、贾谊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一)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
   (二)贾谊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三)对民本思想的评价,
  
 第五章 维护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一、汉初两个突出的社会矛盾
   (一)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扩展
   (二)汉初匈奴势力的扩张
  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一)贾谊并不反对分封制
   (二)定地制的思想实质
   (三)定地制主张的自相矛盾处
  三、建三表,设五饵,与单于争其民
   (一)传统的夷夏之辨
   (二)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
  
 第六章 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一、从以民为本到以农为本,
   (一)汉初社会背本趋末现象的发展
   (二)重本抑末的原因
   (三)抑末以强本
  二、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和积蓄
   (一)论粮食积贮的重要性
   (二)积贮寡少的原因分析
   (三)增加积贮的措施
  三、反对私人铸钱,力图抑制末业
   (一)抑末的原因
   (二)文帝除盗铸令之背景
   (三)贾谊对除盗铸令的批评
   (四)解决盗铸的根本途径
  
 第七章 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一、道论
   (一)“道”是一种统治方法
   (二)“道”是一种认识方法
   (三)“道”是一种宇宙本体
   (四)“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道”是指伦理道德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运动的原因在矛盾
   (三)对汉代社会矛盾结构的分析
   (四)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五)关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三、社会史观
   (一)重势
   (二)重民
  ……
副篇 陆贾晁错评传

章节摘录

对于文帝这次与贾谊的谈话,后人有着不同的评论。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文帝只关心鬼神之事颇不以为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宣室求仙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对于这种批评,吴则虞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文帝贾谊之间君臣关系十分亲密,“文帝不但是贾谊的第一个知己,而且可以推测《陈政事疏》的各项主张,其中绝大部分是文帝已经接受而推行未果的。”“李义山似乎惋惜着文帝错过了机会,没有把国家大事提出和贾谊商量。诗人这个看法,是不深刻的。我认为关于苍生的问题,在这以前,贾谊已经说得很多了。既然说了,听了,信了,还有什么可问的呢?正由于不问,才证明文帝和贾谊在苍生问题上已心心相印,用不着再问了。并不是文帝错过了机会,或则有意不问。”(《论贾谊》,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10月25日)我觉得争论的双方都把这次谈话看得过于认真了。李商隐认为君臣之间只能谈国家大事,殊不知能畅谈鬼神之事也的确反映了文帝贾谊之间关系亲密的一面。吴则虞先生看到了君臣亲密关系的一面,就认为他们“在苍生问题上已心心相印”,这也不尽然。首先,“《陈政事疏》的各项主张”,大部分是在这次谈话之后提出的(关于这一点第二章 要专论),尚不存在“已经接受而推行未果”的问题。其次,如前所述,贾谊提出某些正确建议(如《谏铸钱疏》),文帝拒而不听,所以难说他们完全“心心相印”。再次,通过这次谈话,文帝承认自己“不及”贾谊,因此才有以后的“数问以得失”。这就说明苍生问题并不是如李商隐说的“不问”,也不是如吴则虞说的“用不着再问”。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贾谊评传(套装共2册)》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贾谊评传 PDF格式下载



看过才买的这本书。,


写论文要用,书还没有看,应该还不错,作者是国内研究贾谊的大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