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美学史纲

邓晓芒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邓晓芒  

页数:

19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87年,我和易中天合作完成了一部35万字的书,取名叫《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1989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0年后,改名为《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该书追溯了中西美学思想各自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清理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线索,进行了大量的中西美学思想、欣赏趣味及其文化土壤的比较和评价,时间跨度从“轴心时代”直到20世纪,最后总结出了我们的一个“实践论美学”(或者“新实践美学”)的逻辑体系,制定出了美感、美和艺术的一个定义系统和原理系统。这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和“ 美学热”的大潮中,积极投身于对普遍人性的思考和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成果。自那以来,整整20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发现我们今天的美学观点与那时相比需要有什么根本性的修改。我倒是很早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其中的有关西方美学的部分扩展或改写成一本《西方美学史》教材,以适应目前西方美学史教学方面的需要。  本书是关于介绍“西方美学史纲”的教学用书,全书的结构将分为四章,对应于西方美学史上四个典型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古希腊罗马阶段、中世纪阶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在每一章中,编者都首先介绍这一个时期的文化土壤,然后按照时间对各个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作一种逻辑层次的排列。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的客观美学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美学的文化土壤第二节 客观美学的独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美在和谐二、美在效用(苏格拉底)三、美是理念(柏拉图)第三节 客观美学的发展: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点二、艺术本体论三、艺术的功能四、艺术家第四节 客观美学的衰微一、古典后期文化土壤的变质二、普罗提诺的先驱者三、普罗提诺第二章 中世纪神学美学第一节 中世纪美学的文化土壤第二节 美的忏悔:奥古斯丁第三节 感性的求索:托马斯第四节 象征与人生:但丁第三章 近代人文美学第一节 近代美学的文化土壤第二节 认识论美学的崛起一、英国经验派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美感论二、大陆理性派美学:作为理性人士的美的概念论第三节 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一、康德:哲学人类学的美学二、席勒:艺术社会学三、谢林:神秘主义的艺术哲学四、黑格尔:理性主义的艺术哲学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美学的奠基一、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二、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第四章 现代美学的深化第一节 现代美学的文化土壤第二节 现代科学美学一、自然科学的形式注意二、美感经验论三、社会科学的形式注意四、现代艺术社会学第三节 现代表现美学一、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二、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结语后记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西方美学史,作为一门课来讲, 首先必须把握它的概念内涵。我们要讲的是“ 西方美学史”,那么,什么是“美学史”?我们要讲“美学史”,那么, 什么是“ 美学”? 这些都是耍弄清楚的。所以在这篇绪论中,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美学”。“ 美学” 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概念,它来自于西方。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用拉丁文写了一本书Aesthetica,这一书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觉”、“感性”,所以按照原文意思来说应该译作“感性学”。这本书通常被看作西方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的第一次命名,也标志着西方的“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首次获得了独立。但是它的本来的意思并不是“关于美的科学”,而只是“ 关于感性的科学”。然而, 日本人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发现,鲍氏书中所谈的并不是认识论上的“感性认识”问题,而是讨论美感问题,并且为此而讨论了美和艺术的问题。所以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翻译成“感性学” , 就有可能误解鲍氏的思想。于是日本人就直接把这个词翻译成“美学”,即“关于美的学问”, 或者是“与美有关的学问”。这一译名也被中国人所接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美学”。这样一种意义上的“美学”,要数德国人谈得最多,在德文中它是“Asthetik”,作为形容词就是asthetisch,译作“审美的”。但是我们要记住,它本来的意思就是“感性学”,变成形容词就是“感性的”,有这样双重的含义。

后记

1987年,我和易中天合作完成了一部35万字的书,取名叫《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1989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0年后,改名为《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该书追溯了中西美学思想各自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清理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线索,进行了大量的中西美学思想、欣赏趣味及其文化土壤的比较和评价,时间跨度从“轴心时代”直到20世纪,最后总结出了我们的一个“实践论美学”(或者“新实践美学”)的逻辑体系,制定出了美感、美和艺术的一个定义系统。


编辑推荐

《西方美学史纲》语言优美、讲解透彻、观点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美学史纲 PDF格式下载



这本美学书简明扼要最主要的是把西方各个阶段的社会和思想概况都描述很准确在此基础上再解析美学思想很清楚才看了第一章 就觉得很有用


第一次接触,看得非常艰难,基本看不明白。但是对于我这样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来说,它脉络清晰,非常好理解——我只要全盘接受他的观点就好。但是,真的很艰难,我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


适合考试复习用,行文简洁!


此书虽然只是一本教材,但非常内容系统,非常有条理,也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值得推荐。


很好很好,非常好,支持


大师的西方美学著作,速度没的说


对西方美学史的脉络理清和理解的帮助非常大。适合对西美史有一定了解的学习者。


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 颇有文采


写得很好,深入浅出,文笔流畅,就像在听邓老师讲课一样


文约辞达,用词精准,又颇有深度。个人非常喜欢。适合已经对西方美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


因为是教材,自己比较有兴趣就买来看一看,还不错


   古希腊由于只是由一系列城邦组成的松散联盟,没有大一统的政治高压,因此,社会处于长期的动荡,内乱,颠覆征战,而统一只在于文化观念。(罗马社会在进入帝国时代前也是如此)
   希腊海岸线极其曲折,优良港湾无数,亚欧非三大交汇点,而城邦又不能自给自足,故而贸易和商品生产,从而重视公平和正义原则(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向往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冒险性引发的人生回归的未知性,手工业的工艺特色要求),由此形成了希腊人强烈的个体意识。
   这样,以商品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的血缘关系遭到了解构,使降为了法律基础上的一些可以量化的权利和义务。家庭关系淡化,有秩序的组织交往及人际关系依赖于契约,国家法律来保证契约,无形的情感关系失去普遍效用。逻辑化,定量化,法庭强制,是古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建立人和人关系的借助认识外部客观世界的需要造成了希腊科学精神的土壤。
   在希腊人看来,美德是一种知识,法律要由最聪明的贤人和哲学家制定修改,唯有古希腊在他们的文化因子中植入了科学理性的基因。(中国传统道德并无逻辑可言,只是情感体验的分寸,体察天地,依照血缘。)
   黑格尔认为人体雕塑是希腊艺术的核心。古希腊著名雕刻家波吕克利特《论法规》,“对于一件艺术品,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任何一个细节都具有意义。”(丹纳认为解剖学发达后希腊雕塑的艺术水平是下降的?)
   人体雕塑独立了,不像建筑尚未摆脱实用性,(但也依赖刀斧吧?)屠格涅夫认为,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加不容置疑的表达了人性的尊严。
   通过模仿,将自己的人格塑造成形,外在的自然,命运,法律,都以美丽的男神女神形象表现在作品中,人由此更加丰富,独立,高贵。
   (待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