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
2008-08-01
浙江大学出版社
周谷平
500
无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选择·融合·发展》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马克思土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导入、传播历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形成发展以及教育实践改革中的实际影响进行比较徠入的分析,尤其注重从选择、融合、发展的视角考量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巾国国情的调适过程。我们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在推进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上义教育体系,在鲜活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打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导 论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导人的轨迹及其特点二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导入与传播第一章 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导入和传播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初步导入一一以日本为中介二 选择、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一以留日的共产主义者为主体三 接受、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一以留日的知识分子为主体四 译著、阐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一以文本的解读为视角第二章 留法勤工俭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导入和传播一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概述二 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接受三 留法勤工俭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人四 留法勤工俭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五 邓小平的留法勤工俭学岁月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 苏俄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导入和传播一 苏俄教育的初步导人(1917—1927)二 苏俄教育的进一步传播(1927—1937)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中国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中国述略第五章 杨贤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奠基一 杨贤江与苏俄教育的导人二 杨贤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形成第六章 摹本的选择:凯洛夫《教育学》的传入与影响一 凯洛夫其人、其书二 凯洛夫《教育学》的传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展开:刘佛年《教育学》及其影响一 刘佛年主编《教育学》的“中国化”语境二 刘佛年与《教育学》教材的编写三 刘佛年《教育学》(讨论稿)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阐释四 《教育学》(讨论稿)的贡献及其局限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全面推进: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一 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二 《教育学》教材结构的嬗变三 从注释的变化看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嬗变四 《教育学》中“教育起源”观的理性转向五 《教育学》中“教育本质”观的理性回归六 《教育学》中“教育目的”观视野的拓展七 《教育学》中“课程”的分量加重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第九章 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教育模式”一 抗日根据地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二 干部教育:政治教育为主,兼顾文化教育三 社会教育:以扫除文盲为核心四 普通教育:以小学教育为主五 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六 抗日根据地教育实践的特征分析七 影响抗日根据地“革命教育模式”形成的几种因素第十章 过渡时期的“改造模式”一 “改造模式”概述二 “改造模式”起步:“接管”以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格局三 对人的改造:教师思想改造四 对教育制度的改造:教育的方针、体系、内容的重构五 对教育理论的改造:清算非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第十一章 南辕北辙的“继续革命模式”一 “继续革命模式”概述二 “继续革命模式”下教育方针的演变三 “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教育继续革命的展开四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继续革命”的登峰造极第十二章 理性回归的“改革模式”一 “改革模式”概述二 “改革模式”中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 “改革模式”中办学体制的改革四 “改革模式”中的普及义务教育五 “改革模式”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结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一 引言:从实践层面研究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及路径二 教育主题的转换:从“教育民主”到“教育开放”再到“教育创新”三 教育理念的嬗变: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到“三个面向”再到“素质教育”四 教育发展战略与行动策略的调整重要参考文献举略后 记
第一章 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导人和传播 清末以来,东渡日本留学成了近代史上的光辉篇章,负笈东渡的人多种多样,有英姿勃发的青年学生,有白发髯髯的老人,有求知救国的爱国人士,还有因各种原因到日本避难的有识之士。清末开始的留日热,最早始于1896年13名幼童留学日本,自此拉开了留学日本的序幕,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产生过三次留日高潮。留日学生以日本为中介,把西方各国的先进思想介绍到当时正缺乏思想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个时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导人而导人我国。这段时期,留日学生不仅对我国近代政治革命的兴起发展,而且对近代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思想层面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初步导入一一以日本为中介 清末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波澜壮阔的一件大事,从1896年到1918年间,留学人数蔚为壮观,“挟希望来东游者如鲫鱼”,1905、1906年人数分别高达8000多人⑧。尽管他们留学的目的和动机各不相同,但由于受到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学者的影响,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动力驱使之下,他们中有不少人在日本初步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翻译为途径,通过办报纸、杂志等渠道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同时,亦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随之在中国大地得以传播。……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