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英博物馆的故事

(日)出口保夫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出口保夫  

页数:

190  

字数:

143000  

译者:

吕理州  

Tag标签:

无  

前言

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 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大英博物馆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1824年博物馆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英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爱奥尼亚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

内容概要

  中国馆
  英国国家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然而,这仅仅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别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国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作者简介

  出口保夫
  1929年日本三重县出生,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修了,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英语英文学科教授,牛津大学上级客员教授。现在是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专攻英文学。
  着有《伦敦塔》(中公新书)、《英国文艺出版史》(研究社)、《伦敦的夏目漱石》(河出书房新社)、《伦敦桥物语》(东书选书)、《英国四季历(2卷)》(东京书籍?中公文库)、《英国生活志(2卷)》(NHK出版?中公文库)、《英国红茶的故事》(东京书籍?PHP文库)《「女王陛下下午喝红茶」(东京书籍?中公文库)、《伦敦小旅行》(中公文库)、《探访南英格兰》(中央公论新社)、《英国的世纪末》(研究社)等多种。
  译有《基兹全诗集(3卷)》(白凰社)、查尔斯王子《英国的未来像》(东京书籍)、R?布雷亚《从坟墓向死亡喊话》(早稻田大学出版部)

书籍目录

序章大英博物馆的新生
第一章汉斯?史隆与创立
第二章威廉?哈弥鲁顿与草创期
第三章浪漫派时代与希腊雕刻群
第四章维克多莉亚时代的光和影
第五章中兴之祖奥嘉斯塔司.法兰克司
第六章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人
第七章困难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
终章大英博物馆的种种至宝
后记
大英博物馆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世纪下半叶光是伦敦就已经超过3000家。这些咖啡店别名“一便士大学”,因为在这儿可以获取许多知识和信息,而且消费低廉,对很多因为酗酒而倾家荡产的伦敦市民来说,到咖啡店消费较没有经济上的顾虑,而且可以享受咖啡、红茶和东方神秘的气氛。 概观18世纪下半叶,就如特里维廉。所说,“财富和闲暇广泛地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当时英国国内享有和平,国民享受着比欧洲大陆任何国家都自由的权利。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社会光景。 现代化为伦敦的都市机能带来很大的变革,显著的例子是拆除了许多残留各处的中世纪建筑。21世纪的我们很难想像,对18世纪中期的伦敦市民而言,中世纪的城门和城墙是阴暗而令人讨厌的。 以13世纪即横跨在泰晤士河上的旧伦敦桥来说,桥上有很多商店和民家,由于这些房子越来越多,已经妨碍到马车的交通,因此全部遭到拆除。拆除之后不仅桥上道路的宽度增加一倍以上,而且以往即使在白天也一片昏暗的桥上也完全恢复明亮。 从文化思想上来看,这个时代是启蒙运动的时代。启蒙运动的意思,如前章所述,是以“智慧的光芒”照亮人类蒙昧、阴暗之处。伦敦街头变明亮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启蒙运动了不起的成果之一。 与欧洲大陆各国相比,到17世纪为止,英国文化社会在种种层面都是落后的。但是到了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动经济发展,知性土壤也受到灌溉,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等人的经验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想成为支撑启蒙运动的大支柱。 支撑近代市民社会知性基础的因素之一,是推广知识与信息的出版物和定期刊物的发达。18世纪初期,随着政府取消出版物的法律限制,伦敦的印刷出版物暴增。德国的旅行者莫里茨(Karl PhilippMoritz)对英国的印象是: 的确,与德国相比,英国的古典著作读者层要广泛得多。在德国,阅读古典著作的人大多限于有学识者,或者中上阶层人士,但是英国国民性作家的著作在各处、被各种阶层的人广泛阅读。 (摘录自特里维廉著《英国社会史》) 在这个知性文化的顶点,有一位平民学者约翰逊博士,他独自完成英国第一本正式的《英语辞典》,对知识的普及贡献很大。


编辑推荐

《大英博物馆的故事》编辑推荐:1753年,如今已经声名响彻全球的大英博物馆在历经六年的筹备后,终于与世人见面。两百多年来,这问始于民问人士汉斯·斯隆私人收藏的博物馆,伴随着英国历史的变迁,逐渐成长为搜集有古希腊罗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等世界各国顶级文物的一流博物馆。抱着向世人展示这一历程的心愿,热心于英国社会民俗研究的出口保夫细细厘清大英博物馆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为读者讲述了这段生动有趣的博物馆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英博物馆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对于大英博物馆的历史,特色,变迁给予了充分的研究,是精华的集结。


大英博物馆没想像中的丰富,但这本书确实是参观的好帮手,推荐!


慢慢品读 了解大英博物馆 了解历史 了解过去


期待已久的书,很系统的介绍大英博物馆


日本人对欧洲很是崇尚很有研究,从他的电视剧、电影中都可看出,这本书也应证了这点。很好看的一本小书。


作为历史的沉淀 非常的有味道 偶然间的邂逅 淡雅隽永~


故事多


书很好,快递也很给力,谢谢!


喜欢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味


因此,物以稀为贵


喜欢封面。属于简介型的,有一定趣味性


主要介绍各类文物的来源啥的,可以从日本人的角度看英国的博物馆文化。


书不厚,内容不少,让人有一种想去看看大英博物馆的感觉,不过与其说是介绍,不如说是随笔


对大英博物馆的一些著名展品做了介绍


这书不错 但有装订错误 该如何解决?


老婆和女儿要去英国旅游,临时买一本作“预习”。日本人写的,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图书内容还不错,就是写得有点浅!


书被水泡过,勉强撕开几页读了读。一般般,不值那个价。


非常莫名其妙的一本小书,有点儿后悔买了


一般,可以不买。


尽管短小精湛,还是比较全面的介绍大英博物馆的著作.文笔不错,小贵,不过值得.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文化读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