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学林
2005-6
第1版 (2005年6月1日)
郑培凯
317
春秋时期是周天下政治大动荡、社会结构大改组、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突出标志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战争连年;出于争霸的需要,各大国致力于社会改革,经济得以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夷夏关系出现了新特点,四夷社会得到舒展的机会,接受了周礼的蛮夷大国如荆楚、吴、越等崛起,蛮夷中小国家也多跃跃欲试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夷夏融合的历史巨流之中。这一切变化都迅速地模糊着夷夏界限。
论文东周时期夷夏融合的几种模式--海岱区个案研究“试问从来巾帼事,儒林传有几人传--历代“伏生授经图”中伏生女之角色论宋代士人的手写佛经(上)近代岭南文人群像:“清游会”的活动探析胡适的《水经注》藏本的播迁流散(上)考释部公典盘铭与部史再考驺吾、狻猊与鼭觑--浅谈上博楚简《三德》篇的重要发现论坛黔中地及楚秦黔中郡地望考明代家谱的著录及其社会史意义山西地域文化进程及模式评论新视角下的教材史研究--评Limin,Bai, Shaping the Ideal Child-Children and Their Primers in Later Imperial China(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I2005)评大谷敏夫《清代的政治文化》(京都:朋友书店,2002)
二、清游会的成立渊源 清末孙中山在粤港策动革命,提倡建立以民为本的中华民国,各种社团纷纷组建,或秘密的、或公开的、或暴力的、或改革的,皆为早日落实孙氏政治理念而奋斗。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可说是其时革命的核心组织,前后展开了多次武装起义,并缔造民国的新时代,标志着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在鼓吹革命之余,他们活跃于各种非政治的志趣团体,政见抱负容易流露在文学艺术等创作之内,促成广泛的人脉联系及宣传效果。 1905年同盟会成立于日本,革命队伍中拥有传统学术根基的国粹派言论至切,他们来自广东、江浙等学问渊薮之地,主张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吸取精华,以加强排满革命的动力,并强调效法西方改革中国的同时,必须扎根于本国文化。他们既是革命推动者,也多为近代著名国学大家,终身追求中国社会的民主步伐,以兴旺中国文化为己任。是年,邓秋枚、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宗旨为“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会中吸纳了1902年“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国粹派中坚。1909年,上海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员多数是同盟会员,也大部分参加过“国学保存会”的活动。南社人数增长迅速,至1916年已增至800余人,最多达1178人,前后举行十八次雅集,会员名籍至为完备,于各地广布分社。1911年,“南社”于广东成立支部,民国初年,复有黄宾虹等人在上海组成“贞社”,同样以保存弘扬国粹为主旨,陈树人与黄节成为该社广州分社的发起人。由此可见,革命之路由日本留学生而影响江浙,由江浙而延伸于广东。革命之路越崎岖,文学革命团体的责任越形重大。 民初军阀政治,令孙中山政权一再易手,至1923年春,孙氏率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徐绍桢、叶恭绰、陈树人、许崇智等亲信第三次回粤建立政权,设立陆海军大本营,自任大元帅。1924年1月,为整固广东新政权,孙氏于广州主持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兼容政策。国共合作得以落实,革命统一战线重燃,各类群众社团长足发展。事实上,蹈人新世纪,由革命而社会改造的思潮澎湃,对南方政府而言,文化方面的整合工作刻不容缓。经历1919年五四运动的洗礼,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诸理论已输入国内,矛头并指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服膺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文人班底如陈树人、高剑父兄弟、黎庆恩等于20年代初遂发起“清游会”,于宴游聚集之间赋诗绘画,交流治学经验,各种文艺同好者由是可以结缘,并推动国学文化。清游会存在于南粤超过半个世纪,然而至今未发现具体的会员名册,组织成立的时间亦为一知半解,我们只能从各种文人雅集的记录当中,粗知该会活动梗概。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清游会既沿于文学艺术的志趣结集,聚合的方式活泼多元,类于传统的诗书画社,举凡宴饮、游历、雅集各种活动,皆可招聚吟友及书画同好参与,未须详列会章。大凡参加清游会人士号召的雅聚,存名于相关之书画活动记录,或应邀出席聚会而自认为一分子者,皆可称为清游会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