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穿行在汉字中

黄荣华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黄荣华 著  

页数:

261  

字数:

295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经过近6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国际闻名的示范性品牌高中。很多国内外著名学校的师生、校长来复旦附中交流访问,在听课、座谈、参观之后,都提出希望能得到一套复旦附中的校本教材,以深入研究“复旦附中现象”。确实,通过教材,可以了解我们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设计、结构、内容与要求等等。在2005年,我们曾经出过一套六本“校本课程选辑”,受欢迎的程度还是比较乐观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在2008-2009年里再出一批。其目的主要有三:一、编写的过程就是笔者学习思考的过程,可以提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教学的能力,把他们个体手中的备课笔记整合成教研组集体的“讲义”(学校不可能出版“教材”),同时可以解决上课时多媒体技术使用日益频繁给学生记笔记带来不便等新问题,更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如预习和复习等);二、在提倡对通用教材二次开发的今天,各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为便于同兄弟学校交流、分享教改成果,我们也应该出版一些基本成型的“讲义”;三、我们认为,这也是在记录我校教育发展的历程,透过这些书面的资料,促使我们自身理性地观察和对待学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高中素质教育的振兴,帮助我们不断迈向卓越。

内容概要

什么力量对你的影响最大?答案有很多种,但绝少有人会想到“汉字”。 可以说,汉字对我们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别的力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汉字自创造发明到今天,已走过了几千年。一个汉字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汉字文化中,我们的言行,我们的生存方式,乃至我们的一切,都在注释着汉字;或者说,汉字在注释着我们的一切。我们,穿行在走过了几千年的汉字中;汉字,也几千年穿行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汉字是如来佛的掌心,谁都无法逃脱。汉字是我们的命根! 本书侧重于从人类美意识产生的角度,揭示汉字的力量之源,时有新见,会带给你诸多收获与启示。

书籍目录

一“人”“鬼”之间 1.中国“人” 2.华夏“龙” 3.“士”志于道 4.美“女” 5.“师”威 6.“君”不虐行 7.“亲”亲 8.“帝”字取象于草制的模拟人形 9.“首”领 10.神出“鬼”没 11.朋“友” 12.“爱”神 13.“情”何以堪 14.屋内有猪称为“家”二“仁”“德”之间 15.造次于“仁”,颠沛于“仁” 16.舍生取“义” 17.兴于“诗” 18.立于“礼” 19.成于“乐” 20.“智”能 21.诚“信”不欺 22.“勇”往直前 23.万物有”德”三“美”“梦”之间 24.羊大为“美” 25.“善”良 26.吃“香” 27.“色”字了得 28.“梦”是甜美而忧伤的诱惑四“春”“冬”之间 29.“春”望 30.“夏”人 31.“秋”色 32.过“冬” 33.五谷一熟为一“年”五“有”“无”之间 34.“有”是手中持肉 35.“无”在有中 36.以人为“大” 37.“小”之美 38.“巨”无霸 39.“阳”刚 12 40.“阴”柔 41.“生”生不息 42.视“死”如归 43.“文”化 44.“武”义六“天”“地”之间 45.悠悠苍“天” 46.土“地”有灵 47.“山”高 48.“水”长 49.原上“草” 50.“木”可通天 51.“竹”如人笑 52.“风”迹 53.“云”想衣裳 54.十月纳“禾”谷 55.“马”背上的幸福 56.“乌”中神影 57.“鱼”戏莲叶间七“日”“月”之间 58.又“日”新 59.人“月”相得 60.明“星” 61.“火”光冲天 62.“光”华灿烂 63.“荣”誉 64.“华”美八“歌”“舞”之间 65.“宝”贝 66.芝兰“玉”树 67.出无“车”与出有“车” 68.“酒”话 69.爱“书”与美“书” 70.长舒气为“歌” 71.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九“玄”“妙”之间 72.何以“名”之 73.“玄”妙之门 74.“妙”境 75.“永”远有多远 76.“红”遍中国 77.“白”有两极 78.女儿“绿” 79.“高”高在上 80.“厚”道 81.出神入“化” 82.“哲”是聪明的“最高级” 83.“流”动的哲理:216 84.“长”久地生“长” 85.“朝”(zhao)与“朝”(chao) 86.此“禅”(chdn)非彼“禅”(shan)十“吉”“忧”之间 87.“吉”是把兵器放在箱子里收藏起来 88.幸“福”在哪里 89.“和”是?“和”非? 90.“打”出集体无意识 91.“修”炼 92.养“育” 93.讨说“法” 94.“忧”者不惧十一“雅”“韵”之间 95.三“清” 96.“精”神 97.高“雅” 98.“韵”字背后隐藏着无数美的秘密 99.“真”理 100.“境”界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一“人”“鬼”之间  1.中国“人”  东坡精神  寻找精神家园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们习惯将苏轼解读成儒道释三家的融会贯通,以为苏轼能将儒道释三家参透,所以无论是顺境或逆境或无聊境,总能左右逢源,无所不适,都能营造豁达人生。确实,苏轼兼受三家影响,但苏轼并未被三家所蔽,而是走出了三家,走向了对人的精神家园的探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苏轼的人生及所显示的精神,就大大丰富了“人”的内蕴。  上面所录的一词一诗,就是苏轼面对人生困惑最有意味的精神之旅。我们试作分析。  《卜算子》先写幽居独处之人在残月之夜、人静之时的独自徘徊,犹如隐约可见的孤鸿影。再写孤鸿因深沉的忧患而不安,对不被理解的悲凉感。最后写孤鸿彻底的孤独——寻遍了世界,只能找到一个冰冷而寂寞的沙洲寄托。由幽人而孤鸿,幽人与孤鸿合而为一,苏轼也就成了孤鸿。  在这个世界上,人常常是孤独的。可能没有谁能理解你,也可能没有谁可以被理解。人们好像理解了苏轼,“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给这首词作了这样的评价:“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后代的解诗者也多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词,以为这首词是作者不肯随流俗浮沉的高洁品格的体现。但这样的解读是不是探到了苏轼词的底蕴呢?有的论者以为,这首词的注脚应当落在执著地寻找精神家园、却又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悲哀上。这种解读是不是更接近苏轼词的原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穿行在汉字中 PDF格式下载



汉字,我们与祖先共享的文化。


读得很仔细。收获很多。是本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