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都市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专题与案例

章海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章海荣  

页数:

203  

内容概要

有关城市旅游和城市旅游业的研究,近年来逐步升温,成果相继问世。这些研究文献相继出版的行业背景是城市旅游和城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其学术背景则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从国外向国内延伸。城市旅游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本书收录众多的都市旅游研究中的前沿热点和专题案例,进行城市旅游研究。

作者简介

  章海荣,男,1953年9月生上海人。1996年获旅游管理专业教授职称,1999年引进上海大学,现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旅游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理论与产业发展、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都市旅游、服务营销、休闲学理论等的教学和研究。主讲课程:1、硕士生课程:旅游理论和产业发展、旅游文化学研究、当代都市旅游;2、本科生课程:旅游美学、服务营销、现代休闲学。

书籍目录

第1章 城市旅游和都市旅游 1.1 国外城市旅游研究简述 1.1.1 世界城市旅游研究的一般进程 1.1.2 国外城市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国内城市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 1.2.1 城市旅游含义和构成的探讨 1.2.2 城市旅游形象和定位研究 1.2.3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1.2.4 城市旅游结构与系统分析 1.2.5 城市旅游开发、规划与建设的研究 1.3 城市旅游与都市旅游概念辨析 1.3.1 城市旅游界定1:行政区划依据 1.3.2 城市旅游界定2:旅游业视角 1.4 旅游视野中的大都市探讨 1.4.1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大都市发展条件 1.4.2 四大国际大都市的比较 1.4.3 上海国际旅游大都市思路整理 1.4.4 城市发展与都市旅游的兴起第2章 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沿海三大都市圈形成 2.1 我国城市化趋势与都市圈形成 2.1.1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1.2 我国城市化现状和发展前景 2.2 大都市圈理论的提出和研究 2.2.1 世界六大都市圈的提出 2.2.2 我国都市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案例 上海都市旅游及其共性探索 1 历史机遇和时代的必然 2 理性探索和产业的开拓 3 共性归纳和后发优势第3章 都市旅游吸引体系与重大节事研究 3.1 都市旅游的吸引体系 3.1.1 都市旅游形象识别与定位 3.1.2 都市氛围: 不可复制的旅游吸引 3.2 都市节事活动研究文献综述 3.2.1 西方研究文献概况 3.2.2 国内研究文献概况分析 3.3 节事概念阐释和节事旅游特点分析 3.3.1 节事旅游活动概念阐述 3.3.2 中外节事活动的特点 3.4 重大节事活动的影响研究 3.4.1 节事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3.4.2 节事活动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 3.4.3 节事活动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案例’99昆明世博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1 ’99世博会前后学者研究内容的特点 2 世博会对昆明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强化 3 世博会对昆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4 世博会之后的旅游效应:后节事效应(Post?Event Effects)第4章 都市游憩商务中心的形成与功能 4.1 RBD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4.1.1 RBD与CBD概念及其关系 4.1.2 城市RBD的类型与功能 4.2 都市环城游憩带 4.2.1 大都市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4.2.2 国内环城游憩带开发和上海案例 4.3 都市滨水休闲游憩区开发理论 4.3.1 城市滨水区的功能演变 4.3.2 滨水休闲旅游功能的发展 4.3.3 我国城市滨水区改造案例 案例 大都市中心游憩区:上海新天地 1 石库门的历史 2 开发、改造和定位 3 休闲消费新理念 4 邂逅新天地第5章 大都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及评价体系 5.1 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5.1.1 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实践 5.1.2 竞争力定义与评价模式 5.1.3 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5.1.4 国内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5.2 国内都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5.2.1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基础概念 5.2.2 旅游竞争力研究的产业分析 5.2.3 大都市旅游竞争力分析 5.2.4 决定都市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的因素 5.3 国内大都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5.3.1 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思路 5.3.2 国内都市旅游竞争力考量模型举例 附录 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考量方法的比较及案例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防洪功能的演变  接近水边的城镇容易取得生活用水,雨水和生活、生产的下水也容易排放。水既带来了生命的欢畅,同时江河湖海也成为洪水泛滥之源,这时滨水区域就体现出其重要的防洪功能。二战后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的城市,因人口急剧增多,大河流域内城市开发进展神速。为了城市的防洪,城市河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沿海经常遭受强台风袭击的城市,城市内的大小河道都构筑了连续性直立式的混凝土护岸。如上海黄浦江沿岸、苏州河沿岸、彭越浦沿岸等等大小河道,都构筑起连续性直立式的混凝土防洪堤岸。在日本,因1959年遭受伊势湾台风的袭击,第二年制定了“治山防洪紧急措施法”,1964年又分别制定了新的“河川法”。这些法规的出台,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使河流周围的土地得到高度利用,防洪优先的河流治理事业和水资源开发同时并举。在三角洲地带建起了挡潮堤,因城市交通及高速公路的修建,很多的桥梁覆盖在河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使城市河流日益失去了自身的样子,破坏了昔日城市滨水区域的自然生态景观。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市容环境改造成为突出问题后,滨水区域的防洪设施改造也引起高度重视。由日本土木学会编的《滨水景观设计》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很能说明这个演变的过程。“经过经济高速度发展时期进入了1975年,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舆论高涨,同时保证河流地带的亲水性也作为大的课题提到日程上来。城市化使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减少,而反过来,又重新出现了重视作为娱乐资源的河流空间的价值,对河流的看法首先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用说对洪水、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等各种问题提出措施,对河流环境治理事业和河流公园改造等空间利用,也要根据多样化的要求加以调整,为此,必须开展城市河流的规划和设计。在这种趋势中,各地区都在做提高滨水环境质量的尝试,如在大河流的高河滩上建设公园,在中小河流上建设绿色通道和亲水护岸等。以往,这类设计大都作为城市方面的事业独立开展,但随着水质净化、恢复自然、景观改造、再开发等新举措的出现,近来正在开展城市空间总体治理的研究,并付诸实施。在城市空间规划领域中,可以说应该是进入了把河流空间相关的系统确立为规划领域的时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都市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专题与案例 PDF格式下载



书有点旧,比较的不舒服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