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

李铭俊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铭俊  

页数:

318  

前言

  多年来,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做博士生导师,先后有二十几位博士,其中多数是在职博士生与我共同学习、共同探索。这些博士生的特点是学问功底扎实,为人处世练达,实践经验丰富,他们敢于学习、善于学习,又多适逢不惑之年,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社会活动多,能挤出时间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在物欲之风张扬、精神层面式微的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先贤孔子说“教学相长”、“后生可畏”,我从他们身上学到拼搏的精神、笃实的学风,吾之今日,所以能老而末衰,盖是被自己的学生,一路推着、拉着向前,使吾不敢懈怠。李铭俊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同时还得到黄培清等教授的指导。铭俊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高度珍惜机遇,争取导师指点,着重于理论、思想方法和学术水平的充实与提高。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一切努力以及过去积累的工作实践经验,自然融汇和体现在学位论文和专著之中。今天,他的《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一书公开出版。

内容概要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以及在此类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职能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循环经济理论的演进、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的剖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政策工具与政府职能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李铭俊,长期耕耘在科学技术领域,从基层职务到领导岗位,从深入调研、国际交流到政策指导,坚持不懈地关注与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现实和趋势。他曾在我驻外机构任职,如今则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大城市担任外事部门的领导职务。本书是作者长期关心和接触有关领域的实践发展,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钻研探索的硕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本书研究的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1.3.2 关于循环经济技术概念的提出1.3.3 关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研究1.3.4 关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政府职能的研究1.4 研究框架和方法1.4.1 研究框架1.4.2 研究方法第二章 循环经济理论的演进2.1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2.1.1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2.1.2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的有益启迪2.2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基本原则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2.2.3 循环经济的层次分析2.3 循环经济的实践2.3.1 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2.3.2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第三章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3.1 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基础3.1.1 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3.1.2 循环经济对技术的要求3.1.3 循环经济技术观与传统技术观的比较3.2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3.2.1 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的特性分析3.2.2 发展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的特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3.2.3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3.3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内涵分析3.3.1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特点3.3.2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意义3.4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分析3.4.1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政府作用的理论基础3.4.2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3.4.3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发达国家政府的行为比较3.5 我国技术创新的管理现状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影响3.5.1 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制约循环经济技术创新3.5.2 技术创新管理政策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第四章 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的剖析4.1 替代技术4.1.1 清洁生产替代技术4.1.2 信息替代技术4.1.3 短缺资源替代技术4.1.4 非环境友好工艺与产品的替代技术4.2 减量化技术4.2.1 钢铁行业节能节水技术4.2.2 汽车配件制造业的减量化技术4.2.3 造纸行业减量化技术4.2.4 电镀行业减量化技术4.3 再利用技术4.3.1 初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4.3.2 简单分解循环利用技术4.4 资源化技术4.4.1 汽车行业资源化技术4.4.2 化工行业资源化技术4.5 系统化技术4.5.1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概论4.5.2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成本模型4.6 能源利用技术4.6.1 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4.6.2 太阳能制氢技术4.6.3 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4.7 水资源利用技术4.7.1 再生水资源化与安全回用技术4.7.2 海水开发利用技术4.7.3 农业高效综合节水技术4.8 绿色再制造技术4.8.1 支持再制造的绿色产品设计4.8.2 再制造技术的应用4.9 节能建筑技术4.9.1 控制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节能设计技术4.9.2 采用各种高效保温的节能技术4.9.3 加强冷桥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4.9.4 设置“温度阻尼区”技术4.10 生物技术4.10.1 生物炼制技术4.10.2 生物质制氢技术4.10.3 生物质能转化技术4.11 绿色化学技术4.11.1 绿色合成技术4.11.2 绿色反应技术——基因技术4.11.3 绿色设计评价技术4.11.4 绿色印刷技术4.11.5 绿色转化技术4.12 新材料技术4.12.1 高性能结构材料4.12.2 电子信息材料4.12.3 超塑性合金4.12.4 新型建筑材料4.13 生态农业技术4.13.1 农业综合利用技术4.13.2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再生技术4.14 绿色消费技术4.14.1 生活用水处理技术4.14.2 污水回用技术4.14.3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4.15 生态恢复技术4.15.1 污染河水修复技术4.15.2 污染水体原位就地修复技术4.15.3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4.16 信息技术4.16.1 三个循环层次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4.16.2 循环经济供应链管理系统对信息技术的要求4.17 评价技术4.17.1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4.17.2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18 管理技术4.18.1 面向循环经济的管理创新的研究方向4.18.2 面向循环经济的管理创新的特点4.19 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总结第五章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5.1 委托代理模型的介绍5.1.1 基本假设5.1.2 委托代理关系的描述5.2 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5.2.1 混合契约模型5.2.2 两类契约模型5.3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激励机制的设计5.3.1 最佳情况下的激励机制5.3.2 简单线性契约的情况5.3.3 两种线性契约的情况5.4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激励效率的设计5.4.1 观测模型的建立5.4.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第六章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政策工具与政府职能6.1 政策工具分析6.1.1 绿色财政政策6.1.2 风险投资政策6.1.3 绿色采购政策6.1.4 知识产权保护6.1.5 政策工具效能分析6.2 政府职能分析6.2.1 发挥政府的政策法规职能6.2.2 发挥政府的经济支持职能6.2.3 发挥政府的监督保障职能6.2.4 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7.1 总结7.2 展望参考文献作者近期公开发表的论文作者近期所作项目致谢

章节摘录

  当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构建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关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中政府职能的研究就显得紧迫而极具现实意义。  1.2本书研究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发展工业生态系统,在这个基础上,一些城市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如美国的卡尔努加市、丹麦的卡普隆市。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仍在发展中。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和积累了一部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经验。从循环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看,技术是关键的因素。  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概念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名字出现。(1)在循环经济的启蒙阶段,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主要进行生产的末端治理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 PDF格式下载



纸张质量稍微差了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