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亲历民主

龚小夏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龚小夏  

页数:

269  

Tag标签:

无  

前言

带着外国口音的美国梦 在中国,人们经常听说各种各样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功故事——有的人一文不名地出去,腰缠万贯地回来;有的人年轻时负笈远游,中年归国时已经名满天下;也有的人意气风发地出去,却是灰头土脸地回来。各种各样的移民故事,是中国人认识美国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来源。 在这本书里面,我讲的是我的移民生活中的一小段故事——我2009年在美国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与竞选本州下议院议员的经历。我所在的是压倒多数的民主党选区。2008年总统大选的时候,民主党赢得了75%的选票,共和党只得了25%。在2009年州议会的选举中,我的民主党对手得了63.8%,我得了36.2%。 成年之后到美国来的中国人,在商业、科技、学术方面有许多成就,但是从政的人却凤毛麟角。结果是,中国人就不太容易通过华人生活去了解美国民主政治的具体运作方式。因此,我希望自己的这段故事能够弥补这方面信息的不足。 我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在北京。60年代曾经到农村生活,后来在广州市当了许多年的工人。1979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后来又在北大读了研究生。1987年来到美国,进入哈佛大学社会系就读博士课程。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我在大学教过书,之后到首都华盛顿的一些部门工作。 2001年,我加入了美国籍。从那以后,每逢选举,我都会非常投入地参与竞选的活动。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一个民主国家,尽管公民有选举权利,如果没有政治参与的责任和义务感,民主政治就是不完全的。而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其成员的参与感越强,这个群体在政治中的力量就越大。很多移民社区——比如犹太人、爱尔兰人等——经过许多年都造就了这样的普遍意识。而华人移民社区的参与意识相对比较弱。这里面固然有语言和早年教育上的欠缺,但最困难之处在于,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与生态方面的了解不足。 在这本书里面,我记录下了2009年我在参选议员过程中的许多细节与经历,并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记录来向读者展示美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进入正文之前,我还想向读者们提供下面这篇我在几年前写的关于华人生活的文章,也由此介绍一点我的背景。 从外国人到公民:华人的美国梦 从懂事的时候开始,我就总是听外婆提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金山。外婆和邻居的阿婆们经常在谈“金山”的故事——某某人到那里做工,挣钱回来盖了房子之类。外婆是广东台山人。她所在的村子里,大概每个家庭都有男人去了金山,包括我自己的外祖父。一直到上小学,我都不知道金山到底在哪里,只听说那里有很多漂亮房子和又甜又大的金山橙子。二年级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说,金山就是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着实吓了一大跳。 1849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向这里涌来。第二年,美国就有了大概4000名华人,绝大部分在加州的旧金山附近,金山的名字也就在中国叫开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大兴铁路。横贯东西的铁路,由东至西是爱尔兰移民修的,由西至东招募的则是中国的华工。到1890年,华人的人口超过了10万。我的一些先人也在那个时候去了美国。 那些通常个子瘦小的华工多数来自广东四邑地区,他们都怀着同一个简单的梦:到美国来挣钱。清朝和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在南方打了13年,那里的人民都被折腾得不轻。下南洋、过金山,虽然遭罪不少,但总是能有条出路。这个梦的第二章,就是挣钱之后衣锦荣归,并没有打算留在美国受那份洋罪。 欧洲的移民到美国来准备落叶生根,中国的移民却计划落叶归根。也难怪,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种族主义风行,白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让这些黄种人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地位。铁路公司到中国招工,家眷不让带,没有几个妇女有机会迈出国门。中国男人在美国卖苦力之余,只能回国去结婚。 不过,来的人多了,在异国的日子长了,落叶生根的事情总是会发生。渐渐地,在铁路车站的周围出现了一些华人的聚居区——后来被称作唐人街——里面也有了少数的华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妇女,生儿育女,成长起新一代土生的华人。 铁路修完了,欧洲来的移民以及东部移居西部的人越来越多,白人看着中国人就越来越不顺眼,排斥中国人的声浪也越来越高。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不让华人入境,也拒绝给予已经在美国定居的中国移民以公民权。许多地区甚至发生了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活动。 父母来自台山县的黄金德在美国华人的历史上打下了重要的烙印。黄金德出生在旧金山,他的父母1890年回到了中国,他自己继续留在旧金山当厨师。1895年,黄金德到中国省亲后返回美国,却被移民局扣留。移民局的官员说,根据排华法案,他根本就没有当美国人的资格。 有替黄金德打抱不平的律师将案件告上法庭,一直告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以六对二的票数裁定,在美国出生的外国人子女具有公民身份,享受公民权。 黄金德案件的裁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美国在此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为各个种族带来了平等的法律地位,华人也在受益者之列。如今,美国有300多万的华裔,占人口总额大约1%,其中大约65%是在海外出生的移民。他们在法律上享受与其他族裔完全平等的公民权利。华人如今是美国人均收入最多、消费能力最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之一。 然而,华人在从外国人到公民的这条道路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他们自顾自发展的多,政治上鲜有强大的团体,公众生活中缺乏代言人。要克服这些缺陷,恐怕还需要一点时间。 不过在今天的美国,华人——包括外国出生的移民——实现与其他族裔在各个方面的完全平等已经不再仅仅是梦想,而是必须争取的未来。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本来就是依靠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移民及其后代发展起来的。没有了移民,没有了多元文化,美国就没有了生命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点个人经历。2001年,我加入了美国籍。在宣誓成为美国人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去参加华盛顿的一个大型晚宴。总统布什和副总统切尼都在座。总统讲完话之后,我忽然听到台上的主持人高声叫我的名字。 “祝贺这位哈佛大学的博士今天成为美国公民!”台上的人,包括总统和副总统都站起来鼓掌。 电视机镜头一下子对准了我,令我全然不知所措。 我完全明白,不是每个移民都能够有很好的运气。但是,这块土地、这个移民建立的国家给予了世界各地到这里来的人以各种各样他们在本土或者其他国家找不到的机会。怀着各式梦想到这里来的移民,造就了今天这个发达的美国。 不久前我去听一位学者讲演。他一再谈到“典型”的美国人,也就是小城镇中产阶级白人男性。我听得不耐烦,于是站起来说:“先生,我不能认同你的说法。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才算是典型的美国人呢。” 他大概觉得有点难以置信,反问道:“为什么?” “因为美国梦总是带着外国口音的呀。”我回答。

内容概要

  自从清代中美之间有接触以来,有志于社会政治变革的中国人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多少年来,人们撰写、翻译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作出详细的、能够为中国读者所理解的作品并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经常使得人们得出两类相反的结论,或贬斥民主虚伪,或将民主过分理想化。
  本书作者龚小夏用亲身参与美国民主竞选的经历,揭示了民主制度的细微末节。最后,她得出结论:“美国现行的民主政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反映的无非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人不是完美的,人创造的制度更不可能完美。历史上,当人们横下一条心、不惜代价地去追求完美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往往是吞噬人类生命的恶魔。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制度正是人类发明的制衡自身追求完美的冲动的最重要的工具。”

作者简介

  龚小夏: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作者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媒体工作,熟悉美国政府各个部门以及民间机构的运作,并多次亲身参加各级政治竞选活动,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具体操作有深入的了解。现居美国首都华盛顿。

书籍目录

前言
我要参选
“党组织”
州议会地方政治
筹款
政治的细节
选举的社区政治
移民社区
投票日

章节摘录

美国的“党校” 万事开头难。说是要去参加竞选,而且我经常帮别人去竞选,然而自己要怎样开始却完全没有概念。幸好豪威尔议长派来了他的一位资深顾问保罗给我帮忙。 “他这个人说话有时候比较直截了当,你不要太在意。”议长在给我打预防针。 保罗是个大高个子,口音是典型的南方腔调,一问才知道,他原来祖籍阿拉巴马州。在电话里约见面的时候,他的口气听上去的确有点不客气。我们约好第二天见面后,他便问道: “你的地址呢?” 我于是问他是否打算到我家里来,他反问了一句: “有什么问题吗?” 我说:“问题倒是没有。不过我们说好的是明天中午12点。你如果在这个时候到我家里来,我要是不给你做顿饭吃,我就是个很糟糕的中国人了。” 保罗倒也爽快,第二天中午果然过来吃饭。饭桌上谈了没几句,他便问我对“负面选举”——也就是对手进行负面攻击——是否有所准备。我说,当年我曾经在群众斗争会上见过自己的名字后面跟着“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这样的字眼,所以美国的负面选举看来有点小儿科。不过,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人,自小学开始就有班长竞选之类的活动,对民主选举的理念与实践早已融人血液之中,而我这样的外国人是后来一点点学的,未免会先天不足。保罗推荐我先去上一个候选人的训练班。 这是共和党为本党各级候选人举行的培训,我私下戏称之为美国的“党校”,设在一个叫做“领袖研究所”的机构中。一位非常保守的共和党人莫顿。布莱克维尔,在80年代初创办了这个机构,培养过从联邦参议员、众议员,到地方上的州长和议员等数百名共和党各级领导人。其毕业生中包括今天参议院少数党的领袖、布什政府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的丈夫米奇·麦康纳。 训练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个星期,但是日程非常紧凑。学员三顿饭都必须在那里吃,还给外地来的人提供住宿。每天的课程从早上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之后,连中间的几次休息时间也要用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一天下来,的确令人疲惫不堪。 训练班的收费低廉得令人吃惊——每个学员连吃住算在一起只要交150美元。领袖研究所的人透露说,学员交的费用只占训练班开支的2%,其余的钱都是由私人捐款来支持的。 我的那一期班上一共有大约35个学员,来自20多个州。里面有州长、议员的候选人,也有打算为候选人做竞选经理或者去成立非营利组织的。我注意到,学员中退伍军人大约占了1/3,其中有位打算竞选众议员的将军,坐在我身后的那位是个在我临近的选区参选州议员的上校。学员的年龄也参差不齐,有20多岁的,有超过60岁的。有位得克萨斯来的小伙子只有26岁,从来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却一心要去挑战共和党的现任众议员;也有一位成功的商人,正在摩拳擦掌地准备竞选州长。不过,有外国口音的候选人只有我一个。多数同学看来的确是从政的料,不但能说会道,而且很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 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是最不舒服的那种硬塑料和人造夹板的便宜货,看到之后马上令人想起各个竞选总部——即使是募到了很多钱的候选人,为了不让人感到奢侈浪费,竞选总部里的桌椅也通常是这种样子。而绝大多数候选人办公室里用的家具,都是从不同的地方募来的。整个教室的摆设看上去的确像是个竞选办公室。在这样的椅子上坐半个小时,我便觉得浑身不对劲,看看那些将军上校,却几个小时内总是坐得笔直,就凭这点他们也令人佩服。 桌椅虽然简陋,课程却绝对一流。来讲课的是共和党在各个领域里的高参和专家,包括卡尔·罗夫当年的搭档格罗夫·诺奎斯特、反工会的全国工作权利组织的执行长马克·米克斯、媒体研究所的所长丹·盖诺,等等。他们平时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六七百甚至上千美元,到这里来却是分文不取。这些人来讲课不仅是为本党义务工作,也是为了在这些未来的候选人中建立自己的信誉。 五天的课程涵盖了竞选运动的各个方面。题目包括:参选的准备、自我评估、应付媒体和负面选举、面对选民、公开讲演、组织竞选班子和义务工作者、争取党内支持并赢得初选、互联网竞选、各种募捐途径、大规模寄送广告邮件、民意调查,等等。 与在大学里学习的课程不一样的是,这个训练班教给学员的除了简单明了的理论与历史概括之外,更多的是具体的操作。 有不少兴致勃勃地准备参选的人,在听课的第二天心里就开始犯难。过去没有经验的候选人,在投人的时候大都预计,如果获得了本党提名,共和党或多或少总要出钱出人帮自己竞选。这堂题为“不能找你的政党索要”的课,却给所有人都劈头浇了盆冷水。讲课的人参加过数次地方与国会议员竞选,如今给共和党的候选人当顾问。他说,所有候选人在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能指望党内的资源。各个选区的党的委员会虽然或多或少有一些资金,但都要靠平时一点一点去募集,而且基本上是留着给自己用。候选人除非个人掏腰包,否则竞选经费完全要靠自己去募集。基层政党的组织会去动员选民,会做点宣传工作,但是整个竞选运动必须由候选人一手组织,完全没有人能够包办。 的确,美国的政党只有松散的地方委员会组织。像我所在的费尔法克斯郡,人口170万,自认共和党的选民占了将近1/3。他们只是在选举的时候去投共和党的票,根本不会参加任何地方活动,更没有所谓“党费”一说。地方委员会是个人报名参加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每年只收取50美元的会费。这几万美元的会费再加上零星的捐款,只够租下个小小的办公室,付给前来打工的学生一点工资。党的主席和所有负责人都是不拿钱义务工作的。 因此,能够获得政治影响的候选人首先必须是成功的组织者。他(她)要百折不挠地说服本选区内的选民自己有能力领导这个社区,能够为社区服务;他(她)要对选区内的公共要务了如指掌;他(她)要在选区里精心地构筑起人脉网络,最好是能让每个街区都有一批为自己奔走相告的核心支持者;他(她)要经常——最好是每天——以某种方式保持与所有的支持者的沟通,让他们感到兴奋,为候选人而骄傲,并且在选举中出钱出力;他(她)要不时面对来自对手的批评攻击和媒体的质询;他(她)在公众场合要永远保持乐观、镇定、向上的态度,脸上总是要保持和蔼的微笑;他(她)必须作好准备,哪怕是竭尽全力,失败的可能也永远存在。 能做到这些的人非常之少。这个候选人训练班就是要教那些有决心这样做的人一些具体操作的本领。 比如公开讲演,培训者并不告诉学员应该讲什么内容,而是告诉他们在台上如何站立(双腿与地面形成90度,上身笔直向前倾斜15度)、如何掩盖可能的紧张隋绪(双手不要放在讲台两边而是要藏起来,因为手的动作最容易暴露真实感情)、如何令自己放松(左手拇指紧按右手心,这大概是心理暗示)。对于缺乏经验的竞选人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训练。每个人在听完之后都试了一下,发现这些规则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就拿“上身向前倾斜15度”这条来说,站过两三分钟之后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身体直挺起来。然而到了电视机摄影镜头前面一试,就发现能够保持倾斜15度的人在镜头前看起来对听众既亲切又关注,而站直了的人看上去却令人产生疏离感。 再比如打造对公众的信息。培训者开门见山地指出:仅有事实数据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如何将事实放到对自己有利的情景下。她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某个部门的经费开支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10亿美元,这是个大家都承认的基本事实。,但这个事实放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很大的不同。“前年的开支是1000亿,去年只增加了1%”是一种说法,“前年的开支增加了5个亿,而去年的增长率竟然比前一年高出了一倍”给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印象。 整个竞选运动围绕的核心,就是要树立候选人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学家与民意调查专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选民通常在14秒钟内就决定了自己是否喜欢某个候选人。其中外观印象占55%,声音是否动听占38%,说话的内容只占7%。外观形象主要包括姿势、服装、头发、面部、眼睛;声音则最好是缓慢有力的低音,句子中有重点强调的词汇,还要带个人感情;说话的内容需要有个简短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人和政策介绍,还要表达出自己为选民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听过之后,几乎所有的学员都对自己是否能够在14秒钟之内完全做到这些产生了怀疑。幸好大家回过味来之后也想明白了,自己的对手也未必能够做到,起码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地做到。后来的结果证明,从这个训练班中出来的人,有好几位被成功地选入了地方与联邦的议会。 除了教给共和党的学员如何竞选之外,训练班还专门请了两位熟悉竞选运作的专家来谈民主党的运作方式。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导致了运作上的差异。民主党是多个社会群体的联盟——上层有大批希望更多地通过政府来改造美国社会的知识分子以及金融界、科技界人士;下层有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社会福利的穷人,主张限制对外贸易和提高国内工资的工会,黑人和拉美少数族裔,以及推动平权的同性恋者和女权主义者。所有这些群体单个都是少数——领取一定社会福利的人占人口的9%左右,工会会员占雇员人数的12%(大约1700万),黑人占人口的12%,拉美裔占15%,同性恋者占其中的3%一4%。所有这些群体相加,民主党有可能获得多数。而共和党的主流,则是普通的白人中产阶级。与共和党相比,民主党拉选票的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不同的群体来分别进行的,在外面看起来给人一种关起门来竞选的感觉。这类活动非常地煽情,给人许多错误的信息,共和党候选人很难应付。比如,在黑人贫民区中召开大会,有的民主党人会告诉与会者说,共和党的目标是要让所有穷人都饿死,或者是让黑人都重新变成奴隶。被攻击的对象不仅几乎无从辩解,甚至对此毫不知情。共和党人当然也会在自己的选民中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但是由于共和党选民群体的性质,其效果远远不如民主党。 一个星期的紧张培训,的确让我大开眼界。我的感觉是,这五天里的收获,比在哈佛上一个学期的课还要多。对于如何竞选,我心里也开始有了点谱。 P24-31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了这本书,好像在美国参加了一次竞选。如何拉到一张选票,如何筹到一笔捐款,如何被不公正的势力打败,等等,民主的好处和缺陷,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本来面目。这是一本纠正成见和偏见的好书。 ——《潜规则》作者,著名学者 吴思 选举不是民主的一切,但却是民主的引擎。在《亲历民主》中,龚小夏通过介绍她参选州议员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揭开了美式选举的神秘面纱。从“基层党组织”如何运转,到如何开展竞选筹款,从动员选民的渠道到投票的方式,龚小夏生动翔实地介绍了选举这架机器的具体运转机制。如果说民主选举是一盘美味佳肴,龚小夏则领我们走进厨房,介绍这道菜肴的制作流程和配方——对于也想学会烹饪这道菜的社会,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手册。 ——《民主的细节》作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刘瑜


编辑推荐

《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联袂大力推荐! 全程记录美籍华人如何竞选美国议员,生动展现美式民主操作细节! 是“中央”决定“地方”,还是“地方”决定“中央”?大资本能操纵竞选吗?如何应付政治丑闻?竞选要花多少钱?花谁的钱?看美国的“人大代表”是如何选出来的? 《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作者龚小夏用亲身参与美国民主竞选的经历,揭示了民主制度的细微末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亲历民主 PDF格式下载



就我而言,评论这本书的最好出发点是刘瑜的《民主的细节》。
我最崇爱的《民主的细节》读过后,起了一些遗憾:还是不够细呀。
如果把美国民主体制比作人体,刘瑜以最反感的是不研究人体构造、内部组成及运作机制,而只图自己好恶随意往它头上扣帽子、身上挂条幅的政论方式,一说起美国就等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资产阶级民主,狗屎一般,甚至还有人在批判它是万恶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这哪辈子的事儿了,就像指责一人随地大小便,虽然他婴儿时的确干过。
相对于此,刘瑜的细节就是深入人体构造、内部组成及运作机制,观察它在特定时间段(2002-2008年)发生的、刘瑜也感兴趣的若干事件、议题、人物,围绕这些事件、议题、人物,通过各种制衡机制的运转,代表各种利益的、道德的以至原则上应中立的各种群体、机构甚至个人是如何行为、互动、协商、妥协,达成一致或继续分歧。最终我们看到:美国民主在基本底线上如何保证并继续扩大着胡适先生所言的“有人味的社会”,不仅美国公民、在美国打工的拉美移民,甚至美国的敌人——牵涉9.11事件的嫌疑犯,都能享有合法审判的基本人权,美国行政机构一旦违反,民间组织、媒体、国会、最高法院会相继行动起来纠偏;更加让中国人差异的是,连八竿子打不着的非洲难民、血汗工厂的工人,以及全球气温变暖,美国民主也在关怀、在行动。至于其他丰富、让人感慨而艳羡的主题,不再多说。
因为太过喜欢,我就想知道更多详情,更多更细的细节,可翻来翻去,《民主的细节》是没有的,遗憾随之而来。不过,正像刘瑜希望的,如果读者能通过读她这本书激发对美国民主的兴趣,将政治当作柴米油盐的生活来体验,才是她的最大用心。于是她在清华“美国的民主”课程中推荐了《亲历民主》。

《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是“民主的细节”的细节。《民主的细节》如果还是在构造、内部组成及运作机制的层面上观察、理解的话,《亲历民主》就到了民主的最基本组成:细胞。整本书就是作者龚小夏这个民主社会的细胞,一个活跃的热心参与公共事务的细胞,突然要更深一步,想要竞选州议员并投身其中直至最终竞选失败的历程。
相对于《民主的细节》以各种样本、切片管窥民主全景,《亲历民主》野心小的多,只写竞选,还是某个州(弗吉尼亚)的某选区,7万人,其中登记选民4.6万。视野太小,对于我们这些从没见过竞选的人们来说,不免琐碎,提不起兴趣。处于前竞选阶段的我们之切身关心是竞选该不该、为什么该、何时开始等问题,因此《民主的细节》击中我们的脾胃。阅读《亲历民主》的动力,不在我们的急迫关怀之中,难免受重视程度降低,但更应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警醒什么?我们焦急地呼唤、追求、等待着竞选来临,但真来了呢?我们该怎么办?就什么也不管不顾地选啊选的?难道不需要一些选举操作指南吗?《亲历民主》正是这样的指南。我想,当哪天竞选真来了,可以将此书大规模印发,每家发一本,大家都翻翻,能让我们很快产生一个趋向于高素质的选举。边竞选边翻看,很快就会学会了的。不过,在此之前呢?在竞选就是千呼万唤种不来的这个时代,难道不需要这样一本指南吗?我们难道不需要先翻翻吗?事先翻看了,了解到选举的好处与缺陷,才能消灭心头涌动的乌托邦幻想与美梦冲动,沉着点,冷静些,理性地看待选举将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容忍它的好处兑现得太慢,容忍它有不可克服的的缺陷,容忍它一时半会儿总有弥补不了的漏洞。
明了《亲历民主》的价值,就该说说它的内容了。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书里说的很是翔实细致,从我这个活跃细胞产生竞选州议员的念头开始,寻找党组织报名、获党领导支持、参加“党校”培训、获取提名,然后是如何筹款、如何走街串户地拉选票、发动选民,直到投票日投票,等等。一册在手,恍惚自己早就是民主社会里的一个谙熟选民,再也不怕别人说自己素质不高,不懂民主选举的规则,不配享用民主了。


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们了解美国民主的运行细节很有帮助


了解当代美国民主细节的好书。


很好的书,对了解美国民主很有帮助


没去过美国,在书上感受一下民主吧


讲民主理论固然不可少,对我们这些连民主都不体验过的人来说,这经验极介绍更好


民主是什么?这本书用现实的例子给我们一个详细的解答。


美国的选举制度可以大致了解一点


很喜欢这本书,感觉自己对民主的认识加深了一步~以后还是会经常翻的嗯~


民主的过程


一个华人的亲身经历,对于了解美国很有帮助


来自实际,浅显易懂,可与刘瑜的书相互参阅。


将来也参选吧


希望这类书籍多一些,给处于蒙昧中的国人一些启蒙


复旦社的有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虽然没包装 但是书很好 赞


感受不如身受


内容很好,价钱便宜。


看看有点困了,可以作为资料翻阅,不如小说或时评有吸引力,书质量不错。


喜欢!看看国外,的确有感触。


作为评价“自己”的参照物。


给4星,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唯一不满意的一星是定价偏高,这种看完很少会重翻的一次性消费书籍(如果兴趣很浓,一口气几小时就能读完),要是定价在20RMB,实际购买价格15RMB左右比较合适。
也许是对书籍的涉猎面比较窄的缘故,这本书是我个人阅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国基层选举是如何展开的书籍。以前每每听到看到的关于美国选举的内容,要么是纯理论化的,要么是简单的流程介绍,总是无法一览美国选举的全貌。其实不管是什么规则,只要是人制定的规则,总附带出或明或按的衍生规则。作者以自己参与选举弗吉尼亚州议会议员(相当于省人大代表吧)的经历,展示了美国基层选举的全貌,捎带介绍了关于美国选举的一些历史问题、美国的政治生态。也正是因为介绍内容较丰富的缘故,有时候觉得读起来不那么一气呵成,对一些旁枝末节的问题用注释的方式,也许能增加阅读的连贯性。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的选举流程,想了解美国选举中的实务和细节,这边书值得推荐。如果只想了解作者的体会,只需要到书店阅读最后一章即可。
以下摘抄作者的体会两段:
自从清代中美之间有接触以来,有志于社会政治变革的中国人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多少年来,人们撰写、翻译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作出详细的、能够为中国读者所理解的作品并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经常使得人们得出两类相反的结论:或是贬斥民主为虚伪的制度,说人民没有真正的参与权;或是过分地将民主制度理想化,觉得民主是解决现代各种政治社会问题的林丹妙药。这两类的立场在根本上几乎是能够互相转换的,因为他们都根植于对这个制度缺乏了解。因此,看到有人从一端突然转向另一端也并不奇怪。
“民主是一种很不怎么样的制度,只不过其他制度更加糟糕。”丘吉尔的这句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很能说明民主制度的现状。美国现行的民主政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反映的无非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本身存在的缺陷。人不是完美的,人创造的制度更不可能完美。历史上,当人们横下一条心,不惜代价的去追求完美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往往是吞噬人类生命的恶魔。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制度正式人类发明的制衡自身追求完美的冲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摘抄至本书最后两段,P268~P269)
也许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养成国人大多是“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这种美国式制度如果想在大陆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这片土壤还需要不断的改良。常常有人说自己没见过票,如果有一天给你票,你会神圣而庄严的、认真的对待它么?你会珍惜么?最后一问与大家同勉,感谢通篇阅读完本人对此书的评论!


通过细节了解美国的选举过程,了解民主的本质,认识民主的好处和弊端。看过后,让人对民主不会期望过高,但是坚定了追求民主的愿望。


作者用自身经历,看读者可以了解大洋彼岸不一样的政治生活,这部书与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堪称每个有思想的中国人都应该读读,作者的叙事不是很成熟,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我喜欢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美国的民主,这让我看到中国的选举只是个过场


感谢作者带着我们深入基层了解美国民主,学到很多东西。


通常我们说什么东西接地气的意思就是它并非高高在上,并非玉帝王母。这本书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作者原意或许是想通过自己参加竞选的点滴将美国的政治生活反映出来,不过给人的感觉是她的重点放在了还原自己的个人行为。可能是我没有读透,不过个人对此书没感觉。


此书写得比较细,里面的一些细节方面作者也写得很认真,可见作者在这上面下足了功夫,而且配了很多竞选时期的图片,更能让读者深入了解,建议可以把《美国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和这书一同观看,这样子的话看这书就不用费太大劲。


了解美国民主实践的一本不错的书。写得很细碎,但确实是一扇了解美国式民主的窗口。


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的对手,美国的情况,这本书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去带我们深入美国政治制度,很感兴趣!


读完后对美国的一些制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语言比较好理解。还不错的书。


亲身经历的事情总有打动人的地方


有深度,喜欢,推荐阅读,


买了N久,一直未阅,推一个吧。应该不会太差!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叙述,比较平实近人,不刻板。令人思考。


连老母亲都说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本书把美国议员竞选的过程描述的很清晰,也告诉我们如果不积极参与民主投票,即使在美国这样的体制下,政客就不会重视族群的利益,而华裔以及亚裔人士对政治的漠视,往往导致自己族群利益受损。


对美国的民主经历,竞选有不少帮助;普通简单的操作式民主;


看了大半看不下去了,感觉比较繁琐,一般吧


如题,感觉像盗版,封面颜色非常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