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

徐颖果 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徐颖果 编  

页数:

3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离散文化理论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批评理论之一。离散一词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包括文化的跨民族性、文化翻译、文化迁徙、文化混合等内涵。该书理论阐述与文本讨论并举,目的在于通过对离散批评理论的阐释,和用此理论具体分析文本的实践,达到获得一种离散批评视角的目的、所选论文作者的文化背景十分多元,有亚裔美国人,非洲裔英国人,南亚裔加拿大人,印度裔南非人,日本裔巴西人、华裔加拿大人等等。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离散群体,用他们细腻而生动的个体经历展示出离散群体的关注、困惑和诉求,其中一些问题和主旨是许多其他文学批评理论尚不曾涉及的。该书为高校相关课程和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族裔文学批评读本,也为21世纪的族裔文学提供了跨民族研究的新视野。

作者简介

  徐颖果,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天津市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天津理工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多为美国族裔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美国女性文学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部分离散与文化记忆美国是后殖民主义吗:跨国主义、移民及种族离散理论的历史与前瞻去国家化之再探:理论十字路口的亚美文化批评语言问题离散时代的种族特征后殖民主义问题再思考离散文化视角下的美国文学及其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乘巴士漂零异乡——雷金纳德·麦克奈特、后现代主义与回归主体从南亚到南非:后殖民时代的其他离散族群研究旧离散、新跨国以及全球华裔英语文学双重否定的修辞格——加拿大华裔离散文学迈向南北视角:凯伦·山下跨国地理中的日裔迁徙《唉咿!亚裔美国作家选读》序言《大唉咿!亚裔美国作家文选》序言重读《唉咿!》:写在修订版之前华裔和日裔美国文学简介后记

章节摘录

  离散建基于异质的历史与文化特性,以及为性属、阶级、性取向、代际差异、语言渠道、历史经验与地理位置所区分的、论争的场所。离散是流动的、随着历史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或前给定的。  研究离散的学者已经用材料证明,文化记忆是怎样能被商定的、索取的与发明的。离散作家、诗人与艺术家,已经使用集体记忆,来记录其社群与团体的传统、仪式与历史。这种记忆对于边缘化团体来说尤为重要,比如说在加拿大有被征服历史的中国、南亚、加勒比黑人、厄立特里亚、“穆斯林”等的妇女。在这一卷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能听到离散学者的声音,其欢乐与悲哀使我们从他们的视角了解其家庭、社群与社会。这些叙述展示了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权力与无权、怀旧与创伤、意识与无意识、恐惧与欲望之间动态的协商。作家们追忆所遗忘、被压抑的事情,为他们的过去作证;它们是反记忆,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通过追忆与为记忆提供材料的活动,一些离散妇女已经能够反抗对其个人与历史作为“他者”(Others)的定义。这一卷中所收录的妇女的批评性回忆,展示了边缘化的、族裔的、种族化的社群是如何定义他们自己的,以及记忆是怎样作为催化剂,实现自我恢复与社群建设的。他们的叙述指出了解过去并向它学习的新方法,展示了记忆是怎样帮助收回被征服团体的审美遗产,并使其集体反抗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种族主义与异性恋主义的记忆保持鲜活的。然而,记忆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过去,而是促使我们拥有新的发音方式,从而将我们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因为它已为现在与未来所知。  如果用某物来为记忆、移位以及保罗·吉尔罗伊所谓的离散跨国社群的“根与路”作喻,那就会是银杏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 PDF格式下载



《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的书名吸引我买这本书,还没看,不知内容如何。


正在研究这个理论,里面论文很好,不错。


离散族裔文学批评介绍的书 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