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月万里照关山

郑艺,赵海仙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郑艺,赵海仙 主编  

页数:

157  

前言

  我曾经久立寒窗之下,在纵横的灵文奇字中搜求逝去的尘氛。也常常掩卷闭目,神游于蜀身毒道,耳边依稀听得蹄叩青石,马铃叮当,眼前朦胧可见绝壑断崖之上,蓝襟益呈。深山穷谷之间,清魂凝远……意随古道而去,心驰历史变迁……如今,我驻足于这一通道之集点大关,登高眺远,瑶岫朗润,迫水明媚,岚光晴气,白云徘徊。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尽游物外之文章。大关,虎踞于滇川之间的南北交通要道之上,江山逶迤,通衢四方。北连川渝,南接滇藏。打开地图细心检索之后,惊奇地发现,从昆明到邻近的最重要的次区域中心城市成都或重庆,它们的中心点都刚刚位于大关曾经漫道如铁的雄关。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又在漫漫历史文化长河发挥过何等作用?山高云飞,竹密水过,其中又有怎样的纵横与自在?带着一腔疑问,我们与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的木霁弘教授进行了学术合作,旨在共同解读这一组书写在深林回溪间的历史、地理、文化密码。  我们的合作研究开始于2006年,合作的进程是如此的顺畅,我们一起走过高山峡谷,走过荒村僻野,以书史为园林,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封,将一颗颗散落于民间的文化明珠重新串起,我们的思路日益清晰:大关这个“川文化”与“滇文化”的连接点或者说是会合点,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也马帮铃响,商贾往来,刀光剑影,红土飞扬……在甚嚣尘上的物流经济过程中,大关这一得天独厚的通道要塞,因承北接南,山雄路险,关口重叠,不可避免地要承载起这一历史的重任,起、承、转、合,充分地发挥其关隘要塞的独特作用。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明月万里照关山》。  历史凝重而沧桑。通过《明月万里照关山》,我们试图让人解读大关的历史和进一步定位大关的今天;通过《明月万里照关山》,我们也试图还原和展现大关通道文化的本来面貌。《明月万里照关山》不是《大关县志》的翻版,也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集。它大概属于那种介乎于史志解读与学术研究之间、刻意与人素面相见的著作。

内容概要

历史凝重而沧桑。通过本书,我们试图让人解读大关的历史和进一步定位大关的今天;通过本书,我们也试图还原和展现大关通道文化的本来面貌。本书不是《大关县志》的翻版,也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集。它大概属于那种介乎于史志解读与学术研究之间、刻意与人素面相见的著作。

书籍目录

序一 太阳的光芒照亮关山大地序二 人间正道是沧桑前言一 大关 1.锁钥南滇,咽喉西蜀  (1)“关寨重垒”  (2)战略要点  (3)征战要冲 2.关津枢纽  (1)三千年的铜矿北运通道  (2)往来滇川的必经之地    (3)石门关锁云南事二 通道 1.云南的“发现”  (1)绕开大关南下  (2)全面“发现”云南  (3)大关的鼎盛时期 2.从“国道”到“鸟道”  (1)五尺道  (2)蜀身毒道  (3)“鸟道” 3.古道上的文化传播  (1)汉文化的南传和东南亚文化的北上  (2)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中世纪文化传播  (3)字库塔:彻底汉化的标志三 驿站 1.僰侯国的故地  (1)莢人  (2)悬棺 2.民族迁徙的中间站  (1)彝族  (2)僚人  (3)汉族 3.中原文化流布云南第一站  (1)与四川盆地的交往  (2)汉文化的南下  (3)朱提文化的形成四 窗口 1.天地有大美  (1)“古生物群化石之乡”  (2)筇竹之乡  (3)“皇木”和贡茶  (4)“鸽子花”珙桐  (5)天麻 2.山灵水亦秀  (1)“大关十景”  (2)水能丰富,“瀑布之乡”  (3)三江口 3.此地有奇人与奇事  (1)得风气之先的大关人  (2)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国家级民间艺人”  (3)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关民间歌谣“打鼓草”  (4)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关民间歌舞“端公戏”  (5)新窗口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因而有人说其铸造工艺有可能是从印度传来的。在三星堆出土的海贝和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等都不是本地所产,也很可能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  这些发现说明当时“蜀身毒道”、“五尺道”是承载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南亚诸民族地区物品交换最重要的通道,这些古道不仅沟通了中原与云南边疆及周边地区的交往,使中华各民族和周围各族之间的商贾得以往来,物产得以交换,文化艺术得到交流与融合,彼此的社会得到相互促进。  以中原汉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南传和以印度文化为代表的南亚文化东向北上,在云南相遇并交融,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并引发了很多深刻的讨论。在这些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大关及其附近出土的遗物的历史地位,今后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汉代的《孟孝琚碑》可以说是汉文化从四川盆地进一步南传的证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在今昭通昭阳区东南郊白泥井马家湾梁堆出土了汉代的《孟孝琚碑》。据碑载:孟孝琚12岁即人内地“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可见当时汉文化在当时还是异域的滇东北地区的传播情况。  孝琚原名广,字广宗,其曾祖父、父亲都在蜀中做官。碑文记载,孝琚“四岁失母,十二岁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比德于玉,乃改名为琼,字孝琚”,是朱提郡的俊杰少年。孝琚年纪稍长,父亲为他纳聘了蜀郡的女子为妻,但还尚未迎娶,孝琚即因病夭折。  《孟孝琚碑》的碑文用辞典雅,书法浑朴古茂,出土后引起轰动。著名学者如罗振玉、梁启超、袁嘉谷诸人都对该碑投入了很大的研究热情,以之研究云南地区古代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代滇东北地区汉移民大量增加后,学习儒家经典的人与日俱增,亦有不少人模仿中原之风,以为时尚。晋太安元年(302),发生了毛洗、李睿、李猛驱逐建宁太守杜俊和朱提郡太守雍约以响应成都李特之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月万里照关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