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上古文化
2009-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景生
268
无
20世纪80年代初,师从高更生教授时,先生便教导我,抽时间临摹一下《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形体。当时,作弟子的认为重点是跟随先生学习汉语语法,未能全面理解先生的良苦用心,其间,也就未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后来离开先生,随着自己对学术研究认识的不断提高,日渐体悟到老师教导的真正用意,便将《说文解字》上的小篆陆陆续续地临摹了一遍,便从中了解到汉字形体中所蕴含“宝藏”的丰富与广博。汉字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它在反映汉民族思维方式、礼俗、生产、生活方面,提供了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因此,对汉字的有关学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全球“文化热”的影响,中国大陆兴起了如火如荼的语言与文化研究:从词汇层面开始,逐渐推进到语音、语法及语言的结构类型与文字问题等。于是,我对汉字这个符号信息系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全面。认识到:古老的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是贮存大自然信息的载体,它凝结和蕴含了丰富而广博的历史文化内核和精华,可以看作中华文化的投影,是华夏民族社会发展与兴衰的“活化石”,是解开中华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所以探讨古代传统文化,须从分析汉字的形、音、义入手,这是研究汉字与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书在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和历代典籍语料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从文化的说角观察汉字。特别是通过甲骨文、金文等汉字群本身各异的组合构建,参照训诂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一系列汉字结构部件的构成进行研究和文化解读,并从汉字本身形体的视角透视文化,来窥探上古社会传统文化的一些奥秘,从不同侧面探讨上占先民生存、生活的社会特定形态与环境。在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中立体地了解先民们所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义化。透过汉字各异的静态构形步入到上古先民动态的文化意以中去,把汉字深层蕴禽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观念以及上古先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挖捌出来,进而粗略地勾勒我国上古传统文化的整体概貌,以探寻汉民族的文化本源。
李景生,汉族,1956年2月出生,祖籍山东宁津,德州学院中文系教投。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员、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徐汇会员。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文化语言学、普通话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出版专著《德州话与普通话》、《汉语字词句问题新说》,合并《然字词语》、《常读常错的形声字》等;参编全省统编教材1部,全省普通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山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获德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德州学院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多项。曾被授予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序第一章 引论 一 文化的涵义 二 汉字的表意性质 (一)从文字记录语言的形式看 (二)从汉字的产生、发展看 (三)从与拼音文字的比较看 三 汉字形体的文化特征 (一)汉字形体显现了古代的社会风俗 (二)汉字形体显现了古人的原始意识 (三)汉字形体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 (四)形体演变与消失反映了事物的发展第二章 汉字与上古社会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活方式 一 汉字与居住 (一)原始居住形式 (二)建筑形式 (三)建筑材料 (四)居住风俗 二 汉字与服饰 (一)衣着 (二)佩饰 三 汉字与饮食 (一)主食 (二)副食 (三)烹饪方式 (四)饮料 (五)炊具、食器、酒器 (六)进食方式与礼节 四 汉字与城邑、交通 (一)城邑 (二)交通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 汉字与采集、渔猎 (一)采集 (二)捕捞 (三)狩猎 二 汉字与畜牧 (一)猪 (二)羊 (三)牛 (四)犬 (五)鸡 (六)马 三 汉字与农耕 (一)垦荒 (二)耕种 (三)农作物 (四)灌溉第三章 上古社会的精神文化 第一节 汉字与原始宗教 一 万物崇拜 二 祖宗崇拜 三 生殖崇拜 四 天神与地祗崇拜 五 圣贤崇拜 第二节 汉字与上古祭祀 一 祭祀对象 (一)天神 (二)地祗 (三)人界神灵 二 祭祀方式、事类 (一)天神、地祗祭祀 (二)人神祭祀 三 祭品 (一)人祭 (二)肉祭 (三)酒祭 (四)火祭 第三节 汉字与上古婚姻 一 汉字与婚姻制度 (一)群婚制度 (二)对偶婚 (三)一夫多妻制 二 汉字与婚姻习俗 (一)抢掠婚俗 (二)买卖婚俗 (三)聘娶婚俗 第四节 汉字与上古的“法” 一 “法”的起源及其用字 (一)“法”的起源 (二)上古法律形式主要类字 二 刑法的类型 (一)奴隶制“五刑” (二)封建制“五刑”第四章 其他 第一节 汉字与上古征战 一 兵器 (一)进攻类 (二)防卫类 (三)抛射类 二 战具 (一)战车 (二)战马 三 兵制 (一)军中编制 (二)通信与指挥 第二节 汉字与上古玉器 一 “玉”的涵义 二 用途及类型 (一)礼瑞器 (二)祭祀类 (三)佩饰类 (四)葬俗类 三 “玉”的文化意蕴 (一)万物主宰说 (二)天地之精说 (三)道德楷模说 (四)辟邪除祟、延年益寿说参考书目
(二)佩饰 佩饰指人们身上佩戴的装饰品。绚丽多彩的华夏佩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便将劳动所获的美石制成饰品美化生活。若翻开漫长佩饰文化的画卷,便叮纵览史前佩饰之简朴神奇,商周佩饰之典雅古拙,春秋战国佩饰之繁华缛丽。一部七千多年的佩饰文化长卷,神奇而又辉煌。其产生和发展,体现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说文》:“佩,大带佩也,从人凡巾。”段注:“大带佩者,谓佩必系于大带也……从人者,人所以利用也。从凡者,所渭无所不佩也。从巾者,其一端也。……俗作骊。”可见,古代佩饰应用的广泛性。古人对佩饰非常讲究,因佩饰不仅可美化自身外形,而且还可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古时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之属也。” 1.玉 华夏民族有着七千年的用玉历史,为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其玉器历史之占,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度所不及。尤其是将玉作为佩饰,形成了丰富的玉佩文化。玉佩又称德骊。《礼记·玉藻》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又日:“古之君子必佩卡……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天子佩白卡,诸侯佩山玄玉,大人佩水苍玉,士佩瓀玖玉。”更是把玉佩上升成礼法。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身佩数十个小玉佩。关于玉的佩饰,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无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既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活化石,又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事实上,这一本书为我们解读汉字中的文化元素提供了参考,其间有一些看法独到,但是,个别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读完了。感觉是一本比较正统的书,我说的正统,是指很全面,很系统,有线索。写的还不错。把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的还是蛮有见解的。有些部分甚至读起来有梦的解析的感觉,想什么婚丧嫁娶与汉字之类的话题,挺有意思的。
每个汉字都是一部小小的文化史,汉字之美,越深入了解她,越觉其美。
是我想要的书。刚好我也正在研究这个题目。
凑合看吧。都不是很深,只能算是小小表面了解一下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很喜欢。邮到的实物跟书店的一样。
值得好好读一读,有空会琢磨一下
只是初看了一下,觉得是非常不错的书
开卷有益啊,喜欢古文化的朋友很值得购买
帮同事买的,他很喜欢,看名字很深奥,读起来很有趣。
大致翻了一下,感觉比较琐碎,大众化读本。
对了解汉字文化有较大帮助:)
如果有古文字实例就好了。
如果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就知道它能带给人一些思路上的开拓
此类书颇多,看作者并非专门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大概是裒辑资料,归纳演绎而成的二手著作。
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