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麻城再晤李贽
2009-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再林
196
无
一趟不无偶然的途径麻城的列车之旅,竟使我与李贽结下了不解之缘,竟为我打开了自己思想久久关闭的泄洪闸,从中奔泻出滔滔十余万字的我对李贽的书写、我与李贽的交谈。 李贽,无疑是中国晚明时代最为伟大的思想家。梅洛一庞蒂说,人们走进哲学家的先贤祠不是为了理解永恒的思想,只有询问他的生活,真理的声音才能长久地回荡。一如梅氏所说,哲学家之伟大端在于其生命的伟大。对于笃信并躬行原儒“身道”的李贽来说更是如此。 与举世皆是的跪着求生的他的同时代人不同,李贽始终是顶天立地地站着躬迎自己的人生。从他身上,你知道了什么是我们民族永远不屈的脊梁,你发现了我们子民虽背负着无上皇权的沉重宿命,却从不缺乏人类共同追求的自立自由那种气冲霄汉的精神。 一身铁打的铮铮之骨,并不妨碍他同时身具似水的柔肠。他的一生,既是“不自由,毋宁死”的一生,又是情深义重的一生,以身殉情的一生。这种对情的尤挚,不仅来自一个无比真实的人身上的不可或缺的人性,而且还渊源于以阴阳缠绵为大易之道的中华民族唯情论的文化基因。 他还是一个“像握一把剑那样拿着笔”的人。他的笔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个阶级、某个集团,而是锋芒直指与权力结盟的整个社会的“元话语”统治。
本书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的高度着眼,对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深刻的发掘,系统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展示了李贽独到的学术眼力和超拔的理论建树。本书不仅在基本出发点、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方面有比较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由此而突出揭示了以往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特别是李贽研究所忽略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方面;本书尝试用游记文学体的方式进行写作,融情于景、夹叙夹议,在严肃的学术著作写作方式创新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讨。
张再林(1951),男,河北南皮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世界哲学》杂志编委,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近年来独立完成并出版的学术著作:《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人民出版社)、《我与你和我与它——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中西哲学比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观念——纯粹现象学一般性导论》(译著,陕西人民出版社)、《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弘道一一中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另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前言第一章 作为“行为艺术家”的李贽第二章 作为“情圣”的李贽第三章 作为“解构大师”的李贽第四章 作为“后后儒者”的李贽第五章 作为“名教信徒”的李贽附录一:李贽年谱附录二:意识哲学,还是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的重新认识
李贽曾经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样地为我们描绘了王门弟子的谱系图:“心斋之后为徐波石,为颜山农。山农以布衣讲学,雄视一世而遭诬陷;波石以布政使请兵督战而死广南。云龙风虎,各从其类,然哉!盖心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一代高似一代。所谓大海不宿死尸,龙门不点破额,岂不信乎!心隐以布衣出头倡道,而遭横死,近溪虽得免于难,然亦幸耳,卒以一官不见容于张太岳。盖英雄之士,不可免于世而可以进于道。” 我相信,李贽当时是饱含着泪水写下这段文字的。它记载了一部王门弟子的历史,就是一部卧虎藏龙的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就是一部一浪高于一浪的慷慨赴道、前仆后继的历史。这里有太多的感人泪下的人与事,这里回荡着顶天立地的豪杰之士的浩然之气,这里的故事不是史家可以用一支缘饰的秃笔写下的,而是英雄们用自己活力四射的生命、用自己的沸腾的热血直接书就的。它表明了,我们虽生于命运多舛的末世,我们却无法回避进于道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们虽身处一个生不自由的国度,我们却不可让渡自己天赋我身的自由,因为正如王艮所说,“身与道原是一件”,我们身体就是宇宙之道最生动的体现,道是自在自足的,我们的身体也是自在自足;道是不假他求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不假他求的,故身道合一决定了觉悟到道的知识分子的身体注定是一种“自作主宰”的身体,他们的一生注定是“依自不依他”而非仰人鼻息、唯他是从的人生。
无
张教授的文笔很好,此书多章节也曾发表于各核心刊物,值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