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2010-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伟林
215
《人:小说的聚焦——论新时期三种小说形态中的人》将中国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类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深入剖析。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命名来自对人的不同理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形态的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发现人、表现人。小说这面镜子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进程,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其根本价值在于洞悉人性秘密,透视生命质量,帮助人类创造圆满自由的生活。
黄伟林,1963年12月生于桂林,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此后相继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孔子的魅力》、《转型的解读》、《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等专著,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数十篇当代文学论文,是文坛桂军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90年代以来广西文学的成就、特点与走势研究》、《大众传媒中的文艺问题研究》。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和广西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引言 绪论:三种文学形态的理论阐释 一 “文学即人学”命题的普适性 二 人道意识与现代性 三 三种文学形态的人学基础和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第一章 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 一 现实主义的人 二 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人物 三 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古华《芙蓉镇》 四 新写实小说中的人 五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阎真《沧浪之水》 第二章 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 一 现代主义的人 二 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人物 三 汪曾祺《受戒》:于破戒中表现生命本真 四 阿城《棋王》:去除时代之蔽执守人的恒常本质 五 王安忆《小鲍庄》:透视仁义文化中人的精神衰朽 六 余华《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七 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对身份的现代主义追问 第三章 中国新时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 一 后现代主义的人 二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人物 三 《妻妾成群》:身体觉醒与身体反抗 四 虹影《K》:身体以正面合法的姿势登堂入室 五 东西《不要问我》:人丢失了对于自我身体的确认 结语 一 人的本体未来发展的无限性 二 作为人的艺术的小说发展的无限性 参考书目 后记
我仍然沿用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但我对人学的理解可能与传统人学理论不尽相同。我认为文学表达的是对人性、人的情感、人生、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的认识和发现。这里,人生、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是人性与人的情感的载体。作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人生、人的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来发现、表现甚至发明、生产人性和人的情感。文学对人性的表现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的表现材料是语言形象,它依据的是形象思维,它不仅提供对人性和人的情感的发现和认识,而且可能创造、发明乃至生产人性和人的情感。 文学是人学。这也许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原理。所有文学都在写人。事实上,文学这一名称本身已经阐明了它的本质。何为文?文就是人的创造,是人对自然的改写。顺理成章,文学当然必须从人开始,以人结束。 当然,人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广阔的命题。作为人学的文学关注的人包括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系存在层面。因为人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存在,他是在多种关系状态中存在的。关系存在层面包括三种关系,即人与宇宙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以及人与自我生命。关系存在主要展示人的空间存在。相对而言,在思考人的关系存在这一命题时,中国传统文学是主客体融合的,所谓“和合”,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和为贵”,人与自我生命的关系是“和谐”,显示了重天下、轻个人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