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文学论
2011-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欧阳文风
252
进入21世纪以来,手机便一跃成为我们主要的通讯手段,其发展速度之快,普及程度之高,简直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目前手机已经真正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最具有普及力和渗透力的“第五媒体”,它全方位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抗拒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手机的产生还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短信文学。短信文学发展已经整整十年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很有必要对它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或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清理。目前,理论界对短信文学的长期忽视,是很不利于短信文学的良性发展的。
欧阳文风,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博士后,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美学、文艺理论与新媒体文学,出版专著、合著6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总序 传媒推力与文学魂归第一章 文学新景观一 短信文学化二 发展大事记三 合力的作用第二章 美学特征一 自由本性二 民间本色三 娱乐旨归第三章 创作特色一 短信写手二 创作方式三 语言与文体第四章 接受范式一 传播机制二 文本特征三 接受图式第五章 价值体认一 心灵舒张二 社会表征三 人文关怀四 文学史意义第六章 前景瞻望一 存在的问题二 发展走势蠡测附录一 短信文学作品选录附录二 短信文学研究资料索引后记
这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时代,在日益膨胀的城市里,在知识阶层尤其如此。写作或各种艺术创作已越来越接近于本雅明所说的生产,整个文化活动领域则成了市场。短信文学的创作者与阅读者首先是作为短信的消费者而存在的。短信最初也是以祝福、日常联络、情人间维系感情的功用而出现的。但是文学进驻短信,或者说短信文学这种“产品”对市场的商品精神却构成了某种程度的颠覆性。文学,以它教义般的力量披露了那些操纵交易的、忧心忡忡的人们被掩藏的、自身没有察觉的内心图景。商品化、物化的时代加诸每一个具体实在的人身上种种矛盾与困扰,在紧张的、毫无罅隙的日常生活中,人并无自觉地呼唤某种能够唤起人的体验的方式,摆脱作为一件商品、一个物体的存在,只为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一个自由的人而存在。这是一个不怎么诗意的背景,大城市喧嚣的街道,交通工具毫无表情的迅疾运行,摩肩接踵的人流互相推搡着。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尖锐地指出:“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在那由“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被构成一个机械生活”的机器上,在那被规范化了的大众之中,个体在呐喊,呐喊一道界限,把自己同混乱、浮躁隔开,把自己在生活的碎片中重建起来。而通过艺术的审美,人从机械化、物化中解脱出来。诗意的审美赋予人内心整体感,使人摆脱冰冷物质的羁绊。哈贝马斯在评价席勒时曾指出,“对席勒而言,生活世界审美化的合理性在于艺术起到一种催化剂、一种交往形式、一种中介的作用,使彼此分离的瞬间重新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