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技术现象学概论

陈凡,傅畅梅,葛勇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凡,傅畅梅,葛勇义  

页数:

262  

字数:

268000  

内容概要

技术时代是现今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根本性境遇的描述。人的这种根本性境遇,缘于技术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技术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而且业已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本源;技术现象不仅成为人类一切现象的主导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业已成为人类一切现象的本源现象。基于上述原因,国外学者从十九世纪开始,对技术现象开始关注,技术现象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对技术的追问中,技术现象学以其现象学方法独特的优势,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想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技术现象学概论》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了技术现象学的各个方面。本书由陈凡、傅畅梅、葛勇义著。

作者简介

陈凡,男,汉族,1954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现任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兼首席教授。现已出版的学术论著主要有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技术现象学的起因
第一节 技术哲学的产生:技术作为现象的初步显现
第二节 技术哲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分歧及其统一的指向
一 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的方法论分歧
二 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的认识论分歧
三 现象学技术哲学:两种传统统一的指向
第三节 走向技术现象学:两种技术哲学传统的统一
一 现象学:排除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基础
二 存在问题的彻底考察:技术与人类生存关系的进一步阐述
三 哲学反思的必要性:技术的形而上基础
第四节 技术现象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哲学与非哲学
第二章 现象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向度及演进趋势
第一节 作为对技术态度的基本批判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一 胡塞尔的科学与技术之思
二 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
第二节 表明人们与具体技术关系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一 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现象学研究
二 伯格曼的技术人工物
第三节 关于人类一技术关系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一 伊德的后现象学技术哲学
二 斯蒂格勒的技术本质的现象学
第四节 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演进趋势:从本体走向经验
一 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二 经验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非哲学的技术现象学研究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现象学
一 技术的微观考察:“朝向实事本身”的实践
二 行动者网络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的延伸
三 社会建构的实质:意向性的基本作用之
第二节 社会批判理论的技术现象学
一 马尔库塞:意识形态的技术观
二 哈贝马斯:技术在交往作用中的地位
三 费恩伯格:反本质主义技术观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技术现象学
一 福柯:非主体化的技术思想
二 鲍德里亚:关于物与主体反转的技术思想
三 利奥塔:作为自动复杂化的技术科学
第四章 经验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例:“装置范式论”
第一节 “装置范式论”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核心主题
第二节 “装置范式论”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历史定位
一 技术控制主义的技术哲学
二 经验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第三节 “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
一 “装置范式论”的缘起:技术业已成为一种环境和生活方式
二 “装置范式论”的聚焦点:技术人工物
三 “装置范式论”的范畴意向:技术本质结构的显现
四 “装置范式论”的新视角:技术信息的反思
第四节 “装置范式论”的实践之维
一 “装置范式论”技术哲学的实践旨趣
二 “装置范式论”实践之维的体现
三 “装置范式论”实践之维的实质一一必要的技术控制思想
第五节 “装置范式论”与“座架”的技术哲学思想比较
一 现象学方法的传承:从本体到经验
二 技术本质的现象学考察:从“座架”到“装置范式论”
三 克服现代技术:从“思”到“聚焦实践”
第六节 “装置范式论”技术哲学思想的启示
一 注重技术哲学“形而下”与“形而上”努力的统一
二 哲学基础与技术实践同等重要
三 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创新趋势
第五章 “装置范式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效应
第一节 “装置范式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纲领在美国的效应
一 “装置范式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总的效应
二 “装置范式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具体影响
第二节 “装置范式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纲领
在中国的效应
第六章 技术现象学研究与STS研究
第一节 STS研究概况
一 STS研究的历史由来
二 STS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STS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 STS研究及其必要性
第二节 技术现象学研究与STS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关注重点的一致:技术现象
二 研究目的一致性:科技成为人类的福祉
三 共同的逻辑基础:技术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第三节 技术现象学研究与STS研究共进:不同研究范式的互补
第七章 技术现象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第一节 现象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实践
一 哲学的价值所在
二 技术哲学的价值所在
三 现象学技术哲学在工程实践中的价值
第二节 非哲学的技术现象学与工程实践
一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现象学与工程实践
二 社会批判理论的技术现象学与工程实践
三 后现代主义的技术现象学与工程实践
第三节 当代技术哲学的两种倾向在工程实践中的互补
一 工程实践的界定
二 当代技术哲学的两种倾向:分析哲学与现象学
三 两种倾向统一于工程实践:批判性、规范性与
描述性主题的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胡塞尔把当时欧洲面临的危机叫做“科学的危机”。“科学”一词,在他这里,不仅标识着自然科学,同时更标识着包含一切精神成果在内的大的科学范围,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等。在胡塞尔看来,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本身的发展,而在于欧洲人对科学的态度,在于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错误的科学观,是对科学的片面理解。他认为,在古希腊,实际上只存在着一种科学的观念,那就是体现真正理性主义的科学和哲学一体的大科学观。在这种科学观念下,一切利用理性的原则来获取知识的活动和结果,都被纳入其框架之中。然而,近代以来,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各种科学活动中异军突起。由于受物理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近代欧洲逐渐发展起一种片面的唯自然科学是从的科学观念,最终导致其他的理性的知识获得活动被从科学的定义中删除,也导致形而上学被逐出了科学,科学的丰富意义由此逐渐削弱。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把数学的方法看做是理性的唯一标识和特征。事实上,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阿卡德米院门上铭文的解读,已经充分地说明这点迷误,即古希腊的数学意义,与近代的数学意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自伽利略以来数学的这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把自然数学化,使得自然科学背离了自己直观的基础,也将理论与现实脱离开来。在这里,数理科学成为一种按照技术的规则,通过计算的技术去获得结果的单纯技艺。简单地说,数学不再单独作为形式科学存在,而是作为技术存在着。如果不利用数学作为中介,人们就不能将理论描述与感性世界联系起来。问题是,理论一旦通过数学作为工具在抽象领域中延伸,便远离了感性,导致人们不能通过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它。理论与现实出现了断裂。这种技术化方法抽空了自然科学的意义。而直观恰好是现实中人类经验世界的方式。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的言说方式业已抽空了生活的意义,由此产生的科学的实证观念忽视了人生价值和意义。 在这种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支配下,实际的科学研究中“真正地给予这种技术过程以意义和给予这些正常的结果以真理的本来思想被排挤出去了”。科学符号被数学技术所操作,操作的结果形成的理论意义,远离了事物本来的意义,也就是能指与所指发生了分离。如此一来,科学活动变成一种与棋类活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游戏活动,使科学方法变成一种“通过计算的技艺去获得结果的单纯技艺”。胡塞尔因此称伽利略“即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他发现了数学的自然和物理学的理论上的自然,却掩盖了我们在生活世界中感性直观的自然,掩盖了“理论的本来的、原始真正的意义”。如此,由于近代物理客观主义标榜自己是理性的真正代表,忽略理性的其他表现形式,从而遮蔽了生活世界的原初丰富性以及人和主体的意义,这是导致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本原因。


编辑推荐

《技术现象学概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技术现象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太泛泛 对技术现象没有很本质的直观和把握 只能是算是编 而不是著 因为没有自己的一家之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