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朱德实录

于俊道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社:

于俊道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04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一个标本式中国农民家庭 从小就很机灵,在逆境中读书 在顺庆府中学堂接受新思想 考入讲武堂,加入同盟会 重九起义,五华山上树红旗 “四大金刚,朱德第一” 朱旅长救民于水火 放弃高官厚禄,3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章“学一辈子也不会够” 阅读古籍,也读新书 爱读史书,推陈出新 从柏林到莫斯科,理论水平快速提高 在战斗的间隙里读书 一本《共产党宣言》,读了一辈子 第三章永久的记忆:朱德与他的家庭 人生最大的遗憾:没能侍奉老母 47年的夫妻情 “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接班人” 第四章“不搞特殊化”:生活细节 对衣着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粗茶淡饭,吃饱就行 只有三间老式平房 脚力非凡,不搞特殊化 第一元帅,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第五章兰香人生:平凡世界中的总司令 热爱书法终生不改 用诗词记录革命风雨 对兰花情有独钟 要革命,就得有一副坚强的体魄 第六章史海:元帅趣事 军长理发,给了一个银角子 给女战士当红娘 备战气氛中的祝寿 为了节约,把烟戒掉了 朱老总的谈话艺术 揽山川之胜 喜欢种树,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 第七章浪底真金:浩劫中的朱德 81岁,遭遇“文革”的惊涛骇浪 忧虑与困惑 九个月的“软禁”生活 “历史是公正的” “你要我休息,我还要挂帅出征呢”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闲居之中的慰藉与乐趣 壮怀激烈,悲凉慷慨 第八章朱老总的人际世界 战友情 师生情 与民主人士的交情 化干戈为玉帛 与国际友人的交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傍晚时分,“吃大户”的灾民们正在吃晚饭。不出所料,由于财主向县衙门报信,官府派来一百多个清兵,气势汹汹地追了上来,对逃荒的灾民乱砍乱杀,又抓又捆。灾民拼命反抗,双方展开恶斗。树里主持正义的乡民也趁机拿起棍棒抽打清兵,以解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冤气。一时间,灾民死的死,伤的伤,没有死的有的逃上山,有的藏在老百姓家里。朱德在想:这世道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再这样下去,穷人还有什么活路?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给他“很深的一个刺激!” 朱德在席家砭私塾断断续续地读了8年书。朱德在席聘三门下读书,获益匪浅。然而,对他来说,最主要的收获不是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是在席先生的影响下,使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思索着走出这片狭小偏僻的山乡,去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在顺庆府中学堂接受新思想 1905年,朱德19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追求进步、追求新学、向往西洋科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地处穷乡僻壤的旧私塾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一心要到外面去看看。 那时候,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步入仕途的唯一出路。读了几年私塾以后,如果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得去应试。本来朱德对科举考试并不十分感兴趣,但他想:长辈们含辛茹苦,缩衣节食,供自己读书,就是希望朱家出个读书人。再加上恩师席聘三先生也极力鼓励他去应试,朱德觉得不好违背家里长辈和席老师的期望,只好应试。 按照清朝科举制度的规定,必须在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后,才能成为秀才。朱德家里没钱,幸亏仪陇县城离大湾只有37公里,凑了一吊钱,也就勉强能去参加考试了。 启程应考这天,朱德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都赶来大湾送行。大家一句X——句地叮咛朱德一路平安。朱德肩挑简陋的行装,同席聘三先生的儿子还有几个同学一道,步行来到仪陇县城,参加县试。这是朱德第一次离开养育他19个年头的家乡。尽管大湾离县城那么近,可是,朱家三代人中,只有朱德的伯父朱世连当年给丁家地主抬滑竿,到过这个小县城。


编辑推荐

《朱德实录》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朱德实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