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中国南亚学会 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中国南亚学会 编  

页数:

237  

前言

这本《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初版于1 988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印度派出援华医疗队5 0周年而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现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共同编写出版的。当时还健在的聂荣臻元帅撰写了序文,而对外友协章文晋会长发表了专文介绍此书。现在2 0年过去了,我会决定再版此书,希望中印友谊历史上的这座丰碑能以鲜活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相信它有可能、也有理由接受广大珍爱传统的读者们寄予的景仰和关切。当然,有必要在新版的书前介绍一下最近2 0年来中印友谊发展的新的鼓舞人心的情况。

内容概要

《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一书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于1988年出版,以纪念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50周年。此书收集了毛泽东致尼赫鲁的书信和尼赫鲁的复信,以及王炳南、章文晋、路易·艾黎、马海德等中外著名人士撰写的纪念文章,并由聂荣臻元帅作序,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今年是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70周年。为弘扬援华医疗队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广泛合作与共同发展,我会特将《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纪念印度援华医疗队》再版。 此次再版除保留了原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外,还约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兼中印友好协会会长蒋正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撰写了序言,请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琪先生撰写了祝词,请两国致力于中印友好的人士撰写了新的纪念文章,并增补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图片。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中国对外友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它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它代表中国人民同各国对华友好的团体和各界人士进行联系,开展相互间交往,努力贯彻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民间友好外交工作。它已和世界上148个国家的458个民间团体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在联合国有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交流活动。同时,受政府委托,协调、管理我国各地同外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城市关系的工作。作为地方政府国际联盟的成员,代表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它的各项活动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中国对外友协是1954.年5月3日由10个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联合发起成立的。最初称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1966年改称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1969年起改称现名。会址设在北京。在全国各省市均设有地方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对外友协全国理事会每五年召开一次,选举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组成常务理事会。第九届全国理事会于2007年5月召开,陈昊苏再次当选为会长。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简称中印友协)由我国文化艺术界人士发起,于1952年5月16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民间团体。中印友协以增进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国和印度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卫生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宗旨,是我国最早对印开展友好交往的人民团体,曾多次邀请印度各界知名人士访华,并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为推动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印友协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会员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理事任期五年,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亚非工作部,是本会的办事机构。2007年11月,中印友协新一届理事会成立,邀请各部委、地方友协负责人,及文化、学术、企业界知名人士90余人担任理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当选为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南亚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全国性的从事南亚研究的学术性团体。凡承认本学会章程,从事南亚研究、教学或实际工作的个人或团体,经自愿申请,履行人会手续即可成为本会个人或团体会员。中国南亚学会的宗旨是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南亚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会的主要学术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举办有关南亚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和专题讲座;2.与国外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主办学术刊物《南亚研究》;5.开展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活动。

书籍目录

聂荣臻元帅为本书初版所作序序一序二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琪祝词中印友好的珍贵文献 毛泽东致尼赫鲁函 尼赫鲁致毛泽东的复函援华抗日 铸就丰碑 印度援华医疗队 印度医疗队赴华50周年 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简介  马登·莫罕拉尔·爱德大夫  莫勒斯旺·拉姆昌德拉·卓克大夫  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大夫  附:印华  比乔埃·库马尔·巴苏大夫  德本·木克吉大夫英雄业绩 永志不忘 忆印度医疗队长爱德华大夫 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爱德华大夫 1938年印度援华医疗副队长卓克大夫 他为中印友谊奋斗终生——悼巴苏大夫 忆战友 他走的路最漫长——忆巴苏大夫 永恒的怀念——记1938年印度援华医疗队 来自印度洋彼岸的援助——记1938年赴华的印度援华医疗队 忆柯棣 柯棣华大夫写的家书和致巴苏大夫函中印友好 续写新篇 中印携手 共建繁荣和谐的新亚洲——纪念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70周年 难忘的旅程 永恒的友谊 埋骨中华大地 魂促传统友谊——中印首届联合医疗队寻访柯棣华医生纪念地印度援华医疗队年表(1938-1943)后记

章节摘录

下榻的加拿大驻重庆使馆,看到一辆漆有印度国大党纺轮标志的救护车和一辆装有药品和什物的卡车。只见一切装备停当,只待出发了。这时,头戴皮帽的个子高高的印度医生们相继走了出来,走在最前面的是爱德大夫。和医疗队一道走出来的王炳南抱歉地对我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陪我们一起走了。医疗队的组成很有意思,其成员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其中有一位甘地主义者、一位民族社会主义者和二位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至于爱德大夫,他是尼赫鲁的亲戚,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女士的舅父,又是一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战士。由于他的努力和声望,才使得国大党支持他发起组织医疗队。他办事待人都很严格,但他和医疗队的每位医生在工作中都相处得十分融洽。虽然后来当他们在延安工作期满时,医疗队内曾产生过不同意见。卓克和木克吉两位大夫认为医疗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返回印度了。但巴苏和柯棣华两位大夫却决心延长他们在中国的工作期限,并打算到前线去工作。巴苏后来在中国工作了五年,而柯棣华一直工作到病逝为止。爱德大夫当时已年逾五旬,却支持了巴苏和柯棣华的意见,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大明智的,因为那两位医生年轻力壮,而旅途又非常艰难。但爱德大夫终于同巴苏和柯棣华,还有一位从德国来华援助抗日的年轻医生汉斯·库尔特·米勒大夫一起,踏上了这一漫长而又艰苦的旅程。他们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进入陕西省,最后来到了朱德将军在太行山的前线司令部。他们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然而,爱德大夫的健康状况却不允许他在前线工作。于是他只好取道南下,到了河南省,恰好碰到我在那里搞工合运动,于是我们一道乘火车去西安。经过一段休息后,他先到宝鸡,后又乘汽车翻山越岭到达四川,他将从那里取道返回印度。他当时已极度疲劳,身体也不好,但他对旅途中的困苦毫无怨言。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印度也取得独立后,爱德大夫又来到中国,住在北京饭店。我记得那是在50年代中期。我们在一起长谈过几次,也吃过几次饭。有一次当谈起过去在中国旅途中的情况时,我发现他对1939年那次从重庆到延安的三周旅途中的许多详情细节都还记得非常清楚。爱德大夫最后一次访华时已71岁,这次访问的结果是很不幸的。他当时身患肝癌,但在经过换血之后,他觉得自己尚有余力来完成一件他心爱的工作。他认为这件工作将有助于中印关系的发展。他计划写一本书,记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他对新中国的观感。他问我是否可以帮他草拟一份提纲,以便他开始写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发挥,然后编印出版。我答应他我将尽力而为。我曾为该书的前两章写了一个提纲,然后拿着提纲到首都医院去看他。虽然他当时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但他还是仔细地读了我写的提纲,并笑着对我说:“写得好极了。等我体力稍稍恢复后,我就根据这个提纲来写作。”他让我把提纲放到他床头柜的抽屉里,还叮嘱我尽快去医院看他,以便我们能继续这一工作。然而仅仅过了大约一两天,当我于1957年12月1日再去医院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逝世后的遗容仍保留着生前那种刚毅和威严的神情。他的骨灰一半撒在印度恒河,另一半撒在中国黄河。白求恩大夫和柯棣华大夫的陵墓,以及爱德华大夫的纪念碑,都在石家庄。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和学生到这里来瞻仰学习他们的国际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关于爱德大夫的讣告中这样写道:“莫罕拉尔·爱德大夫是印度民族运动的一位坚强战士和杰出的和平战士。他在1886年生于北方邦,早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曾任英国皇家外科学院会员。”在爱德大夫的追悼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印度人民及其杰出的儿子爱德博士给予中国人民的崇高和极其宝贵的支持。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回复周总理的慰问电时写道:“直到他临终的一刻,爱德大夫毕生都是中国人民的热诚的朋友,他始终希望印中人民之间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发展。”爱德大夫逝世时所住的病房,也是老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去世前住过的病房。当印度医疗队从香港去中国内地长沙时,孙博士的遗孀宋庆龄女士曾和何香凝女士一起参加了对医疗队的迎送活动。医疗队到长沙后隶属中国红十字会领导,后于9月底抵达武汉。他们在那里见到了好几位八路军领导人,包括周恩来、叶剑英和董必武等。此外,还见到了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她建议他们到八路军战场去工作。那时,国民党的中央政府正在向西撤退,迁移到四川去,于是医疗队也随之西迁到宜昌。他们被分配到一所国民党陆军医院去工作,但在那里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不久,他们便乘船渡过三峡到了重庆,他们要在那里等着接收从公路运去的医疗队的救护车和卡车。来到中国以后,医疗队的每位医生都需要取个中国名字。爱德大夫认为,应该在每个人原来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


编辑推荐

《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纪念印度援华医疗队》封面图片:①1939年1月,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成员在 重庆。左起: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柯 棣华、巴苏华。②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与印 度援华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③1939年12月21日,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 八路军司令部,朱德总司令与印度援华医疗 队成员合影。④柯棣华大夫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两年,亲自施行手术八百余人次。⑤柯棣华大夫巡诊归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