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位梦华科学散文

位梦华 知识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知识  

作者:

位梦华  

页数:

347  

字数:

24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5年,我第九次考察北极。回国不久,两位中国早期的文学博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郭银星和李玉莲不耻下问,风尘仆仆地深入到我的办公室,商谈出书的事,因为她们听说,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写了十几年的科普之后,我愈来愈觉得只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些科学问题,让普通民众也能看得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尽量增加一些文学元素,使读者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会受到文学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读者。于是,我试图在科学与文学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故称之为“科学文学”。并且身体力行,先是写了一些散文,自称为“科学散文”。有人不予认同,改称为“科学杂文”。我却觉得不妥,因为一说到杂文,就会想起鲁迅先生,他是以杂文为刀枪,进行战斗的。而我既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才华,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所以固执己见,还是以“科学散文”自我定义。 人类是一种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动物,我也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只是写一些科学散文还不过瘾,有一些深层次的科学问题,特别是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与思考,很难用几篇短文说得清楚。经过考虑再三,终于痛下决心,决定写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把我的苦难、我的思绪、我的梦幻、我的遗嘱,隐藏在一长串曲折复杂的故事里,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与兴趣。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我和夫人躲在北极的小木屋里,隐居了一年零一个礼拜,在那里写出了小说的初稿,因为美国刚刚遭到了恐怖袭击,便取名《恐怖世界三部曲》。 写书如同十月怀胎。但我怀的是怪胎,持续的时间特别长,而且反应非常强烈,以至于寝食难安。2004年在国内,2005年在北极,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胎儿越长越大,渐趋于成熟。但是,当两位文学博士提出想出这部书时,我却忽然惴惴不安起来,担心孩子有什么缺陷。于是我们商定,先推出两部科学散文,即《从宇宙到生命》和《从自然到人文》。然后再出《恐怖世界三部曲》。 然而,世事多变,难如人愿。两部科学散文于2006年顺利地出版了,《恐怖世界三部曲》却遭遇了重重困难,极为难产。两位博士所在的出版社,由于出版方向调整,不能再出这样的书。她们在遗憾之余尚不甘心,到处奔走呼吁。后经人举荐,书稿被送到了一家中国顶级的文学出版社。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搞科学研究的人与搞文学创作的人:即所谓的文人,思维方式是大不一样的。而受理书稿的编辑,更是凌驾于文人之上的真正的高人,提出了一大堆义正词严、高深莫测的问题,令我这个土包子地质匠人头晕目眩、瞠目结舌。几经交涉之后,我终于幡然醒悟,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抱怨人家故意刁难,只能责怪自己不自量力,于是知难而退,决定放弃。 痛定思痛,感慨系之,又想起了自己这一辈子,总是进错门,走错路。初中爱好文学,高中却转考理工;本来研究中国的地震,却跑到了南极和北极;搞了几十年科学研究,却又写起了科普。现如今,我这个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地质工作者,却又舞文弄墨地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本应该退休回家、安享天伦之乐,却还上蹿下跳、东奔西跑,到处鼓吹科学文学。其结果是四处碰壁、屡遭磨难、九死一生,但仍然执迷不悟。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几经辗转之后,拙稿又到了人民出版社。经过编委投票,第一次票数不够,第二次勉强通过。这时候,原来的三部曲,已经变成了六胞胎。名字也改了,不再是恐怖世界,因为世界已经够恐怖的了,变成了《科学家探险传奇》系列丛书,前三部为《巨怪追踪》,分别是《北极天书》、《魔鬼奇案》和《孤岛惊梦》,即将在2011年6月面世。后三部为《人性追踪》,分别是《天涯奇遇》,《基因传奇》和《人性探奇》,将在以后推出。 郭银星和李玉莲两位文学博士,出于职业敏感,当然也因为友谊,一直关注着我的书稿。为了配合六胞胎的出生,她们主动提议将《从宇宙到生命》和《从自然到人文》重新包装,再加上我最近的科学散文集《从梦想到现实》一并推出,以便壮大声势。 精诚所至,感激不尽,于是欣然命笔,撰写了以上文字,作为前两部拙著再版的序言。 2011年6月1日于北京的一栋危楼里

内容概要

一个科学家的时空漫游与人性探索。
他,一进南极,九进北极,置身于尘世之外,搏击于冰雪之中,站在世界边缘,展望天地苍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从宇宙的起源,到地球的生成;从大气层的重要,到南北两极的作用;从生命世界的演化,到人性真谛的反思;从自然规律的探索,到人类文明的追踪;上下求索,今古驰骋,在时空隧道里漫游,到科学王国中旅行。
作为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最早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位梦华在这本《从宇宙到生命》中以文学的语言生动描写了在北极等地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
《从宇宙到生命》为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科学文学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综合介绍南极和北极的“科学散文”。

作者简介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国际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0世纪70年代,位梦华重点研究中国大陆的重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唐山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用重力变化预报地震的可能性,论文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刊物《JGR》上。1981年,位梦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对美国密西西比湾地区的重力变化进行了观测和研究,论文以中英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上述研究成果曾经引起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界的关注与重视。
1982年,位梦华从美国赴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位梦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研究,先后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科普文章。1991~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5年,位梦华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一活动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并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位梦华第6次进入北极考察,在北极连续工作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书籍目录

再版序
通往宇宙之路
引子:六元的宇宙
眼睛、脑袋与宇宙
先人的思考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第一次飞跃:从猜想到理论
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观测
第三次飞跃:从地球到太空
宇宙未解之谜
宇宙诞生的过程
宇宙的年龄与生死
宇宙的生成:无中生有
宇宙的维系:质量与引力
宇宙的玄机:物质和反物质
宇宙的奥秘:暗物质
从“牛奶路”到银河系
恒星的历程
太阳家族
漫话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
磁场
重力场
岩石天书
地球的年龄和演化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地球的运动和能源
神秘的大气层
研究历史
成分和结构
大气环流
能量交换和温室效应
大气是从哪里来的
生命追踪
从《圣经》说开去
宇宙绿洲
生存几率
生命奇迹
生命的过渡
生命和元素
生命的先驱
生命开关
尺度效应
生命的阶梯
生命方程式
微观世界和先驱者
第四类生命
两极生命交响曲
体温的妙用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南极物语
南极的细菌
南极的植物
最大的动物
迁徙之王
海豹家族
鲸类与南极
南大洋里的生死角逐
企鹅趣谈
企鹅会见记
北极物语
苔原奇观
昆虫的绝技
鸟类趣谈
旅鼠之谜
驯鹿大迁移
顽强的麝香牛
食肉动物系列
北极熊的故事
两极生态随想
磷虾与旅鼠
企鹅与北极熊
大自然不相信眼泪
生命长河的启示
南北两极与人类未来
两极的军事含义
两极的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两极对气候的影响与控制
两极与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
人类往何处去
文明追踪
从哺乳动物到人类祖先
大自然的魔法
人类文明的三大飞跃
从游猎到农耕
大陆、人种及其他
黑色的非洲
黄色的亚洲
白色的欧洲
棕色的澳洲
杂色的美洲
纯洁的南极洲
黑皮肤、黄皮肤和白皮肤
嫁男、嫁女与性二型
男女平等的误区

章节摘录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的眼睛却并非万能的,而是非常有限的,太小的东西看不见,太大的东西也看不见;太远的东西看不见,太近的东西也看不见。例如细菌,因为太小了,而眼睛的分辨率是有限的,所以即使是生活在我们眼皮底下,我们也无法看到它们。而地球呢?又太大了,因为视野所限,我们虽然生活在它身上,却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这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飞到天空,才能看到它的全貌,但却又看不清楚了,只能看到一个大体的轮廓。又如天体,虽然在晴朗的夜空,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星星,但那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天体,因为距离太远,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的。而如果把一个东西,例如一本书,放到距离眼睛很近的地方,字迹便会变得模模糊糊,除非你是高度近视。实际上,只有从十几厘米到几十米范围之内的东西,我们才能看得清楚,百米开外,只能看到一个影子,再远处,则连影子也看不到了。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人们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把人类的视野大大地扩大了。但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广大的世界里,即使有了望远镜和显微镜,也只能看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极小的一部分。这就是眼睛的局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长度单位是米,而且也是国际通用的。米的百分之一是厘米,千分之一是毫米。毫米的千分之一是微米。微米的千分之一是纳米。米的一千倍是千米。我们在地球上衡量距离时,用千米就可以了,因为地球的平均半径也就是6371.004千米。但是,如果要用千米来衡量宇宙中天体之间的距离,那就太小了,即使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也在363300千米-405500千米之间,所以只好用光年,即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约为9.5万亿千米,如果写出来,变成了一长串,这就叫做天文数字。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只能分辨出大约十分之一毫米或者再稍微小一点的东西,例如灰尘的微粒,再小的东西就无能为力了。利用光学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从几个毫米到十分之几微米,也就是细菌那样大小的东西。比细菌再小的东西,例如病毒,光学显微镜也无计可施了。为此,科学家们又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从100多微米到十分之几纳米的东西,也就是可以看到从动植物的细胞到微小的物质分子。那么,比分子更小的原子呢?其大小只有0.1纳米左右,电子显微镜也分辨不出来了。而原子里还有电子、质子和中子,电子、质子和中子里还有夸克,如此等等。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不仅如此,我们所能看到的距离,也是非常有限的。靠肉眼只能看到几百米,借助望远镜只能看到几千米。现在,人类已经把天文望远镜送上了太空,即使如此,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极限,也就是200亿光年。当然,如果与地球或者太阳系的大小相比,200亿光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和整个宇宙相比呢?却仍然是极渺小的。这也就是说,起码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有了高科技,所能看到的东西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不清楚,绝大多数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 然而,人类的好奇心却是无穷无尽的,怎样来调解眼界有限而时空无穷这个尖锐的矛盾呢?“眼见为实”已经不行了,只有靠大脑去想象。于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小小的脑袋,怎么能装得下一个无限的宇宙呢?这首先得感谢上帝赋予我们以思维的能力。但是,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思维不仅仅属于人类,许多动物也皆有之。例如,日本科学家最近发现,猴子不仅能记住0-10的数字,而且还能从小到大地把它们排列起来,没有思维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那么,若与动物相比,人类的思维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认为,人类的思维,主要有三大特异功能,即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在速度上是无穷的,而且在序列上还是连续的。例如,我们可以想到地球,想到火星,想到宇宙,想到太空,或者想到远古,想到未来,想到过去,想到现在,一会儿南,一会儿北,一会儿西,一会儿东,任凭思绪在时空中漫游,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而动物们却不可能有如此广大的思维空间,它们所想到的,肯定都是眼皮子底下的事。如果人类也和它们一样,今天还只能生活在密林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思维,尽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什么限制,但思考的速度却很慢,就算我们可以用光速来思维,这是我们人类所能想象的最高速度,要想到太阳也要8.3分钟,要想到太阳系需要几年,而要想到银河系则需要几万年,人类还怎样去思考宇宙呢?同样的,即使我们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思维速度是无穷的,如果杂乱无章,像一盆糨糊,想到这个,忘了那个,像个疯子一样,没有一定的思维逻辑,那么人类同样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和成绩。由此可见,人类的大脑,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它比迄今为止人类所能制造出来的任何计算机,都要先进不知多少个数量级! 就这样,人类的大脑与无限的宇宙,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当然,我们也不能抹杀眼睛的功劳。因为,正是眼睛看到了周围的现象,向脑袋不断地提出问题,迫使大脑去思考,才使我们的大脑逐渐发育,达到了今天这样近乎完美的程度。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对于宇宙,到底知道了些什么呢?P5-8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位梦华科学散文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一直关注位梦华,他的文字朴实、亲切。儿子拿到手就舍不得放下,怕耽误期末复习,只要藏起来,等到考试后再看。我就捷足先登了。


买到手后,儿子一口气看完,还写了读后感。


对开阔儿子的视野很有好处


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往往都是人文学者以其敏感的艺术觉醒通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来实践的,虽然这些作家本身也有着博物学家、自然学家、艺术家的多重滋养,但是,以科学家身份创作的位梦华科学散文也流露出令人惊异的文学魅力!此前,还有徐刚,《地球传》是在把地球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的艺术自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