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生活记忆

陈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

陈煜  

页数:

346  

字数:

3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图文展示共和国60年百姓生活变迁的史料性作品。书中从平常百姓的生活入手,再现共和国60年平常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那永远抹不去的生活往事。书中内容涵盖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服饰、饮食、娱乐、住宿、交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共和国60年生活留下珍贵弥足珍贵的文图资料。本书以小见大、从细节展现宏观,从生活方面的变化展示共和国60周年的辉煌成就。正如本书总顾问于光远先生题词所言:记录点滴生活,彰显社会进步。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

作者简介

于光远1915年7月出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理论处处长。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现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至1982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他是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经济学。也涉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现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院士。顾问简介陈士能1956—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学员。1958—1964年,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高分子合成工艺学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1984年9月任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91年7月任贵州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1993年1月任贵州省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1996年7月任国家化学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正部长级),兼任化工部机关党委书记、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党组书记。1998年3月任国家轻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正部长级),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2001年2月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还担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高级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及中国家电协会、塑料协会、皮革协会、造纸协会、家具协会、烹饪协会、制笔协会、糖业协会、文房四宝协会、工艺美术学会、照明学会等协学会的名誉会长、名誉理事长。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服饰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陈乐人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北京市档案馆馆长 作者简介陈煜余秋雨的学生,跨媒体撰稿人。自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毕业以来,长期为舞台、屏幕和报章杂志撰稿,对人间情态尤其是儿童发展进行观察研究。出版《民间记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等著作。剧作《感觉真爽》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2006年优秀原创剧本奖;剧作《彼岸》入选2008年台湾金马奖联合制片单元筹拍剧目;每日临坐窗边,默看辰光点点流淌,余下又一日的生活记忆,心间充满宁静安详。

书籍目录

中国生活记忆之1949年 一张白纸 百废待兴中国生活记忆之50年代 中山装取代了西装和旗袍 女特务王曼丽穿的是时尚的“列宁装” 年轻姑娘爱上工装裤 小燕子穿花衣:“布拉吉” 提倡吃“九二米”和“八一面” 发行粮票开启“票证时代” 户口本控制“盲流”进入城市 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曹杨新村”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排子房”室内黑糊糊、油腻腻 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 交通基本靠走 “当当车”铃铛提醒行人闪避车辆 跳卡通舞要有一个“带头大哥” 调解无效,准予离婚 农村妇女第一次进澡堂洗澡 调上海理发师进京开“四联” 土改斗地主“周扒皮” 资本家“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 全民炼钢 比窦娥还冤的麻雀 妇女做广播体操时害臊脸红 “劳卫制”催人锻炼身体 三好生 工资定级后梅兰芳只拿336元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 代食品运动:人造肉精和小球藻用来充饥 对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实行特需供应 产妇给予一次性补助鸡蛋2斤 蔬菜和葱、姜、蒜都要凭票限量供应 雨伞和闹钟凭券供应 总理指示各地宴会不要供应花生米 高价商品政策:贵州茅台从每斤2.97元提高为16元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偌大京城竟找不到配白色西服的白色扣子 “迎宾服”其实很土气 营业员拒绝给女顾客做“小裤管” 全民穿军用服装“狂不狂,看米黄” 荡马路看橱窗也有阶级斗争? “红卫兵头” 国务院规定不要在国内销售口红 改造蕃瓜弄 九层大楼安化楼被称为“高干楼” 从蜂窝煤到煤气罐 “永久”、“凤凰”、“飞鸽” 北京建中国第一条地铁很神秘 “我们这里不收小费” 十万个为什么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焦裕禄兰考治沙 草原英雄小姐妹 学习雷锋好榜样 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2斤糖 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 家家有本“红宝书” 毛主席像章别在胸前肉上 “早请示,晚汇报” 忠宇舞 红卫兵串联 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鸡屁股银行” 赌烟标:没有跌翻,可以用手扇一次 女孩子们偏爱“米老鼠”糖纸 《小兵张嘎》带热了弹弓 “斗鸡”: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中国生活记忆之70年代 姑娘会把劳动布放到开水里烫 “内有的确良” 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 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宫 筒子楼人声鼎沸 见缝插针搭地震棚 “石库门”并非“新天地” 黑糊糊的外滩是情侣们的天堂 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发往北京 八个样板戏被八亿人看了八年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反复看《望乡》《人证》和《追捕》 小人书通俗但不低俗 《第二次握手》抄得人手酸、头酸、背酸、眼睛酸 36条腿和“三转一响” 上海货很吃香 第一则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出现在大年初一 恢复高考:报名费5毛 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轰动美国 小岗村大包干按下红手印 收看《新闻联播》成为习惯 全国人民都在听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 打水漂:70年代最优美的弧线 滚铁环让“风火轮”一直不倒 抽动陀螺飞快地旋转,一如转瞬即逝的童年 跳房子的女孩轻盈如燕 踢毽子让人觉得女孩的心思真是难以揣测 橡皮筋跳一级升一级 丢手绢: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你身旁绕啊绕 街上飘来爆米香 鸡毛换糖中国生活记忆之80年代 《庐山恋》张瑜换了43套服装 满大街“幸子衫”、“光夫衫” 斩衣、斩裙:街上流行红裙子 模特儿引发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 “美在花城”开选美先河 “这里出租西服” 假领子讲的是个“面子” 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将被拒绝录取 又暖又轻的军大衣 “五讲”、“四美” 第一家美容院“露美”结束上海人的“黄脸婆时代” “菜花头”和“波浪头” 泰丰楼饭庄率先实行先消费后付款 悦宾饭馆打卤面吃得外国记者两眼放光 “如果我能在北京开马克西姆,那我也能在月亮上开马克西姆!” 义利快餐厅:冷饮的杯子、小勺、吸管都是一次性的 甚至有新人选择在肯德基举办婚礼 我要美酒加咖啡 这里的酒吧静悄悄 遥远时空中的超级无敌亲爱的麦乳精 方便面:和你泡到永远 贫嘴张大民住房太紧张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长城饭店只有窗外的尘土是中国货 导游借了一件咔叽布的中山装 卖粮大户杨小运想要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指标 骑着摩托很“拉风” 陈昌浩之子质问国家计委:为什么你能坐小轿车别人就不能 卡式录音机带热“家庭舞会” 风靡迪斯科 卡拉OK“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黄金组合”王洁实、谢莉斯 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刻骨铭心 崔健《一无所有》横空出世 《我的中国心》和《冬天里的一把火》 《少林寺》引发功夫热 琼瑶征服了少男少女 有人看不惯“朦胧诗” 宋世雄解说的女排姑娘让国人扬眉吐气 一遍又一遍听邱岳峰的“绝配”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高位截瘫张海迪自学了四门外语 蛇口青年质问李燕杰、曲啸 《庚申·猴》开启集邮时代 大西洋底来的蛤蟆镜 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老百姓可以买金戒指、金项链了 经济学老师抢购了100盒火柴 电视村 “高价姑娘”择偶标准:“海陆空” “度蜜月”和“旅行结婚” “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了 协议离婚好聚好散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第三次浪潮》激情预言 高加林与刘巧珍拨动了多少人的人生 单位为001号博士马中骐准备了200元钱的着装费 成了“万元户”都不敢跟人说 个体户最怕“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 疯狂的君子兰,有人因为抢花把人杀死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停薪留职 “我们都下海吧” 《跟我学》:外语热中国 英语角逮到个老外就不放 “托福”考生答题用的铅笔、橡皮是从美国运来的 夏时制(夏令时):把时针向前拨快1小时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居民身份证便于随身携带中国生活记忆之90年代 牛仔裤的破洞是故意的 《公关小姐》带热“一步裙” 我的衣服都是从专卖店买的 文化衫,把口号刻在胸口 踏脚裤让女人们共同发烧 内衣外穿 休闲装最时兴 松糕鞋越高越神气 郭富城那一头经典的中分 “你眉毛粗了、你眼睛黑了……” 哈日的人很“量贩” “韩流”袭人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菜篮子工程” 知道了什么是“麻辣烫” 生猛海鲜天天空运 自助餐让好多人“扶墙进,扶墙出” 星巴克进故宫 逛夜市 奢侈品XO“开……开什么玩笑!” 王海打假 “买房了吗”成问候语 “这么横,肯定是物业的来了” “黄虫”面的伴随北京市民走东逛西 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 上海评选“礼仪小姐”开始选美场上“温柔的角斗” 空中婚礼 每家房门后面都会挂一两个呼啦圈 家长痛恨网吧 “小灵通”信号不是太好 QQ和MSN维持着办公室的秘密 中国,成为第145个五天工作制的国家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丁克 大片VS贺岁片 软绵绵的《红太阳))唱红中国 没人肯租房给“亚当夏娃”性用品商店 《子夜》中的股票交易所回来了 “我们要公平,我们要股票” 名片,就是明着骗 传销“老鼠会”愈演愈烈 超市革命 艰辛外来妹 华西村“吴仁宝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新中国第一位“直选乡长”要发表施政演说 《文化苦旅》掀起散文热 到处都是小燕子五阿哥皇阿玛 甲A联赛让人揪心中国生活记忆之新千年 “肚兜”上街 APEC峰会捧红了唐装 “假冒而不伪劣”的襄阳路市场 北京秀水街:20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SOHO:“瘦猴”在家上班 暂住证变居住证 葛优:“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房奴:月薪一万的有车有房的悲惨生活 AA制家庭有点像夫妻“合股经营” 还是留着你寄来的短消息 “财产性收入”构建“橄榄形社会” “人造美女”让丑女大翻身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易中天说:诺,相当于现在的OK 同性恋不再被当作精神病 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 新婚姻法遏制“包二奶” 偷偷摸摸做亲子鉴定 结婚不需要单位证明 延安的夫妻在家看“黄碟”被警察抓走 超级女声,想唱就唱 “海龟”变“海带” “限塑令”直指“白色污染” “洋节”红火,“生蛋快乐” 总理为农民工讨薪 9亿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交“公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动车组”也叫“子弹头” “黄金周”让老百姓玩得称心 个税起征点从800元到2000元 信用卡改变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看王治郅、姚明,看中国人的NBA 中国加入WTO“与狼共舞” “到我的博客去看看吧” “史上最牛钉子户”:物权不得侵犯 华为事件与新《劳动合同法》 全民共打“周老虎” 取款机一个劲地向许霆吐钱 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原来就是草他妈 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们都是汶川人 “鸟巢”盛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 中国不会不高兴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交通基本靠走“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这则幽默小文的第一句,也是50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交通工具的真实写照。50年代的农村,不但绝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没有乘过公共汽车,就是自行车,也只有极少数有职工的家庭才有。北京市农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数,1956年为13辆,1957年为16辆。人们的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牲畜等,用独轮车(木轮)、大车、地排车(死胎)运输。闲暇时走亲访友,当时交通工具基本上没有,就只有靠两条腿用步子量着走了。在城市,公共汽车虽然不断增加,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毕竟在还不能完全依靠公汽出行。这样,自行车就成为机动车之外的主要城市交通工具。每千人拥有自行车的数量,1950年为0.038辆,1952年为0.58辆,1956年为1.14辆。据1957年对全国23个城市,2615户工人家庭的调查,20岁以下的117户青年工人中,13.68%有自行车;21—25岁的977户青年工人中,20.57%有自行车;26—30岁的888户工人中,20.16%有自行车;40岁以上的工人中,17.2%有自行车。到1958年,北京共有有轨电车九路,每一路都有不同颜色的车牌:环路(白牌):平安里出发,回到平安里;1路(红牌):西直门到永定门;2路(黄牌):东直门到永定门;3路(蓝牌):西直门到东单;4路(浅蓝牌):西直门到东直门;6路(粉红牌):虎坊桥到三里河(临时线);7路(灰牌):崇文门到永定门;8路(绿牌):西直门到体育馆;1958年以前,上海的有轨电车有八路,无轨电车有十路,公共汽车共有四十九路。有意味的是,北京的有轨电车没有“5路”,而上海的有轨电车没有“4路”,是1、2、3、5、6、7、8、12路。1955年,上海公共汽车票价分为5分、1角、1角5分和2角四档;无轨电车票价分为4分、7分、1角、1角3分四档;有轨电车票价分为3分、6分、9分、1角2分四档。1958年 7月25日,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简称市公交公司)成立,统一经营管理市内电车和公共汽车及附属工业单位,属上海市公用局领导。也是在这个月,市公交公司电车修造厂试制红旗牌大客车和第一辆铰接式大客车(无轨电车), 在北京、上海展出。1956年5月11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一件事:4月一团支部在上海西郊公园举行一次主题会,支部书记通知大家:明天集体乘公共汽车去。当时有很多人提出意见说:“我们有脚踏车,可以直接去,在公园门口等你们。”

后记

《中国生活记忆》,选取的是共和国60年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以及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物质文化生活中的小事。全书的选题、谋篇和策划,出自中国轻二业出版社生活图书事业部。2009年2月中旬,刘忠波先生和我详细谈了这本书的选题思路和篇章布局,之后,我们叉进行了多次探讨,我每写一章,出版社都要请人试读,并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自己修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为这本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北京市档案局(馆)工作人员辛勤伏案,在大量卷宗中为本书寻找图片,在此特别对他们和北京币档案局(馆)表示感谢,同时也对提供图片支持的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表示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婷、韩慧琴、胡苹,上海著名摄影记者施剑平,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东方早报》著名摄影记者鲁海涛,北京市档案馆的陈荣光、宋湛、张志如、荆涛、刘艳晨、王兰顺,《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许林,西祠胡同的王玉华,千龙北京文网陈梅、张露汀,为本书组织了图片;一批杰出的新闻作品和著作,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在此,我对所有为本书提供帮助、付出心血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对60年生活没有完整的切身体验,把握上难免生涩,也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500年前,泰州学派的先驱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吸引了大批弟子和平民百姓.在当时起到了“掀翻天地”的震撼作用。中国文化既有超凡的理论思辨,也有注重日常生活的传统。60年前,中国人民和新生的共和国一起,开始艰辛的探索;6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经为世界瞩目。中国人民不会永远地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虽然他们仍然在关注出门七件事——油米柴盐酱醋茶,但他们更追求食得健康,穿得时尚,住得舒心,用得称心,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他们必然要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回顾共和国60年的生活变迁,只能让人更加坚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任何困难,也挡不住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步伐。因此,《中国生活记忆》不会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共和国6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生活记忆,让今天的人们每每回顾,都恍若隔世,甚至让很多人觉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无法想象。 然而,中国社会就是以这样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用一个个老百姓的生活片段,演绎着一场传奇。 《中国生活记忆》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生活记忆,既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又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姚莉莉(东方网新闻中心副总监)记录点滴生活 彰显社会进步   ——于光远改革开放结硕果 科学发展创伟业   ——陈士能记录辉煌历程 回味酸甜苦辣 分享精神财富  ——李当岐图片记忆生活 档案服务社会   ——陈乐人


编辑推荐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图文珍藏版1949-2009)》:本人曾经参与过建国50周年热点图书《共和国风云50年》的策划工作。当共和国迎来60华诞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当代的百姓和政府更多地关注的是百姓民生和生活福祉。当和身边的百姓谈起60年生活的记忆时,他们会和我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或悲壮,或动情,或洋溢,或斑斓,让我们旁听者感触良多,回味无穷。每个人的记忆不尽相同,但都深切地感受到共和国变了,变得更加进步,变得更加强大,尽管我们道路还很艰辛,还很坎坷,但受访者无不有发自肺腑之言:我们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回忆过去,是为了明晰走过的历程,史鉴今朝。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往事值得我们回首!!感谢《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图文珍藏版1949-2009)》的作者,是他孜孜不倦的“爬格子”、翻资料,才使《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图文珍藏版1949-2009)》得以和广大读者及时见面;感谢那些的受访者(作者和编辑同步进行),也感谢那些试读者,是他们使图书的内容更具有代表性,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我们把他们读后的感受充分的展现在最后的定稿中。更要感谢那些为《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图文珍藏版1949-2009)》提供生活图片的工作人员和“普通百姓”,他们把自己家中原汁原味的“收藏”展示出来,和大家共享,才使得《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图文珍藏版1949-2009)》回归真正的“生活原态”。

名人推荐

记录点滴生活 彰显社会进步 ——于光远改革开放结硕果 科学发展创伟业 ——陈士能记录辉煌历程 回味酸甜苦辣 分享精神财富——李当岐图片记忆生活 档案服务社会 ——陈乐人一部了解新中国的全新读本睿夫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生活记忆》一书,用民生往事,见证共和国60年历史。全书图文展示共和国60年百姓生活变迁,是一部了解新中国百姓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全新读本,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史料性作品。书中内容涵盖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服饰、饮食、娱乐、住宿、交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共和国60年变迁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图资料。正如这本书的总顾问于光远先生题词所言:记录点滴生活,彰显社会进步。这本书的特色主要有:“鸡毛蒜皮”中的大历史共和国60年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中国生活记忆》紧抓生活细节,切口很小,但小事件中有大历史。比如50年代的粮票,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周恩来调上海理发师进京开出“四联”,六七十年代的小人书,“三转一响”,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麦乳精,卡式录音机,“庚申猴”邮票和邓丽君,90年代的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黄金周,信用卡,私人医生和超级女声……这些生活点滴,相对于庞大的历史,显得有些“鸡毛蒜皮”,但这些生活现象和细节的背后,无不包含着宏观历史的走势。《中国生活记忆》开篇记载:1949年的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466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末篇记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今非昔比,换了人间。当然,全书反映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也是通过衣食住行的细节变化。比如全书记录到,1960年,蔬菜被正式划为“国家二类商品”,对居民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的,每人每天供应鲜菜2两,葱、姜、蒜都要凭票供应,主要由“居委会”安排,你能想象吗?但八九十年代“菜篮子工程”立竿见影,广大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当家的“萝卜、白菜、土豆”这“三件宝”渐行渐远,农贸菜市场映入眼帘的是“鸡、鸭、鱼、虾、猪、牛、羊”应有尽有的新鲜禽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纷呈的新鲜蔬菜。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70年代,“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到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而90年代,吊带裙、内衣外穿、休闲装,让人目不暇接;到了新千年,已经不知道穿什么好了,干脆“肚兜”上街、唐装试水,旗袍复古,追求个性,没有不敢穿的,就怕想不到的。从贫嘴张大民住房太紧张,到今天的几房几厅,公寓别墅;行,从“交通基本靠走”,到2008年年末全国私人轿车1947万辆,还有焕然一新的“动车组”。五六十年代,“通讯基本靠吼”,到80年代,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让人羡慕得直流口水,而到了2008年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8204万户。现在如果还有谁“移动电话要移动着接”一般地炫耀自己的手机,一定会遭到讥笑。让人砰然心动的是,这本书中大量的图片使历史细节中蕴含的情义呼之欲出,击中了人们心灵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让经历者如临其境,怦然心动,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也让后来者了解到,过去的生活,原来是这样,共和国60年成就,殊为不易。体现60年百姓生活史,从而体现共和国60年的辉煌史,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会给人以琐碎沉闷,甚至阅读障碍。《中国生活记忆》一扫一般史书的沉闷,使人阅读便捷而且轻松。全书将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和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样的结构安排与文字在清晰的同时,也更加感性、唯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生活记忆 PDF格式下载



虽然我的记忆是七八十年代,但看看父辈们的回忆,也很有趣,发现生活一天天更好。


好多的老照片,比较客观的回忆,很受用,兴业银行内部的书都还不错,之前我也买过,有点像三联生活周刊的集结版。


六十年的民生回忆,很多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更有感触,值得收藏。


很好,性价比很高,这样的活动希望经常,满200减100,OK!回到那个年代,值得回忆!


以图文的形式描述了建国60周年的民生往事,勾起了人们的年代记忆,挺不错的。


做活动时买比较合算


个人感觉不值得购买


书的排版字很大,有不少图很小,即使老照片原版小,现在的技术做适当放大是没有问题的。说是图像时代的珍藏版,字大图小,有些本可以有照片的但没有照片。雷锋、焦裕禄这样经典的人物居然用了电影剧照而不是真实照片,珍藏版真是大打折扣。从选材看,比较粗疏,确实收录了一些时代往事,但也有不少遗漏。感觉编者对收录缺乏足够的思考,也就似乎没有确定的选取标准。总的说,书的立意很好,做的不够好。遗憾!希望有这方面更好的书。


用书本重温六十年,自己不能经历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展现,觉得很精彩


人到40,该怀旧了。这就是我喜欢的风格。


谈了很多事,但有点流水账,没有深入


喜欢,图文并茂.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从建国至今的生活往事,对于80年后的我来说,可以了解到建国之后的许多中国民生往事,是一本不错的书。


听广播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看着一些熟悉的词语,使自己又重新回到了童年,那些耳熟能详的事物,都是自己曾经历经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从自己的记忆中被淡忘了,而这本书让我们重新拾起了那些记忆,岁月无情,许多事情已经改变,许多东西也已成为过去。


写的不错 细微的地方有待改进


当时拿到书,父母抢着看,也算是一种回忆。内容还可以。总的来讲,不错!


纸的质量很好,内容也不错,图片也比较精美~


很好的一本书,质量很非常, 时间也很准时


这里记录了中国60年来的变化很生动还有图片很喜欢回忆以前的生活


对于没有经历过去的我来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堂历史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