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实用婚庆指南
2009-8
陈锡文、 蔡昉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08出版)
蔡昉 编
11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传承光大,五湖四海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耀目的两大因果。中国传统文化融会了儒、道、墨、法、释、玄、理、农等诸子百家的道德观念、精神思想,有诗、词、曲、赋、辞、骈、散、传等文学形式,琴、棋、书、画、篆、雕、绣、瓷等艺术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息劳作的全部过程。农村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设施建设,文化建设首先要面对的是“取舍”矛盾。取舍就是革故鼎新,选择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抵制摒除那些与时代风貌相悖的消极因素与低俗文化,淘汰糟粕。文化糟粕的存在是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传承光大,五湖四海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耀目的两大因果。中国传统文化融会了儒、道、墨、法、释、玄、理、农等诸子百家的道德观念、精神思想,有诗、词、曲、赋、辞、骈、散、传等文学形式,琴、棋、书、画、篆、雕、绣、瓷等艺术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息劳作的全部过程。
陈锡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窒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考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规划》、《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转轨二十年: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等。蔡昉,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主要著作:《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一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穷人的经济学》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等。
农村传统婚庆风俗说媒相亲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亲迎拜堂进洞房闹洞房婚后礼仪婚典俗信回娘家贺婚喜幛贺婚诗词按日婚联按月婚联四季婚联通用婚联各地民间婚庆风俗结婚新风俗选择婚期婚宴礼仪结婚礼仪主婚人致辞伉俪致辞集体婚礼主婚人致辞新婚夫妇代表致辞农村青年婚礼致辞老年人婚礼致辞打工人员婚礼致辞介绍人致辞男宾代表致辞新郎答辞女宾代表致辞女宾代新娘答辞馈赠礼物的礼仪请柬婚柬贺婚题词结婚周年纪念日的雅称新婚礼仪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礼仪家庭婚礼集体婚礼
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是一个讲究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结局则是皆大欢喜。纳彩“纳彩”,就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是中国传统礼俗程序中的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提亲”、“说媒”。我国以前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后世通行的婚聘条件,是人们常说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除了家族社会地位以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结婚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给予考虑。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彩也是要携带礼品的。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为“奠雁”。纳彩用雁,有一定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则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彩用雁,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后世纳彩的礼物大大地丰富了,有时多达50多种。比如汉代的纳彩礼物就有合观、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锋赞文,提及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民俗中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表示吉祥,像以羊代“祥”,以鹿代“禄”;第二类是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胶漆的和谐,凤凰的合俪,鸳鸯的和鸣。
“农家书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工程的建设对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新农村实用婚庆指南(礼仪民俗篇)》:新农村文化建设丛书
在传统的评论编辑页面上,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