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马铁丁
1970-1
海洋出版社
谭征
246
马铁丁,这是一个闪光的名字。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无论是新闻史还是文艺史,作为杂文作者的马铁丁,是不会也不应被人们忘怀的。这是三位杰出的革命战士陈笑雨、张铁夫和郭小川共同使用的笔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年间,他们用马铁丁这个笔名连续发表了近500篇杂文,从一地到全国,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在新中国成立后亟需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和思想建设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轻骑兵团作用。这些杂文汇编的单行本累计发行了数百万册尚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可以说是新中国出版事业中首批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从影响读者的广度和强度来看,可以说是继鲁迅之后,杂文发展史上出现的又一次新的辉煌。三位作者的事业成就当然不止于马铁丁杂文。他们分别在新闻、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党委和政府工作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重要贡献。但仅就作为马铁丁的一员来说,他们的功绩也是足以载人史册的。我曾是马铁丁杂文的热心读者,并有幸在不同时期和他们三位相识。其中和铁夫、小川更有深交。他们三位都是我所敬重的兄长、同志和战友。由于他们相继辞世,使我强烈的痛惜之感至今难平。读完谭征同志撰写的这部《寻找马铁丁》书稿,更引起我不禁的怀念之情。尽管有关他们三位的追思文章、专题研究和史实资料,近年来已有不少面世,《寻找马铁丁》无疑仍是一本重要的拾遗补缺之作。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集中地对杂文作品本身重新作出了肯定性评析。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的,应当“寻找马铁丁”,寻找马铁丁的作者们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他们的人品、文品和业绩,给予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启示是弥足珍贵的。是为序。贺敬之2008年6月1日
尽管有关陈笑雨、张铁夫和郭小川三位的追思文章、专题研究和史实资料,近年来已有不少面世,《寻找马铁丁》无疑仍是一本重要的拾遗补缺之作。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集中地对杂文作品本身重新作出了肯定性评析。
谭征,中国科普作家、自由撰稿人,曾做过记者、杂志主编。近年曾为数十家出版社撰写图书、主编丛书。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2001年、2007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序引子第一章 熊复:从“中原”到“长江” 第二章 陈笑雨:军旅记者·杂文家第三章 张铁夫:创意《思想杂谈》 第四章 郭小川:浪漫诗人·杂文家第五章 马铁丁:不应忘却的记忆附录:陈笑雨执笔撰写的马铁丁杂文(节选)张铁夫执笔撰写的马铁丁杂文(节选)郭小川执笔撰写的马铁丁杂文(节选)后记
插图:进入1949年,解放战场敌我态势已经明了,经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地区的主力部队全部被歼;退守长江的国民党军,妄图以长江天险,死守长江防线,企图通过“和谈”政治手段,阻止人民解放军继续南下打过长江,解放江南各省。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地处中原大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从这一天开始,在600公里的长江一线,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国民党固守的长江防线,切断国民党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间的联系,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推进,先后解放了蒋管区的重要城市上海、杭州、南京等。曾扬言凭借长江天险,誓死保卫武汉三镇的白崇禧集团,已处于孤军奋战之中。南下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与中原地区的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迅速向武汉市包剿过来,准备彻底歼灭白崇禧集团,解放武汉三镇。由于国民党军在长江上的防线大势已去,即将全线溃败,完全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为了保存实力,桂系守军很有可能主动撤离武汉战区,向南逃窜。在这种情况下,武汉三镇的解放,有可能提前。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战场上的新变化,要求各部门随时准备过江,为武汉解放做好准备。地处郑州市的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社党委,在接到上级指示后,积极准备随部队跨过长江。熊复社长考虑当时的宣传任务非常繁重:一方面要尽快把全国各战场节节胜利的消息刊登出去,鼓舞解放区军民的斗志和士气;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村,集中宣传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的落实,帮助解放区的农民分得土地,建立和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组织一支精悍的南下办报先遣队。其任务是武汉一解放,就要在最短的时问里,把党的机关报迅速办起来。这项任务由谁去完成呢?《中原日报》是熊复几个月前,从豫西地区带过来的十几个人办起的报纸。人手新,人手也少。就眼前的这些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分出去一拨人南下,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提议并经过社党委会讨论,由张铁夫负责带队,南下办报。张铁夫是《中原日报》社党委委员,编辑部副主任,也是编委。他有较丰富的办报经验。在延安,他做过《解放日报》社记者、编辑,随部队进入大别山后,参与创办《豫西日报》,又参与创办《中原日报》。不论是政策水平,还是业务能力,到新解放区,他能迅速打开局面,创办新报。张铁夫是社内理想的人选。被挑选参加南下办报的人还有黎辛,他是编辑部副主任,也是《解放日报》时期的老编辑,此外,还有编辑朱惠然、王承放、李松灵、李曙光、张岚,记者吕建中、高长任等,校对组长王欣,机要秘书刘源汉,文书马汉章等,还有负责保卫工作的警卫等十几人。在熊复看来,接到上面的通知,一声令下,这批南下办报的同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开进武汉市,创办起一张报纸。南下办报的人选确定之后,还需做许多的准备工作。武汉市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又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商业发达,各类院校众多。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在武汉经营多年,当地群众对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不甚了解。所以,南下办报的同志都认为,新创刊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放在首要位置。于是,熊复指示南下办报的同志,要带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铅版像和共产党新解放区的相关政令等文件。在新解放区创办党报,要拿出最能影响群众的东西来进行宣传。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照片和党的方针政策,最能教育和影响群众。让武汉市的市民看到共产党的报纸,首先看到的是共产党领袖照片,这无疑是一种鼓舞。南下办报的同志,根据社领导的指示精神,对随部队南下从思想和物质上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5月12日,中原局宣传科长刘祖春,从开封专程到郑州《中原日报》社,传达上级指示说,现在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国民党驻武汉的部队有可能弃城南逃,解放武汉的时间有可能提前。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决定,在武汉解放后,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将移师武汉市,全面负责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地方政权建设。因此,根据分工要组织干部到湖南、江西两省,建立新华分社和地方广播电台。郑州的《中原日报》由熊复社长主持工作,继续出版,而南下的同志应做好准备,也许这几天就出发。5月14日,前方又传来消息,我先头部队准备开进武汉。许光达率领的部队,已经从蕲春与黄岗之间成功强渡长江,孤立无援的白崇禧军团见势不妙,弃城南逃。国民党军主动放弃撤出,长江中部重镇武汉市就这样解放了。张铁夫率领的南下办报先遣队接到通知即刻出发。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和火车。相对而言,乘火车要比乘汽车快。南下办报的同志迅速搭上一列去武汉的火车,希望能尽快赶到武汉市。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打仗,火车走走停停,极不正点。常常是说停就停,一停就是几个小时。不时传来消息,前面的铁路被炸,正在抢修;不时又传来消息,车站的调度跑了,没人给信号,火车无法过站等等。兵荒马乱之中,原本一天的路程,竟然走了三四天,还没有离开河南省。5月16日,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开进武汉。武汉三镇终于解放了。听到这个消息,南下办报的同志无比高兴,但火车还是走不起来,心里着急也没有用。5月21日,火车终于开到湖北黄陂这个小站不走了。于是,张铁夫找人看车站有没有电话和武汉市军管会直接通话,设法解决交通问题。在铁路工人帮助下,利用车站上的铁路专用电话,很快就与武汉市军管会的同志取得联系。武汉市军管会的同志已经接到通知,说“二野”《中原日报》的同志很快到达武汉。现在联系上了,答应马上派车过来。第二天,张铁夫等十几个人坐上军管会派来的汽车进人武汉市。汽车在武汉璇宫饭店门前停了下来。正当大家下车搬运行李,通信员跑来报告说,市军管会的同志在饭店大堂等候。于是,办报先遣队根据军管会的指示精神,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在进入武汉市之后的5月22日,正式接收国民党市党部办的《武汉日报》,仅用一天时间,南下办报先遣队就编印出了《长江日报》创刊号。熊复得知《长江日报》成功创刊的消息,心里非常高兴。根据上级指示,地处郑州市的《中原日报》已完成历史使命。中共中央中原局奉命南下进入武汉,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熊复随机关南下,进入武汉后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武汉市新华总社社长。熊复一方面组织报道部队南下战况,另一方面将江西、湖南两省的新华分社组建起来。回想熊复从1948年进入豫西地区,到新中国建立,仅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创办了《豫西日报》、《中原日报》和各省的新华社记者站等。战事发展和全国解放形势来得如此之快,可以说大多数人是始料不及的。
我第一次听说马铁丁的名字,是在50多年前。当时我正在读中学。语文老师在介绍鲁迅文章时,列举的当代杂文作家就有马铁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早已模糊,而马铁丁这三个字却深深地印在记忆之中。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才慢慢了解到,马铁丁原来不是一个作者的名字,而是三人写文章合用的笔名。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中的两个人与我还有些关系:马铁丁中的“铁”——张铁夫,竟然是我的长辈亲戚,而马铁丁中的“丁”——郭小川,竟然是家父的老战友。抗日战争时期,郭小川曾在三五九旅给王震旅长当过3年秘书,我父亲当时正在三五九旅任医务部主任。也许正因为有这些关系,我便开始更关注马铁丁,关注马铁丁的作品,关注马铁丁三人的人生轨迹和不同遭遇,也关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10年前,铁夫叔叔病重,我去家中探望他。闲谈之中,我主动说起马铁丁。说起他在《长江日报》的生活,又谈到《思想杂谈》。他感慨地说,当年马铁丁的三位作者,笑雨、小川先他而离世,关于当年那段马铁丁的生活,如今知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他强调说:“《思想杂谈》、马铁丁,那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生活,那是一段历史,人们不应该忘记。如果你有兴趣,应当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写写马铁丁。”我当即答应了老人的要求。遗憾的是,在我尚未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时,铁夫叔叔就过世了。为了完成我的承诺,为了还原那段尘封多年,已经临近湮灭的历史,我按照老人的遗愿,开始广泛收集资料,准备把马铁丁这段历史整理出来。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得到了马铁丁子女们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把家中的资料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为我撰写书稿提供帮助。他们是:陈笑雨的女儿陈乔芳、陈乔炎,张铁夫的女儿小豆、儿子毛毛,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等。黎辛、王承放两位老人曾是当年创办《长江日报》的老前辈,也是马铁丁同时代的战友、同事。当他们得知我打算写马铁丁时,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为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的朋友包硕飞、熊晓苏,知道我要写马铁丁,也为我提供了当年创办《长江日报》的许多资料,并主动向我介绍了他们所了解的关于马铁丁的一些情况。在这里,对他们无私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考虑到今天读者要求,在完成了《寻找马铁丁》之后,又将马铁丁的杂文按执笔者的分类方式,制作成光盘附在书中。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思想文化的真实情况,因为马铁丁的《思想杂谈》杂文是那个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想文化最真实、最生动的反映。二是让人们了解马铁丁三人杂文的各自特点和他们不同的写作风格。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在《长江日报》成立60周年之际,我将此奉献给广大读者。作者2009年元月于北京
应当“寻找马铁丁”,寻找马铁丁的作者们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他们的人品、文品和业绩,给予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启示是弥足珍贵的。 ——贺敬之
《寻找马铁丁》:马铁丁,这是一个闪光的名字。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无论是新闻史还是文艺史,作为杂文作者的马铁丁,是不会也不应被人们忘怀的。这是三位杰出的革命战士陈笑雨、张铁夫和郭小川共同使用的笔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年间,他们用马铁丁这个笔名连续发表了近500篇杂文,从一地到全国,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在新中国成立后亟需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和思想建设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轻骑兵团作用。《寻找马铁丁》为其杂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