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激浪
2009-1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陈广相
521
452000
本书是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十九军征战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 抗战后期,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在主力南下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取得三垛河伏击战等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展开对敌大反攻,解放宝应、兴化、盐城等城市。1945年11月,苏中军区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参加了高邮、邵伯战役。解放战争爆发,从地方武装上升主力不久的七纵参加苏中战役,勇猛顽强,受到粟裕等首长的表扬。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后,第七纵队保卫苏中,如中流砥柱般独立对付国民党军的重兵进攻,顽强阻击,配合主力取得一系列胜利。在衣食弹药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七纵坚持敌后斗争,开创了苏中新局面。1947年初,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他们主动出击,逐渐恢复苏中解放区失地,为北线主力牵制了大量敌人。战略进攻中,配合兄弟部队发起叶挺城战役,其后,攻克新安镇、李堡,重创敌“追剿纵队”。淮海战役中,腰斩陇海路,为配合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展开徐东大阻击,粉碎邱清泉兵团的增援。其后,追击李延年兵团,堵击杜聿明集团,为战役的胜利立下功勋。1949 年2 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渡江战役,演绎江阴要塞虎穴大策反的壮举。上海战役,恶战月浦,直插长江口。继而千里进军福建,解放福州、厦门。金门战斗失利后,受命在福建剿匪,取得剿匪战斗的胜利。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第二十九军这支英雄部队能攻善守、敢打硬仗的风采。
陈广相,江苏省大丰市人。1973年12月入伍,现任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副主任,大校军衔。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纪实作品数百篇,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驰骋华东》、《铁流千里》,参加《中国战典》、《新四军辞典》、《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概览》、《华东烽火》等书撰
引子第一章 弯弓射日 蓄势待发 兴化破敌 风卷残云 北取盐城第二章 战和交织 山雨欲来 “锁住”两淮南大门 蒋介石的密电 “敌人磨刀我们也要磨刀” 坚守在自卫的最前线第三章 七战七捷 破敌妙策 大快人心的第一仗 “好戏”还在后头 十五比一的新’纪录 棋高一着 毛泽东:继续在苏中再打几个胜仗 创造守备战的范例 一举赢三着第四章 砥柱中流 艰巨的任务 三百里大阻击 扬威通榆路 李默庵望风披靡第五章 血色苏中 杀向敌后 破敌封锁 英雄赞歌 出击通榆线 敌进我进 “神仙”引路第六章 怒潮奔涌 鏖战叶挺城(上) 鏖战叶挺城(中) 鏖战叶挺城(下) 避实击虚 再下海拼线 重创“追剿纵队” 春季攻势 激浪西卷第七章 淮海惊涛 腰斩陇海路 徐东大阻击 南追李延年 北堵杜聿明 “楚歌”摧敌营 会师陈官庄第八章 天险横渡 又见长江 虎穴大策反(上) 虎穴大策反(中) 虎穴大策反(下) 扬帆搏浪越天堑 势如破竹歼逃敌第九章 淞沪鏖兵 挥戈直指沪西 月浦恶战 战壕里的“诸葛亮会” 再砸“硬核桃” 直插长江口第十章 千里进军 先遣入闽 大军山中行 巧出奇兵 关门打狗 冤家路窄第十一章 越海攻坚 跃马闽南 周恩来的紧急指示 初试锋芒 大战前夜 血染五星红旗 强攻“海上堡垒” 直捣敌机场 孤胆英雄 席卷鹭岛第十二章 碧浪丹心 “打下金门再结婚” 偏向虎山行 差点毙了敌军长 船!船! 殊死大搏杀 翘首盼援兵 与强敌拼到底 铁血忠魂第十三章 涛声依旧 中南海吹来暖心窝的风 靖海伏波 横扫群魔 新的征程后记
第一章 弯弓射日 蓄势待发 纷纷扬扬的大雪接连飘洒了好几天,最终还是停了下来。 雪后初晴的江海平原,在凛冽的朔风中愈发肃杀和迷茫。 村口的老槐树下,集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要职于一身的粟裕,正与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等人道别:“这次我带3个主力团先行南下,过段时间叶飞同志也要带走一部分主力,苏中抗日根据地这个大摊子,就交给你们了,这个担子不轻啊!” 一行人簇拥着粟裕出了村口,踏着厚厚的积雪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走出好远。 “天寒地冻的,大家别送了,快些回去吧。”粟裕对管文蔚、栋丕显等人说道。 夕阳下,送行的人谁也没有留步的意思——实在是难舍难分啊! 粟裕见劝不住大家,干脆飞身上马,回过头来挥了挥手,随即一抖缰绳,策马奔驰而去。 暮色笼罩下来,寒气愈来愈重了。众人仍依依不舍地望着粟裕一行远去的身影,直至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这一幕,发生在1944年12月下旬的一个傍晚。 当时的背景是,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略反攻不断取得胜利,不甘罢休的日本侵略军在实施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同时,为了确保宁沪杭三角地带,防止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于1944年8月以一部兵力向东南沿海进攻,占领了温州、福州、金华等地。国民党军队执行观战避战政策,在日军进攻面前又一次大溃退,浙闽沿海地带迅速沦陷。中共中央为发展东南各省的敌后抗日斗争,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可能实沲的登陆作战,决定新四军第一师主力渡江南进,执行向东南敌后发展,控制苏浙皖地区,发展浙江沿海地区,准备反攻的战略任务。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遵照这一指示,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2月下旬率领3个主力团和300名地方干部渡江南下,执行开辟苏浙边区的任务。不久,第一师副师长叶飞又率3个主力团及地方干部数百人南下与粟裕会师,以加强新成立的苏浙军区的力量。 粟裕、叶飞南下后,苏中军民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由于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主力6个团渡江南进,留下的主力部队只剩下第五十二团和特务三团,满打满算才3000来人;而大批富有经验的地方干部随军南调,也将给根据地建设带来很大影响,许多群众对此忧心忡忡,担心根据地能否坚持下去。日伪军则乘机调整部署,增加兵力,扬言要以重兵“扫荡”苏中地区…… 延安,中央军委副主席、新四军原政委刘少奇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发来电报,对粟裕、叶飞南下后苏中的工作做了指示,电报特别提到可由管文蔚等人“担任指挥部队和党的工作”。 据此,苏中区党政军领导班子作了调整:苏中区党委,以陈丕显、管文蔚、姬鹏飞为常委,陈丕显为书记;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委,张藩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姬鹏飞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苏中行政公署,季方为主任。苏中各地的党政军干部配置,也相应作了较大调整。 “我的军事水平不高,也缺少一定的指挥作战的经验,但是请大家相信,我一定在半年的时间内充分地掌握它。我要向同志们学习,向毛主席的其余及《孙子兵法》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任命大会上,苏中军区新任司令员管文蔚的“就职演说”朴实无华,声音也不高,但是语气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与管文蔚一样,陈丕显、张藩、姬鹏飞等领导也都胸有成竹,陈丕显在分析苏中敌我情况后说:“要克服暂时的困难,有效地坚持根据地斗争,进一步巩固根据地,在坚持斗争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反攻的力量。” 工作千头万绪,他们贯彻一面坚持、一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武装建设,并经中共中央及华中局批准,在苏中根据地全面开展了扩军运动。 苏中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苏中南部的南通、如皋、泰州、泰兴一带就有党的工作,是红军第十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苏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拿起武器,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特别是新四军部队挺进苏中,建立巩固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情绪更加高涨。所以,当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和苏中行署的扩军号召发出后,大批热血青年积极响应,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参军高潮。 辽阔的江海平原,到处呈现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的动人场面。 根据地出版的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群众踊跃参军的消息,一个个令人感奋的故事扑面而来,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抗日队伍。 中共苏中第一地委机关报《人民报》报道:高邮县第五区各乡镇,九天中扩军180人。其经验是区委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好,推动该区各阶层组织扩军动员小组,开展竞赛,并订出奖励条例,充分调动了群众抗日保家的积极性与荣誉感。 中共苏中第三地委机关报《江潮报》报道:泰兴县在不到10天内,就有1045名青年身体检查合格,拥进主力部队。该县召开群众大会,在1000多名新兵中选出了李桂生、叶伯和、严学章、段伯平、胡鼎高、肖然飞、吉金安等7人为参军英雄。被批准参军的人,戴上光荣花,乡里、村里备了高头大马,扎上红绸带,敲锣打鼓地欢送他们,像办喜事一样热闹。 中共苏中区委机关报《苏中报》报道:兴化县5天内动员了500名新兵入伍。如皋县薛蔡乡一次就动员73青年参军。东台县在12月份动员3000人报名参军。海安角斜区李敦村两个妇抗会员,在动员会上与两位参军勇士订婚,还相互宣读立功决心书,未婚夫表示在前方打胜仗立功,未婚妻表示在后方生产支前立功。一位区民兵队长自己带头报名参了军,以至当场就有67名民兵报名响应。宝应县有个军属老太太,已送两个儿子参军,又将自己最小的儿子与侄子送来参军,她说:“到新四军队伍里我放心,我们和新四军是一棵大树的根上长的。有国才有家,抗战胜利才能过好日子。” 暗淡的煤油灯下,管文蔚、陈丕显等人翻阅着各地的报纸和扩军工作简报,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这时,一篇报道引起了他们注意。报道写道:兴化县某区民兵大队长曹立三,参军后当了一名普通战士,起初有点不安心,后来经过部队的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提高了政治觉悟,明确了参军目的,决心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杀敌立功。 管文蔚、陈丕显抓住这个典型,号召全区开展学习曹立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共产党员、民兵和青壮年参军的热情,江海平原再次涌动参军参战的热潮。 此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第三军分区又有数千名青年参军入伍;第一军分区各县超额完成了参军任务;第四军分区各县许多青年、民兵也纷纷报名参加主力,一批又一批的抗日健儿,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部队。 陈丕显后来回忆说:“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军,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震撼了敌占区。日伪闻讯如坐针毡,人民群众则拍手称快。兴化县城虽被日伪盘踞,但据点里的老百姓听说根据地扩军运动蓬勃开展,反攻形势日益临近,也都异常振奋,日夜盼望反攻之日早些到来。兴化城内有个公司派人向我抗日民主政府送来两面红旗,庆祝参军工作的胜利。苏南日伪清乡区内有些群众,也渡过长江投到抗日部队来,他们说:“不愿被鬼子抓去当壮丁送死,要参加新四军一起抗日。” 大批新战士入伍后,部队层层上升,区队上升为县团,县团上升为军区主力。至1945年5月,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扩军任务胜利完成。除主力部队得到很大补充外,各地还组建了一些新的独立团或警卫团,使苏中军区主力部队发展到2.7万余人,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反攻做了准备。 严酷的寒冬悄悄地退去,强劲的春风吹拂着苏中大地,原野上的残雪正在消融。 苏中军区一面扩军整训,一面抓住战机打击敌人,胜利的凯歌接连奏响,日伪军的占领区日益缩小。 在一系列的胜仗中,影响较大的是三垛河伏击战。 1945年4月下旬,驻宝应的伪军第五集团军独立团调往兴化以南的周庄一带驻防,为了保证该团顺利移防,日军山本旅团合川大队派了两个多中队“护送”。 苏中军区首长获悉这一情报后,立即调集第五十二团、第一军分区特务营、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兴化独立团和地方武装,组成两个纵队,由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刘飞指挥,在三垛河上的三垛镇与河口之间伏击该敌。 4月27日拂晓,参战部队秘密进抵设伏阵地。为了迷惑敌人,沿河商店照常营业,水面船只通行无阻,公路上行人不加盘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只等敌人来钻“口袋”了。 第二天下午1时许,河面上“卜卜卜卜”的马达声由远而近,敌人的三艘汽艇拖着20多只辎重船驶了过来;与此同时,从陆路出发的伪军成四路纵队大摇大摆地开进,每队前后都有一些耀武扬威的日本兵。 来敌虽然骄狂,但警觉性很高,走走停停,不肯轻易往“口袋”里钻,一直磨蹭了两个多小时,才全部进入伏击圈。 “出击的时候到了!”刘飞一声令下,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机枪、手榴弹和小炮一齐怒吼,埋伏在南北两岸的指战员,把仇恨的子弹、手榴弹、炮弹,像狂风暴雨般地砸向敌群。 汽艇上的敌人借着船板掩护,一面顽抗,一面割断牵引辎重船的绳索,企图突围逃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