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怀疑论
2009-2
江苏美术出版社
[美] 大卫·卡里尔
358
丁宁
无
人类的文化从视觉认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为文本和图像文化两大类。文本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系统准确地传达和沟通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符号系统,图像则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创造的另一种表现与传达的方式。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图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如果说文学、哲学、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文本系统为主,那么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图像作为其研究的对象。长期以来,艺术史学科在我国一直处于相对边缘、不受重视的状态。不知是何原因,整个20世纪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具有强大的文史类专业,却很少设立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专业学科。通常都将这些专业放在艺术院校和单科的美术学院内,而这类院校又以艺术创作与实践为主,艺术史作为公共课一直置于边缘状态。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学和综合院校则普遍设有艺术史与视觉传播专业,其研究和教学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本书为“西方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精品译丛”中的一本。本书作者在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全书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作者:(美国)大卫·卡里尔 译者:丁宁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和《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互瓦》、《毕沙罗传——静物画四论》和《媒体文化》。
总序《博物馆怀疑论》中文版序言鸣谢序论第1章 深入卢浮宫:“美和艺术,历史、荣誉和权力”第2章 艺术与权力:博物馆中的时光之旅第3章 博物馆怀疑论者第4章 描述博物馆怀疑论第5章 艺术博物馆的叙述第6章 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第7章 欧内斯特·芬诺洛萨的亚洲艺术史第8章 艾尔伯特·巴恩斯基金会和现代艺术在艺术博物馆中的地位第9章 小保罗·盖蒂博物馆展示的绝对当代的艺术第10章 现代公共艺术博物馆的终结:《双城记》的故事结论:公共艺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参考书目译后记
插图:从博物馆管理工作者的角度看,结构主义的局限在于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如何组织博物馆的建议。抹去了历史性,风格矩阵看上去就没有表明当代艺术如何放入后历史的博物馆里。一旦格林伯格的分析赋予博物馆的实践以活力,那么,即使是在现代主义终结之后,他的历史性思考的方式也会自然地得以延伸。安迪?沃霍以及其他波普艺术家是出现在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因而,就被陈列在时间靠后的陈列室里,同时用适当的叙述语句与那一传统联系起来。虽然丹托的后历史的艺术家在艺术不再发展的时候还在工作,但是,他们确实制作出了面目鲜明的视觉艺术。譬如,尽管肖恩?斯卡利借鉴了抽象表现主义,他却创造了绘画的崭新形式。罗伯特?曼戈尔达的艺术扎根在20世纪60年代的极少主义之中,但是,他画得与众不同。辛迪?雪尔曼的摄影不同于超现实主义者。因而,将斯卡利、曼戈尔达和雪尔曼放在一起展览是自然而然的,仿佛艺术的故事在继续展开着。当代的绘画与雕塑怎么能整合到博物馆里呢?对这一问题的最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并非是理论家或博物馆管理工作者提供的,而是来自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于1997年设计的J.保罗·盖蒂博物馆。这么说一开始是很让人吃惊的。除了有轨电车上马丁·普里尔的一件雕塑以及会场与饭店里的一些绘画之外,无论是在公共空间还是在永久藏品中,都没有当代艺术的位置。盖蒂博物馆只展示1900年之前的欧洲艺术,因而,将这一机构当作在展览当代艺术方面有过任何作为的做法,一开始就会显得自相矛盾。但是,第一印象可能是迷惑人的。
大卫·卡里尔教授的《博物馆怀疑论》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书中的许多观念、阐释以及信息值得我们了解和反思。令我多少有点意外的是,虽然很多年以前卡里尔教授在构思这本《博物馆怀疑论》时,曾和我一同在旅途上有过一些比较深入的讨论,但是,完全没有想到最后该书出版时,我竟是扉页上若干位接受作者献辞的人之一!这可谓学术同道的一种殊荣。所以,无论如何,我都应该动手将此书译成中文,这不仅是对作者友情的一种应有回应,而且,我也由衷觉得,确有必要通过此书的译介,向国内的读者及时传达国际上有关当代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我自己对艺术博物馆问题曾有过相对比较长期的关注。以前在考察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时,除了寻找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特定艺术展品之外,也在思考与博物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陆续形成的文字后来大都收在拙著《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一书中。在我看来,艺术博物馆是最见经典与现代的视觉文化分量的特殊所在,甚至是一种见证国家文化财产乃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对象。当代国际上推崇的各种临时大展岂止是一般的展事而已,因为从选题到展品,从前言到图录,从讲座到媒体报道,从普通观众的响应到专业研究人员的系列评论等,都从特定的方面凸示了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能量以及国际化的影响。
《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是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无
《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书写的挺好的,还没读完,希望出更多类似的博物馆类书籍~
很满意的书,可惜送人了,艺术必备
专业的知识和当代的东西结合很好
内容广泛而深入~好书
值得一看
刚开始进入这本书,阅读起来没有一般翻译书籍那种拿腔拿调的生涩感,很吸引人。
翻了翻内容还不错还没有细看。。。。但是这个包装实在太皱了啊,对于书的包装有洁癖的人来说有点不能忍啊>
书很不错,内容也很好,只是因为是翻译版,多少有些晦涩
没有看完,看了一部分,觉得还可以
非常好?只是翻译得断句有点问题
还不错,质量还可以,内容还没有看呢
曾听过丁宁老师讲课,很不错。书也翻译的好。
翻译过来的外国博物馆方面的图书分好懂的和不好懂的,好懂的是那些介绍外国各种博物馆的书,属于通俗性读物了;不好懂的一般是学术性的著作,这部书就是属于后者。这本书从博物馆中的艺术类博物馆的展览历史入手,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西方艺术馆和美术馆发展史一扇门。进入这个门的台阶有点高,因为西方艺术史的研究和西方美术馆的研究交织在一起,对西方这方面的概念一般读者不是太熟悉,不过多阅读几遍再找找相关的参考文献就可以读通的。 读这本书的读者群比较窄的,我想基本属于研究者和高校中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既然是研究者和研究生了,也就不惧怕这本书的晦涩了吧?
先说原作,题目很好,特别是副标题,但号称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史的思维及线索十分零乱.引用的东西很多,属于作者自己的很少.更像一篇篇艺术随笔,缺乏内在逻辑.再说翻译,与当今一些文学艺术类的学术译著相比,此作的翻译比较通顺,译者与作者相熟,本身又比较了解艺术史,所以,艺术史上的东西一般没问题(我对艺术史了解也不多,这样说有点冒险).但涉及到哲学如黑格尔美学,朱光潜先生已有很好的译本,完全可以用来对一对,作者可能嫌麻烦,直接硬译,不忍看了. 总体看,描述性文字译得流畅销,理论性文字(原作引用的)普遍晦涩,应该不是原作引文的问题,是译者在这方面不太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