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叶剑英元帅

刘志青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刘志青  

前言

叶剑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是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做出重大贡献,建立丰功伟绩,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敬重。1897年,叶剑英生于广东省,从小品学兼优。中学毕业后,他做过小学教员,到过南洋谋生。为从军报国,他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炮兵科。为追求民主革命,他参加粤军,作战勇敢。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时,他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率部接应孙中山登上“宝璧”舰,然后转登“永翔”舰、“永丰”舰,直至脱离危险。在讨伐陈炯明的作战中,他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言岭关大捷,使他名声大震。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叶剑英应廖仲恺之邀,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参与了建校和教学工作。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两次东征中,他先后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新编团团长,指挥有方。北伐战争中,他任国民革命军新编军第二师代理师长,支持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亲自起草并领衔签发反对蒋介石的通电,震动政界和军界。北伐战争后期,他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继续支持革命。在国共分裂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南昌起义,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叶剑英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赴苏联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理论。回国后,他在上海参与翻译苏联红军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解决了中国工农红军建设之急需。到中央苏区后,他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后改称总参谋长),建立健全了参谋工作制度。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期间,他先后任瑞金卫戍司令员、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浙军区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参与了作战指挥。长征途中,他先后任中革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率领右路军前进途中,他截获张国焘企图制造分裂的密电,及时报告毛泽东,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避免了更大损失。到达陕北后,他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参与了红军东征作战指挥。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协助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后,他作为中共代表之一,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战争前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先后奔赴南京、武汉、长沙、重庆等地,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湖南省衡山,他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副教育长,讲授游击战战略战术,宣传抗日持久战。在重庆市,他出席蒋介石主持召开的各战区军以上参谋长会议,舌战群儒,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各种污蔑。皖南事变后,他揭露国民党制造摩擦的真相,为挽救危局而奔走呼号。重返延安市后,他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八路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作战,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参谋工作制度和措施。面对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他献策以情报战、舆论战、宣传战等手段退兵。为了扩大敌后抗战的国际国内影响,他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委托,多次会见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详细介绍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战绩。作为大后方代表团团长,他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赴重庆市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同国民政府进行停止军事冲突的谈判。作为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的阴谋,扩大了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统一战线。返回延安市后,他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进攻陕北,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撤离延安后,他赴晋西北临县地区,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后方机关的工作,为毛泽东等领导人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提供情报和后勤保障。全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后期,他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平津战役期间,他任中共北平(今北京)市委副书记、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为接管和建设新北平做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之前,他参加国内和平谈判,为争取和平解决国共争端做最后的努力。在人民解放军向中南进军期间,他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领导了广东、广西、海南岛的解放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剑英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等职,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参与领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发展中国军事科学,他建议并创办军事科学院,担任了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在主持全军教育训练工作期间,他组织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参与领导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令条例,倡导了郭兴福教学法。“文化大革命”初期和后期,他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身份,两度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同林彪集团、江青集团干扰破坏军队建设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毛泽东逝世后,他在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第三次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坚持拨乱反正,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他在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期间,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著名谈话,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主张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依然支持改革开放,关心祖国统一。叶剑英党性坚强,信念坚定。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比忠诚。他无私无畏,有胆有识。在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前,他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他总是力挽狂澜,表现出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毛泽东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赞誉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叶剑英胸怀宽广,谦逊质朴。他顾全大局,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富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他不计浮名不畏难,能上能下,任劳任怨。无论从正职降为副职,还是从中央转岗到地方工作,他都能正确对待,愉快地接受。无论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他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无论对待领导,还是对待下级,他都能真心诚意相待,增强凝聚力。他始终保持高尚的革命气节,为党为民,一身正气。他一生勋业卓著,但从不夸耀自己,把一切功劳归于党和人民。叶剑英好学深思,知识渊博。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向实践学习。他博览群书,熟谙历史。耄耋之年,他仍坚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真正做到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他是一位受毛泽东称赞的诗人。他的许多诗句深含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教育、启迪和鞭策作用。如“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笃信力行依真理,不移不屈不苟同”;“全心全意一为公”,“老骥仍将万里行”;“应向青年寻后继”,“长征接力有来人”等等。叶剑英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繁荣。他的一生,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密不可分。但是,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就事论事,忽视历史背景,使他的生平思想缺少深度和高度。本书从历史大背景出发,沿着他一生主要任职经历,突出研究重点。通过宏观研究,深刻揭示他在关键时刻大智大勇,是浑厚中透大义,是策略中见忠诚。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争中,叶剑英领导参谋机关运筹帷幄,百战不殆。在浮沉不定的宦海中,他蹬过无数暗礁险滩,所向披靡。但是,研究中另一种倾向,粗枝大叶,忽视细节,使他的一些经历众说纷纭。本书挖掘文献资料,关注历史细节,辨析不同观点,在据实考证中拨开迷雾,在旁征博引中发展深入。通过微观研究,客观反映他在不同岗位呕心沥血,视革命事业高于一切,平凡中见伟大的高尚情操。

内容概要

  从国民党员到中区中央副主席,从国民党军将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从梅县县长到全国人大委员长。从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解放军参谋长到中央军委副主席,从两安事变谈判到国内和平谈判,从截获张国焘,密电到粉碎“四人帮”,叶剑英传奇一生,屡建奇功。本书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史论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叶剑英光辉倦大的一生。

作者简介

刘志青陕西省南郑县人,军事学博士,陆军大校。先后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军事科学院。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和第二炮兵部队任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职研究员(教授)、研究生导师,中俄友好协会理事,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军事科学基础研究。已出版《铁血雄兵》、《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抢占制高点——世界部分国家新军事变革情况追踪》、《毛泽东蒋介石一生的较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合著)、《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合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合著)等学术专著。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一项、解放军图书奖两项、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六项、解放军优秀论文奖三项。获嘉奖十余次,立三等功一次。

书籍目录

序言
少年时代
云南讲武堂求学
粤军名将
黄埔军校教官
东征
北伐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莫斯科劳动大学求学
中革军委总参谋长
长征
国共合作谈判代表
八路军参谋长
中央军委参谋长
军调代表
中央后委书记
华北军政大学校长
北平市长
国内和平谈判代表
华南分局书记
训练总监部代部长
辽东半岛演习总导演
军事科学院院长
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第一次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在“二月逆流”中
第二次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
主持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粉碎“四人帮”
第三次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晚年岁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15年冬,叶剑英从东山中学回到家里,开始帮助父母料理小店铺。虽然不上学了,可是他的学习兴趣并未减退,心中仍然充满了报效国家的理想。于是,他一直坚持自学,经常同别人讨论学习和讨论时事。由于叶剑英在校时学习一直很优秀,同乡人对他是很看重的。转眼到了1916年春,新学期开始了,有人举荐他到距离雁洋堡十多公里外的横山新群小学去教书。他自然是很高兴,工作十分努力,很得学生的尊重和同事的喜爱。但是,当小学教员毕竟不是他的追求。他是鲲鹏,他是鸿鹄,他有远大理想。他想到省城或其他大城市去继续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然后为国家做更多的事。可是,家境并不好,哪有能力供他读书呢。这时,叶剑英打听到上海地区有一所“南洋公学”,专门招收南洋华侨子弟。他想到自己四个伯父都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怡堡,便给他们写信,希望得到资助。可是,伯父们做生意也并不顺心,对他爱莫能助,建议他去南洋谋生。叶剑英想,既然这样,也只好去南洋闯一闯,看有没有转机。父母亲支持他的想法,准备托人带他去马来亚。梅县人到海外谋生有较早的历史传统。南宋末年,元军进占中原,人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一带,宋朝右丞相文天祥先后在江西省赣州(今赣州市)、广东省梅州(今梅州市)征集义兵,起兵勤王。当时,梅州等地有8000多人从军。1278年12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省海丰县北)被俘,部分义兵随抗元将领张世杰撤退至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市南)。崖山兵败,宋朝亡,卓谋与十多位幸存者乘坐木筏,漂流南渡到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岛)定居。此后,因政治避难、战乱、兵燹而出国者越来越多。如清朝乾隆年间,罗伯芳因参加过反清秘密组织,有叛逆嫌疑,不能在家乡立足,便邀集数人从虎门乘船冒险出国,到婆罗洲定居。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政府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因洪秀全祖籍在梅县,不少人受到株连,不得不远去海外避难。另外,由于梅县多是贫瘠山区,山多田少,贫苦农民迫于生计,也纷纷出洋。特别是自清朝康熙年间开“海禁”后,出国人数越来越多。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梅县便有二三千人相继出洋谋生。1916年冬,叶剑英告别父母,踏上了去南洋的旅途。经过十多天的漂泊奔波,他终于来到了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怡堡。伯父们虽然十分高兴,但是生活十分困难,不能给他以更多的帮助。当时的马来亚,是英国殖民主义案板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低下。叶剑英刚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感觉到这是一个同中国一样贫穷的国家,在这里谋生同样很艰辛。接下来的经历,立刻就证实了他的看法。相对于当地人,戴着“东亚病夫”帽子的华侨的地位则更为低下。叶剑英为了找一份工作,举步维艰,遭到不少的冷落。为了谋生,堂兄叶宜桐建议他学习英文打字。他很快掌握这门技术,但不能被人长期录用,只能打零工,时打时停,处于半失业状态。后来,叶宜桐求人帮忙,推荐叶剑英到一所小学当了一名汉语教员。1917年夏,正当叶剑英十分苦闷的时候,传来中国云南省督军(袁世凯时期称都督)唐继尧派人到南洋宣慰华侨、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的消息。叶剑英从小对军事就有兴趣,现在联想到生活无着,前途无望,心想投考军校也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于是,他毅然去投考。招生对文化要求并不高,叶剑英受过扎实的小学、中学教育,加上有健壮的身体,自然顺利通过考试,最后被选拔录取。他给父亲写信禀明自己考取云南讲武堂的经过,恳请帮助解决回国的路费。父亲和几位伯父四处借贷,凑够路费后,他踏上了回国之路。唐继尧(1883~1927年),字萁赓,云南省会泽县人。1904年入日本士官学校,1905年加人中国同盟会。1909年回国,任云南省督练公所提调、讲武堂监督、新军第十九镇参谋官、第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等职。1911年10月底,参加云南起义,任云南省都督府军政部次长和参谋部次长,兼讲武堂总办,后又兼陆军干部学校校长。1912年,率滇军进攻贵州省,任贵州省都督。1913年8月,任滇黔联军总司令,参与镇压“二次革命”。11月,任云南省都督。1914年,被袁世凯封为“开武将军”,督理云南省军务。1915年12月,与蔡锷等通电“护国讨袁”,以云南省都督兼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名义,留守云南。1916年7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云南省督军。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元帅,拒不就职。1918年,排斥孙中山,改大元帅府为总裁制,名列七总裁之一。1920年,出兵川黔,任靖国联军总司令。1920年,川滇战争爆发,被驱逐出云南省。1922年,任云南省省长,鼓吹“联省自治”,自称川滇黔鄂赣豫陕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1924年,拒不接受孙中山提议推举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府副元帅职,阴谋颠覆广州革命政府。1927年3月,被迫交出政权,改任有名无实的云南省务委员会总裁。同年5月23日,在云南省昆明县(今昆明市)病死。纵观一生,唐继尧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前,他有爱国热情,但他的作为却并非是一个好同盟会会员应有的表现。孙中山去世之前,他同袁世凯勾结、接受北洋政府的委任,但又参加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大革命后期,他则完全走向反面,直至抑郁而终。云南讲武堂,全称“云南陆军讲武堂”,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县(今昆明市)翠湖西岸的承华圃。1907年创办,为清末训练新军的地方学堂之一。1909年8月,云南讲武堂重建,中国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被委任为监督兼步兵科教官。虽然总办为胡景伊,旋又改任高尔登,但是云南讲武堂的一切皆听李根源主办,“绝不牵制”。1910年,李根源继任云南讲武堂总办,教官多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唐继尧即为其中之一。这样,革命党人事实上掌握着云南讲武堂的大权,并使它成为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基地。1911年春,经李根源、罗佩金推荐,蔡锷从广西调到云南任职。蔡锷到云南不久,被任命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蔡锷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虽不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却是一个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暗中和中国同盟会保持着联系,对云南讲武堂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很好的掩护。1916年,蔡锷赴日本治病,云南省的军务政务以及讲武堂被唐继尧控制。

后记

叶剑英是继朱德、林彪之后,第三位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元帅。他也是继朱德之后,又一位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元帅。在十大元帅中,他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时间最长。从古至今,南征北战一将难求,治国安邦一相难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面对国破家亡,曾感慨道:“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叶剑英元帅文韬武略,是中国少有的“打天下安天下”的“经纶手”。他盛德若愚,雄才经纶,大智大勇,在军内外和国内外享有盛名。大树雄风天可柱,元帅怀抱海能容。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叶剑英元帅的一生,值得认真研究。1989年7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调入军事科学院。这里,曾经是叶剑英元帅创建并担任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的地方。每天,我上下班从叶帅府前经过,心中充满自豪与敬意,产生了研究叶剑英元帅的强烈愿望。1992年5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在广州市共同组织召开“叶剑英学术讨论会”,着重研究探讨他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有幸参加这次会议,是研究叶剑英元帅的开始。初稿断断续续完成,其中部分内容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转载。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七易此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史学十分活跃。叶剑英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已经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的研究,需要开拓更宽广的视野,探索更科学的方法,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经过若干专家学者精心编撰的《叶剑英传》、《叶剑英年谱》,奠定学科基础,提升了我的研究起点。已经出版的《叶剑英选集》、《叶剑英军事文选》、《叶剑英诗词集》,厚积文献资料,使我免去了许多搜集资料之苦。近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著作,使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形成定论,有助于我的研究定位。在研究和撰写中,研究叶剑英的著名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丁家琪研究员和金立昕副研究员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在评审和出版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主任黄如军研究员、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齐彪教授、办公厅曹子洋调研员,以及解放军出版社闫永春编辑、研究生王鹏武警上尉,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中国文史出版社张蕊燕编辑,再度为拙著担当责任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值此出版付梓之际,我谨向以上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本书讹舛难免,欢迎熟悉叶剑英元帅的首长、研究叶剑英元帅的专家、关心叶剑英元帅生平思想的读者批评指正。刘志青二0一一年八月一日


编辑推荐

《叶剑英元帅》:叶剑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是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做出重大贡献,建立丰功伟绩,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敬重。刘志青编写的这部《叶剑英元帅》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史论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叶剑英光辉伟大的一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叶剑英元帅 PDF格式下载



很厚的书慢慢看。


送给爸爸的书,是他喜欢的类型书。


虽然未看,但一样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