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另一半中国史

高洪雷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高洪雷  

页数:

443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股文化热正在祖国大地上悄然兴起,普及性的历史读物日渐增多。遗憾的是,。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通俗读物相对较少,在许多书店难觅踪影,因此看到高洪雷托人辗转捎来的这部书稿自然感到十分高兴。 高洪雷同志的这部作品以生动活泼的文笔,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书名为《另一半中国史》,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从秦汉起更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现今在我国境内居住着56个民族,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着许多曾经称雄一时而后融合到其他民族或者迁徙到中国境外的少数民族。如今汉族人口之所以占到绝大多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同时,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不少人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为少数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可谓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谱写的。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疆地区,他们一般都是当地疆土的最早开发者,并且首先实现该地区的统一,从而为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统一则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的。我国辽阔的历史疆域是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最后确定下来的。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区域性政权或统一王朝,它们都曾创建各具特色的经济、政治制度,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隋唐经济推动巨大的“均田制”即源自鲜卑族创建的北魏、北周的均田制。元朝实施的行省甜度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创建之肇始,它经益损改革被后代沿用下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独自或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人民一起掀起规模巨大的反抗统治者残暴压迫和剥削的斗争。明清时期,我国开始遭受外敌入侵时,少数民族又与汉族人民共同展开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到了近代,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更是同仇敌忾,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物质文化方面,许多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曾独立驯化和培育多种优良的牲畜品种,发展了畜牧业技术。从春秋战国秦汉时起,北狄、匈奴和西域的大批马骡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促进了内地交通运输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也有不少突出的成就。南宋末年流落到海南的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元初返回家乡松江后加以改进和推广,使松江迅速崛起,成为一个著名的棉纺织中心,带动了江南棉织业的发展。 在精神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发明创造的胡笳、羌笛、羯鼓、腰鼓、横吹、琵琶、三弦、箜篌、唢呐、铜钹等众多的乐器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也是争奇斗艳,成就斐然,古代敕勒民歌《敕勒歌》、藏族史诗《萨格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传》、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清代满族作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则把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巅峰。至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成就,更是人所共知了。 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内涵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瑰丽奇绝,然而目前以少数民族历史为题材的普及读物却数量不多。我想,这除了受到当前少数民族历史研究相对薄弱的制约之外,可能还与一些作者和出版社不很了解和熟悉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关,担心弄不好会惹出麻烦来。 写作少数民族史的作品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出发,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平等地对待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肯定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享有中国历史主人的政治地位和权利,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来阐述他们在历史上的关系,评价他们的历史活动,分清是非曲直,而不厚此薄彼。过去有些论著之所以出现问题,一大原因是把汉族及其建立的中原王朝等同于历史上的中国,把中原王朝的历史等同于整个中国历史,而把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或王朝视为“异族”或“外国”,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从而违背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有的最初还是在中原地区活动,后来才逐渐迁移到边疆地区的。只有个别的民族是外来的民族,但他们在迁入我国并取得中国的国籍以后,也已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于回族,虽然有较多的外来血统,但他们并不是在境外形成为一个民族再迁入我国境内的,而是由在我国落地生根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与维吾尔、蒙古、汉等民族的一部分人互相通婚融合后,在我国境内形成为一个民族的。我国境内的这些民族不仅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疆土,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而且从很早的时候起就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在生产和生活上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随着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也日益密切。他们曾多次长时间地统一在一起,共同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权管辖之下,命运相同,休戚与共。及至清代,当我国的疆域最后确定下来之时,所有这些民族世代居住和开发的地区都成为我国的版图,他们共同结合成为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的历史过程也就完成了。及至近代,在共同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殊死搏斗中,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血与火的锤炼,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因此,我国境内的各个民族,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理所当然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都享有中国历史主人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中国”一词的古今变化问题。“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涵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武王、成王之时的文献记载,指的是京师雒邑(今河南洛阳)。《诗经·大雅·民劳》日:“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以“四方”对“四国”,故郑玄《笺》注:“中国,京师也。”《汉书·地理志》谓:“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分布在东、西、南、北四土(亦称“四方”、“四国”),而京师雒邑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或“土中(即中土)”。到东周,“中国”的称呼由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扩大到华夏诸侯国,但衡量“华夏”与“夷狄”的条件不以地域而以文化为转移,只要是吸收周文化、遵行周礼的,即使是“夷狄”,也可称为“诸夏”,否则即使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也被称作“夷狄”。到春秋战国,“中国”的称号逐渐演变成华夏诸侯国所在的中原地区的通称。东汉以后,它又用来指称中原王朝的管辖地区。到了清朝实现全国的大统一,中国疆域可以说已经确定下来,各民族共同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已经完成,“中国”的涵义也大大拓展,实际上包括了中国的整个领土和所有民族,清朝在外交中便称自己为“中国”。不过,此时清朝的国号是“大清”,仍未冠以“中国”二字。 显然,在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称号。古代史籍中的所谓“国”,指的是某个奴隶制或封建制的政权,并不包含当时我国的所有民族和疆域。这些前资本主义性质的“国”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国家”概念,是指把境内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结合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这种近现代意义的国家,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建立这种近现代意义的国家则是清代以后的事。只有到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实现民族平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才最终成为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正式国名,涵盖了我国的所有民族和疆域。因此,我们不能把汉族及其建立的中原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划等号,把其管辖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政权、王朝排除在中国之外。1840年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以前的清代疆域是中国的历史疆域,凡是在这个疆域之内繁衍、生息、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的民族,其所建立的政权、王朝都是中国的政权、王朝。尽管在互相对峙时期,这些民族和政权、王朝是彼此视为异族、外国的,但这里的异族、外国是相对于另一方而言,并非对中国而言;如果对中国而言,它们就都是中国的民族和政权、王朝。在历史上,汉族中原王朝固然以“中国”自居,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王朝也不自外于中国。两晋南北朝时,建立北汉的匈奴人刘渊就自称“汉王”,声称自己是继承汉朝法统的中国皇帝;建立夏政权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则自称“朕大禹之后”,是继承夏朝法统的中国皇帝。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各个民族政权都以“中国”自居,指斥对方是“蛮夷”、“僭伪”。清朝康熙帝诗云:“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也认为其先祖继承的是周朝开创的法统,汉朝开辟的疆域。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王朝的兴衰史,理所当然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了。 高洪雷同志较好地把握了民族平等的原则。他的这部作品从民族团结的视角,试图引导读者在各民族兴替沉浮成败荣辱中思考人生。他坚信“只有系统完整地反映各少数民族从洪荒落后到繁盛文明的发展历程,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发展进程的曲折与凝重,进而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整部作品立意高远,而又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熔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 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多写一些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受到历史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陈梧桐 2008年4月28日晨于北京

内容概要

  我们很幸运地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  “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 “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史学家的著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在“文化喧嚣”的时代,坚守、沉静、思索和高雅的情趣成就了高洪雷先生这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著作。

作者简介

高洪雷,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山东新泰人。1979年就读于某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乡、县、市、省直机关任职。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论著,主要作品有《布衣》、《片瓦集》、《百叶集》、《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本色苏武》、《壮哉钓鱼城》、《楼兰啊,楼兰》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韩文出版。

书籍目录

序言引子第一章 匈奴——第一个胡人的故事第二章 乌桓与鲜卑——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第三章 柔然——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第四章 白匈奴——真的是匈奴人吗第五章 突厥——从大草原走向东罗马第六章 回鹘——大唐帝国的亲密兄弟第七章 黠戛斯——凌空翱翔的帕米尔雄鹰第八章 契丹——风云一时的大辽国第九章 靺鞨——从白山黑水出来第十章 蒙古——席卷欧亚的黄色狂飙第十一章 吐蕃——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第十二章 羌——西部牧羊人第十三章 氏——兵败淝水的历史童话第十四章 月氏——印欧人伸向东方的箭头第十五章 乌孙——名副其实的流浪汉第十六章 回族——勤劳智慧的民族第十七章 越人——从句践“卧薪尝胆”说起第十八章 西南夷——大理国的另类传奇第十九章 濮人——被历史冤屈的夜郎王第二十章 楼兰——沉睡千年的绿洲神话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十二、与昨天分手也许是为了与同样信仰回教的回族区别开来,回人在近代改名“维吾尔”。极其滑稽的是,20世纪初,一伙维吾尔人竟然数典忘祖,把自己当成死敌突厥的一部分,将西方殖民主义者别有用心的地理名词“东突厥斯坦”政治化,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民族有近万年历史;鼓噪所有操突噘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突厥斯坦,意思是突厥人的地域,是西方中世纪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泛指中亚锡尔河以北及其毗邻的地区。19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中亚进行殖民扩张时,别有用心地将这个学术概念现实化,把中亚河中地区称为“西突厥斯坦”或“俄属突噘斯坦”,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称为“东突厥斯坦”或“中国突厥斯坦”。读到这里,渎者们能不对这一强奸历史的逻辑感到滑稽可笑吗?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12日深夜,就在新疆督军盛世才与回族军阀马仲英激战正酣之际,伊斯兰教神职人员沙比提大毛拉和东突理论家穆罕默德·伊敏在今喀什打出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教共和国”的旗号,煽动民族仇视并屠杀兄弟民族。次年的2月6日,苏联红军配合盛世才结果了这个不伦不类的“共和国”。算起来,这个“怪物”只存在了可怜的86天,仅仅比袁世凯的皇帝梦多做了3天。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之后,靠苏联起家的盛世才认为苏联必败无疑,中共也朝不保夕,便一下子倒人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怀抱,赶走了苏联政府在新疆的外交人员,逮捕了在新疆工作的130多名共产党人及其家属(毛泽民及其妻子朱旦华、儿子毛远新一起被捕)。为此,苏联驻迪化总领事巴库林专门会见盛世才并警告说:“如果加害毛泽东的弟弟,你将难逃厄运;而加害陈潭秋,将招致苏联的全面军事行动。斯大林希望毛泽民与陈潭秋能很快恢复自由。”但盛世才已经利令智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9月27日深夜,共产党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被盛世才秘密杀害(其他人员3年后才被张治中释放)。盛世才的反复无常充分印证了前任中共驻新疆代表邓发对他的评价:“盛世才,就其出身来说,是个野心军阀;就其思想来说,是个土皇帝;就其行为来说,是个狼种猪。”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矛头直指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的盛世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信仰马列主义并赢得了苏联伊宁领事馆支持的伊斯兰教解放组织打出的旗号竟然也是“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直到两年后,亲共的维吾尔族爱国首领阿合买提江和阿巴索夫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才主持纠正了革命初期的分裂主义倾向,取消了明显带有独立意味的名称,成立了伊犁、塔里、阿山专区(新中国正史称之为三区革命政府)。盛世才的苦日子开始了,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陶峙岳兵团三个师奉命进入迪化,他的“新疆王”地位受到巨大挑战。于是,他一面大肆逮捕国民党人,一面厚颜无耻地致电斯大林,要求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并将新疆划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此时的斯大林已经彻底认清了盛世才的机会主义面目,不仅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把他的电报原文转给了蒋介石。很快,蒋介石将盛世才调任最没有油水的中央农林部长一职,这个双手沾满新疆人民和共产党人鲜血的土皇帝终于狼狈出疆。后来,他成为台湾一家菜馆的掌柜。经苏联调解,伊宁政权和国民党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6月合并成立了新疆省联合政府,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张治中兼任新疆省主席,伊宁政权首脑阿合买提江和维吾尔学者包尔汉·沙希迪被吸纳为副主席,伊宁政权的另一名领袖阿巴索夫任副秘书长。但为了限制三区革命,国民政府竟然将一贯坚持独立的麦斯武德、伊敏、艾沙和三区革命的叛徒乌斯满塞进了联合政府。伊敏于20世纪30年代流亡印度时写成的小册子《东突厥斯坦史》开始在新疆广为流传。由于张治中和阿合买提江坚持“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政策,结果遭到了国民党顽固分子和突厥主义分裂势力的不断攻击。民国三十六年(1947)5月,张治中辞去了新疆省主席职务,包尔汉被调往南京担任国府委员的闲差。分裂分子麦斯武德、伊敏、艾沙分别被国民政府单方面任命为新疆省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已经卖身投靠国民党的乌斯满公然带领军队进犯三区。阿合买提江被迫率领三区代表撤回伊宁,国民党军队和三区武装沿玛纳斯河形成对峙。“得志者”表面上秉承蒋介石的意志,私下里却做着独立的美梦。民国三十七年(1948),在国民政府行将崩溃之际.他们正式提出了新疆另名“中国突厥斯坦”,“给予独立以下、自治以上地位”的要求。结果,蒋介石雷霆震怒,立即宣布撤掉这些不知好歹的家伙.将身边的维吾尔族“闲人”包尔汉派回新疆主政。

后记

把民族团结的火炬举得更高 落尽树叶的林子不一定是荒林。属于偏远、冷僻题材的《另一半中国史》能够被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构思和写作《另一半中国史》纯属误打误撞,因为我的工作经历和少数民族毫无关系。多年前的一天,一位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专家在演讲中说:“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其中的‘回’就是指回族。”而在我的记忆里,孙中山所说的“回”应该是“维吾尔”。民族研究工作者都有如此的常识性错误,民族史对当代青少年来说就更是一片陌生的天空了。从此,岁月为我打开了一扇悠远而深邃的窗户,我开始积累关于古代少数民族的资料,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挖掘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根柢。 之后不久,我在参观内蒙古历史博物馆时,居然找不到有关草原帝国“柔然”的任何文字。更令人痛心的是,个别不懂历史的维吾尔人竟然扯起自己的祖先回鹘的死敌一突厥的旗号,妄图恢复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于是我决定创作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史话,以轻松闲适的笔调细细还原历史真相,通过一系列引人人胜的历史故事带领读者突围尘封的历史大门,串联出泱泱中华56个民族碰撞、交往的瑰丽画卷,展示给和我一样对历史有点兴趣并希望轻轻松松读史的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让大家在娓娓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历史人物惊涛拍岸的英雄情怀。力图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聚齐,使各族人民尽情沐浴先祖的光彩;把各民族的历史脉络理清,使各族人民都能浏览本民族成长、成熟、定型的不朽雕像;把民族团结的火炬举得更高,从而温暖各少数民族曾经在某一历史时段被边远与冷漠的心。 从2001年开始构思与铺陈,这本书占有了我几乎每一个月圆月缺的夜晚。从此,我抛下繁杂的尘世喧嚣,避开正常的人际交往,远离诱人的灯红酒绿,一头扎进寂寥而幽深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园林。为经得起岁月的检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历史典籍,如中国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如外国的《世界史》、《中亚史》、《波斯史》、《阿拉伯史》、《印度史》……为增加作品的现场感,我走进了历史的山山水水,从蒙哥折戟沉沙的钓鱼城,到赫连勃勃威震四方的白城子;从文成公主远嫁的日光城,到乙弗氏自尽的麦积山;从草木青青的昭君墓,到绿柳依依的姑苏城;从巍峨俊俏的天山,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就这样,经过2000个日日夜夜的写作、考证与修改,经过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的打造与磨砺,特别是经过国家民委的审读,最终以《另一半中国史》的书名于2010年艰难面世。 说她“艰难面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少数民族史对于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创作禁区,其中涉及许多敏感而纷繁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有的外国作家曾因个别不恰当的表述被某国际宗教极端组织追杀,有的中国作家曾因把不具代表性的民族习惯写进小说受到批评,也有个别出版社因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审查不严受到国家相关部门追究。特别是近年来,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思潮沉渣泛起,而国外个别书籍和媒体在东突厥斯坦、达赖喇嘛、高句丽、梵蒂冈教皇、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等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推波助澜,加上国内也很难找到明了、系统而权威的资料,这就更增加了作家和出版界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担心。这部书稿尽管摒弃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站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充分论证了所有民族对祖国昌盛、人民进步与疆域拓展的巨大贡献,但还是在出版时遇到了重重阻力。书稿历经三家出版社,在一家出版社甚至通过了三审,最终还是被社领导断然枪毙。2010年7月19日,我接到责任编辑李恩祥寄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样书,感觉就像当年接过经剖腹产而诞生的女儿。那一刻,望眼欲穿的我潸然泪下。 写作的过程也是我再一次对中华民族大历史观进行归纳、提炼与升华的过程。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事实上,我们以往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中原核心论的倾向,我们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那其中不仅有汉民族的历史,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辉煌的过去和个性的文化,大家在彼此的磨合与碰撞、交融与参照中奉献着自己的文明,这才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整体辉煌,并实现了孔子所设想的“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基础上的真正和谐与共同进步。 尽管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中存在过众多的族群,尽管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不约而同地强调自身文化的“纯正性”,尽管各个族群有过太多的分分合合,你来我往,但严肃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表明,各种族群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碰撞、交错与融合,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有着“多元一体”的基本形态,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无疑是历史演进的主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格局早已形成。 中国是一个有着相对宽松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各个民族文化得以“不朽”的最可靠保证。一种文化只有融人更为丰富、更为多样、更为博大的复合型华夏文化之中,才能保证在“和而不同”的中华大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生存。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之,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才能使这个民族的文化长盛不衰。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的视而不见,甚至肆意排斥,都不是一种明智的理念,交流、共享、融合才是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这是一条踏平了偏见、铺展着平等、输送着团结、叠加着文明的金光大道。在“华夏”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无一例外地享受到团结、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盛宴。 民族歧视、人类自残和毁灭家园的惨剧正渐渐退向灰色而蒙昧的远方。我们企盼着没有民族歧视、没有民族隔阂、没有民族战争的时代,这一天的到来是文明的人类共同的梦想。 最后,我要感谢李恩祥、左中一、刘静、索郎央金、刘焕立、王红勇、乔新家、成爱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辛与智慧,感谢范曾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宣教司对本书的审读,感谢张若璞、田青、濮继红、侯健飞、唐山、王楠、聂炳华、卢敏、张用蓬、张欣、陈玉玺、蔺时工、谭践、戴兵、张建立、肖宝巨对本书的评价与推介,感谢成爱军以埋没自我的情怀给我腾出了一片从容笔耕的家庭空间。我很幸运,我人生的每一段航程都有同事、朋友和亲人提供的温馨港湾供我停靠与憩息。更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科学发展与富民强国”成为中国人民共识的仆大时代。 天资平平的我深信,一个人即便是天使,也需要依托蓝天才能飞翔。 作者 2010年7月30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入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是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国家民委 张若璞以往的大部分中国史就像“单声音乐”一样,虽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魅力,但有了这“另一半中国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构成了一部多声部交错、和声饱满的交响乐。  ——音乐家 田青粗粗一看,作者似乎在回味少数民族的昨日留影,但他的笔触却又时时不忘敲凿中华民族从洪荒到繁华的不朽雕像,并注意揭示着我们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这,凸显了作者维护民族大统一的苦心、深意。  ——作家濮继红看完此书,我们应该不再纠结,这部历史是否应属于大部分亚洲史,还是一部欧亚大陆史,因为它只算是一个开端,当更多专精的研究终于转化成普遍的知识,步作者的后尘成为演义、小说、戏剧时,那么作者开创之功便如当初的张骞通西域,希冀的是滚滚而来的继任者。  ——《光明日报》记者 王楠本书修补了大多数读者缺失的集体记忆,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历史,从而获取更全面的文化人格。自古以来,散文便是中国文学之主脉,本书继承了先贤“文以载道”之余意,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北京晨报》记者 唐山


编辑推荐

《另一半中国史(新版)》国家民委审读,范增,田青,陈梧桐联袂推荐,中华多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的壮美史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另一半中国史 PDF格式下载



真是一本好书!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通过阅读,读者能清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来笼去脉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地推动作用;此外,读毕,我们还能明白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我泱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不能分割的真正原因。该书能极大的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真不愧为一本少有的好书。强烈建议喜爱历史知识的朋友都能看看这本书.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如 “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夺我金神人,使我不得祭于天。” 原来,焉支山中有一种名叫红蓝花的植物,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在石钵中淘去黄汁,便可制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单于的阙氏用这种颜料混合油脂涂抹面颊,使得因风吹日晒稍显粗糙的脸蛋立时生动红润起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经披露,匈奴贵族妇女们纷纷仿效,以致这种颜料逐渐成为匈奴妇女的主流化妆品,这种化妆品也因产于焉支山并由阙氏首先使用而得名。 这就是“中国胭脂”的由来。……呵呵,真是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喜欢这个版本,封面设计比较清新,无商业炒作之语,就是有些页印刷深浅不一。


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以轻松的笔调,把历史写的活灵活现,很长知识,唯一的缺点就是字太小了,看起来太费劲!


很有历史感,展现中国鲜为人知的另一部分历史。


包装很好,印刷正规,内容不错,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应该多了解一下自己国家。作为文科生的我,打算借此书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素养。就当做课外阅读吧。


作者史学知识渊博,讲清楚中国历史的民族演化,比很多专职的历史教授历害;文笔也非常好,比看小说享受,但又不像现在很多胡说历史的笔调轻浮;建议上百家讲坛,或者拍一部纪录片;会让中国人都觉得有意思;如果配图,可能会让对历史学得不好的人更容易懂;


有些章节写得很精炼和简洁,但有部分内容过于罗嗦。


买来看过,内容很好,质量很好,想了解少数民族历史的人很值得看。不过书为啥那么重呢,翻来覆去几次了,哈,百思不得其解啊。


我是在学校的图书馆读到这本书的,当时刚上架还没什么人注意到,我也只是被书的题目吸引,但翻开之后就舍不得放下了。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当我们对中国史的学校绝大多数是从大汉族角度,这本书让我从少数民族的角度对中国乃至亚洲历史都有了一个不同侧面的了解,非常值得收藏。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吸引力,不会让人有丝毫觉得艰涩,错过了你会后悔的。


很好的速递,下单时就告知了到货时间,竟准时到了,包装很好心细。书翻看了一点,不错的文笔,第三次印刷了,应该不错。了解一下曾经辉煌的民族,补充历史介绍不多的知识,充实自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