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
2008-10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日)黑古一夫
184
秦刚,王海蓝
无
2006年3月至4月间,我在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大学担任了一个月的客座教授,为日本研究专业的学生讲解“冲绳文学”。当时,常来听讲的一个年纪稍大的学生(他在大学里待了十年左右,但仍未毕业)问我:“我正在翻译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你觉得村上春树怎么样?”当然,他并不知道我以前写过一本关于村上春树的论著。我向他询问在不足200万人口的斯洛文尼亚,究竟有多少人对村上春树的文学感兴趣,村上的书到底能卖到多少。他回答说,在斯洛文尼亚,外国文学的译本最多出版500部左右,《海边的卡夫卡》也预计出版相同数量。
1979年以创作《且听风吟》走向文坛的村上春树,曾连续在2006年和2007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有力候补。所以,谁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村上春树不只在“日本”,甚至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知名作家。 在他的作品里,通过某种事物的缺失而表达出来的“失落感”、“孤独感”以及“绝望感”,是世界上获得了“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后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感受。就此而言,村上春树在1979年步入文坛,这具有十分特殊的象征意义。
黑古一夫,1945年12月出生于日本群马县。1969年3月,毕业于群马大学教育学部。1982年3月,在法政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学研究科修满博士课程。现任筑波大学大学院教授。日本文艺评论家。著作:《渴望天空——北村透谷论》,冬树社,1979年。《战斗诗人——小林秀雄论》,土曜美术社,1982年。《原子弹爆炸和语言——从原民喜到林京子》,三一书房,1983年。《森林的思想和生存的原理——大江健三郎论》,彩流社,1989年。《村上春树与同时代的文学》,河合出版,1990年。《立松和平——疾驰的文学精神》,六兴出版,1991年。《爱与活着的意义——三浦绫子论》,小学馆,1994年。《大江健三郎和这个时代的文学》,勉诚社,1997年。《小田实——一个人的思想与文学》,勉诚出版,2002年。《立松和平传说》,河出书房新社,2002年。《灰谷健次郎——文学及其温柔的陷阱》,河出书房新社,2004年。《野间宏——其人与其文》,勉诚出版,2004年。《文学如何描写战争》,八朔社,2005年。《文学如何描写原子弹爆炸》,八朔社,2005年。《寻求灵魂的救赎——文学与宗教的共振》,佼成出版,2006年。《长崎·上海·美国——林京子论》,日本图书中心,2007年。《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勉诚出版,2007年。编著:《日本的“原子弹爆炸”文学》,共15卷,HORUPU出版发行,1983年。《林京子全集》,共8卷,日本图书中心出版发行,2005年。
致中国读者序言第一部 “丧失”的故事——那片失落的世界第一章 一九七0的“风”——《且听风吟》1.“一九七0年”的故事2.失落的青春(一)3.失落的青春(二)4.风,或“故事”第二章 一九七0年的“失落”——《1973年的弹子球》1.“弹子球”2.“我的栖身之地”3.徒劳的回报第三章 冒险或杀“羊”的故事——《寻羊冒险记》1.“友善”2.自我回归之旅3.“耳朵女”、“鼠”以及杀“羊”第四章 从一九七0年回归当下——《舞!舞!舞!》1.从“羊”的幻影中回到现实2.活在当下的方法——吉本隆明批判3.他人的死及“重生”第五章 “失落”或“恋爱”的故事——《挪威的森林》1.为何,现在2.“恋爱小说”……3.《挪威的森林》现象第六章 终结之时“我”的去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审视“自我”2.“冷酷仙境”的“我”3.“世界尽头”的“我”第七章 另一个“村上春树的世界”——短篇小说创作1.美国2.中国3.工作、袭击面包房及其他第二部 村上春树的“转型”——从“超然”到“介入”第八章 “转型”——九十年代的村上春树第九章 “发条鸟”的寓意以及对“历史”的关注1.泛滥的“误读”——议论的前提2.“井”3.何为“发条鸟”的“年代记”?第十章 由“超然”到“介入”1.“地铁沙林事件”与阪神淡路大地震2.奥姆真理教事件(“地铁沙林事件”)3.阪神淡路大地震——论《神的孩子全跳舞》第十一章 “介入”的着陆点1.为何创作出一个“奇异”的恋爱故事?2.能够将“疗愈”视为“介入”吗?3.浮出地表的“头骨”4.再一次“迷失”?后记
2.的栖身之地”心扉且始终对他人漠不关心,维持这种生活态度需要怎样坚韧的精神?只要回顾一下自己在与家庭及朋友们之间亲密关系下的日常生活,就会很容易地明白这一点。那些被认为是冷酷或冷漠的村上文学的主人公们,实际上是具有高度自制力的顽强之人。这也是在“富足”生活中患有精神衰弱症的年轻人被村上文学吸引的理由之一,而这一点经常被忽略。村上文学的主人公完全是冷酷型的,对自己对他人从不娇宠,同时拒绝他人的接近和纠缠。“几乎跟谁都成不了朋友什么的。”这就是我在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方式。除了报纸推销员,基本上没什么人敲我房间的门,所以用不着开门,甚至应声都不曾有过。这样的生活姑且看做是典型的都市生活,可又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主人公甚至绝不对翻译事务所的合作者敞开心扉。因为在主人公看来,即使是他为了生存下去的工作上的伙伴,也不是可交心的对象。主人公那种与他人之间毫无关系的孤独无靠的生活状态,也并没有因为某日“双胞胎姐妹”突然到访以及随之开始的同居生活而发生丝毫的改变。时间也不知流过了多少,总之我在横无际涯的沉默中行走不止。下班我返回宿舍,一面喝双胞胎斟的美味咖啡,一面读《纯粹理性批判》,读了一遍又一遍。
正如在《序》中提到过的那样,无论是在日本还是海外,当下村上春树的名气非常大,甚至获得了海外文学奖项。他的新作一经发表立即成为畅销书,人气飙升不下。在纯文学衰退、出版业不景气的慨叹之声连绵不绝的今天,只有村上春树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文艺评论家以及近现代文学研究者们纷纷就村上春树发表评论,推出一批迎合时尚的村上读本。将当下的情形与十八年前即1989年我出版《村上春树——失落的世界》(六兴出版社)时的情形比较一下,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变化。旧著《村上春树——失落的世界》已经发行了四版。
《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无
这本书在中国翻译和出版是一个悲哀。虽然作者对日本全共斗时代的感受超出了一般读者,书中也有个别精辟的分析,但整体来说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在写评论。不仅如此,作者的研究方法也是作家-作品-时代的传统模式,通篇读来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二三十年前的文学批评论调或者文化大革命时代。作家-作品-时代的方法并不应该完全摒弃,但像这本书这样去评论令人感到遗憾。相比之下,小森阳一的那本《村上春树论》虽然也批得牵强但还有很多精致漂亮的分析,可以学习借鉴一番。日本有关村上春树的研究类书籍浩如烟海,评价也是有褒有贬。但唯独这两本书带有较强政治色彩的研究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在中国出版,现象本身值得深思!
小森阳一对《海边的卡夫卡》的解剖,是我从村上粉丝(文集全部购买并读完)转向一个正常读者的开始,所谓正常,就是带着警惕的心理,进入文字的正常读者。村上文学世界里的暧昧、迷醉,遮盖了内在的结构。小森阳一的评论,有理有据,怎么能说是“牵强”呢?希望《转换中的迷失》继续批判。诱惑奥德修斯的塞壬女妖,其歌声婉转动人,然而正是这种艺术性,为害越大,我不是说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危害,我说的是对“人”的危害,它让人忘了为了实现自由而必须尽的义务,让人忘了为了实现价值而必须的行动,就象托马斯·曼在《魔山》里主人公在魔山上渡过七年无意义的时间。高烧之后,我们需要解毒剂。
推荐给研究用的人。。。
还没有开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