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法律援助工作者
2009-7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杨立娟
无
法律援助制度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这项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契合,反映了党的主张、人民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是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光彩事业。多年来,广大的法律援助工作者,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提供法律援助,办理了大量优质的法律援助案件,为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切实服务困难群众,广大法律援助丁作者带着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尽心竭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了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始终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确保每个公民不因经济困难而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为了切实促进和谐稳定,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把实施法律援助的过程,变成既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又增强群众法治观念的过程。
本书所展现的是一批为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和成就的人物群体。法律援助机构,是中国政府为保障公民权利而专门设置的机构,并应运而生了具有大爱精神的法援工作者。他们为贫弱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奉献了全部的真诚和爱。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为广大的法律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第一篇 冰清玉洁独逞芳菲——访福建省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丁萍 印象:茉莉花香 邻家有女初长成 香自苦寒来 走进法律援助 有爱就有一切 自主创新管理模式 法律援助志愿者 快乐的人生第二篇 铮铮铁汉的若水柔情——访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 印象:两种文化刚柔并济 命运:注定与法律纠结一生 原则:把可以做好的做到极致 坚强:三年的磨练受用一生 定位: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创业:从光杆司令做起 厦门会议:法律援助不能等靠要 谋略:法律援助需要援助 责任:司法正义不能有先后之别 创新: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 做人:君子慎独 调整:名人&政协委员 人生规划:艺术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第三篇 情满巴山路——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子兰 引子:大山深处的呼唤 爱的传递 从存在到理想 车祸无情人有情 出师福建:为了我的农民工弟兄 一个案件促进和规范司法程序 惨案背后的反思 救救我的爸爸 法律援助:阳光的事业 尾声:大爱无疆第四篇 永怀赤子之心巾帼不让须眉——访原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边若蒂 引子 初识边若蒂 成长的旅途 特别的童年 青春的磨砺 涉世的挑战 情系法援 勇做拓荒人:天津法援第一人 为“弱势群体”撑腰 法援协作新主张 不舍法援情牵弱者 活得精彩人生 幸福的生活 法律援助是一条探索之路第五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访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付占国 引言 激扬的时代 感恩的心 冰天雪地的兵 首批“黄埔军校的学生” 竞争上岗担任处长 探索中前行十年韶华磨一剑 开拓进取努力拼博 法律援助的生命线 一双儿女两袖清风第六篇 扶弱救困周济苍生——访河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周济生 引子 青涩时光:辗转不坠求学之志 追求信仰:磨砺坚定的意志 小试牛刀:实干精神屡创佳绩 善于思索:痴心绘出美好蓝图 “奇招”出击:执著踏出蹊径 勤于创新:拓开河南法援前行方向 超前思维:宣传与办理案件齐发展 审时度势:着眼全局再求升华 周济苍生:“应援尽援”尽显赤子情怀第七篇 绿叶对根的情意——访安徽省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赵玉中 初见 偶然中的必然 一句话走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需要援助 平民律师和雷锋 致胜四法宝 活在人们心中比活在墙上好 把别人的田种了 实实在在的结果 调解的中庸与和谐 两个女儿的误解 平淡之中的幸福 一封用床单包裹的信 结束语第八篇 为了大地的一抹阳光——访原辽宁省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董国勤 引子 巾帼芬芳青春绽放 母亲的力量 三十年路云和月 风雨十二年:法律援助在行动 扶贫济弱:伸出援助之手 仗义维权:彰显公平正义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 永恒的追求 尾声:法律援助之歌第九篇 先行惟艰天道酬勤——访原广东省法律援助处主任蒲皆祜 印象:平淡谦和 往事:甘苦岁月 事业:路从头越 开拓:摸石过河 取经:为我所用 进取:谋事在人 自信:成事在天 探索:未有止境 真情:为民服务 知行合一的学者 尾声:岁月有情第十篇 太阳的女儿——访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魏大宝珠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对祖国和人民的回报 紧急状态下援助农民工 感动的泪水 城际协作拓宽了维权渠道 维权路上的“低保行动” 要让每一件援助请求都有回音 一支崇尚协作的团队 寻找跷跷板的支点 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结束语后记
插图:第一篇 冰清玉洁独逞芳菲——访福建省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丁萍印象:茉莉花香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独逞芳菲。轻盈雅淡,初出香闺。是水宫仙,月宫子, 汉宫妃。清夸苫卜,韵胜酴糜。笑江梅,雪里开迟。香风轻度,翠叶柔枝。与王郎摘,美人戴,总相宜。——宋·姚述尧《行香子·茉莉花》或许在常人眼里,茉莉花没有牡丹富贵,没有玫瑰耀眼,没有幽兰清高;但它花白如玉,冰清玉洁,茗香益人却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爱。我尤为欣赏的是茉莉花那种“百花园中不争春,艳阳高照不低头,唯有幽香在人间”的花之精神。不知为什么,自我见到丁萍的那一刻起,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茉莉花的形象,而宋代姚述尧的《行香子·茉莉花》词也时时萦绕在我的耳际。或许是“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独逞芳菲”词句,正是我从丁萍身上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气息吧。随着采访的深入,这种感觉越来越深刻,丁萍如同一朵清香、淡雅的茉莉花,把它对大地的爱化作一缕淡淡的清香常驻人间。邻家有女初长成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呱呱落地,父母为她取名丁萍。也许当初父母对小女孩并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出于为父为母最简单的愿望,希望她像浮萍一样随遇而安、平安、健康、快乐地长大,因而,只用一个简单的“萍”的符号。小丁萍没有像那个时代的孩子一样,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身为军人的父亲,用他宽大、殷实的身体精心地呵护着这个和睦的家庭,抵御着一切来袭之风。小时候,在丁萍的印象里父亲与周围的人不同,他是机修连里少数几个穿着军装的人。长大后丁萍才知道,父亲虽然出身贫寒,幼年时祖父母就双双离世,十六岁时父亲就参军入伍,但聪明好学的父亲,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进步很快,没过几年的时间,父亲就由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连长,那时父亲才二十几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二十七岁的父亲接受部队委托,支援国防建设,组建机修连(后改为机修厂)。父亲和同是军人的指导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战士一起,在福建闽北建立起一家颇具规模的修理厂,父亲担任了机修厂厂长。父亲是个正统的军人,为人很正直、朴实、懂的感恩。由于他很小就没了父母,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为了感谢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对自己的培养,父亲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八月一日建军节。父亲从小没有读过书,是部队培养了他,送他去学习、进修,因此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会到一个道理:“人一定要有文化、有知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文化,你就是花费很大的力气也未必能将一件很简单事情做好。”父亲平时工作很忙,很少顾及家庭,照顾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到了母亲的身上,但只要父亲在家,父亲总会帮助母亲做点家务,指导孩子们学习,给他们讲故事,陪着孩子们玩耍,一家五口生活在充满了欢乐氛围中。从父亲身上,丁萍懂得了正值、厚道,懂得了感恩,回报,懂得了坚持,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母亲是一个医生,是典型的福州女性,她精明、能干,做事认真、严谨。在丁萍的记忆中,母亲是个讲究完美的人。也许是医生职业所致,母亲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打理家庭生活上,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懈怠。母亲十分爱整洁,整个家里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整洁而有序,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柜子里的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位。直到如今,六十七岁的母亲仍旧保持着职业女性形象,穿职业装,梳职业头。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丁萍的影响很大,她工作上讲究完美,生活上井井有条,这些都得益于母亲潜移默化。丁萍兄妹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了丁萍一颗健康、快乐的心灵,也成就了她的快乐人生。丁萍认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人的成长受幼时家庭环境影响很大,宽裕家境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经济因素所困扰,长大后有的会生活轻松快乐些,相反,家境不好的孩子在心理上有的则会受到一些挤压,长大后生活的拘谨些,压力大些。中学毕业后,丁萍没有像工厂的同龄孩子一样,把当工人、进国营企业当作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在父母引导下,她顺利的考取了福建省司法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丁萍第一次认识到知识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父母教育的伟大。她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到了快乐,也寻找到了人生最美好的起点。从此后,丁萍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在知识的海洋尽情的游弋。参加工作后,丁萍用了整整十年,完成了中专向大学本科的转变。从厦门大学的法律大专到华东政法学院的法律本科,直至考取律师资格,学英语,一路学习而来,她没有浪费过一点时间。为此,丁萍十分感激父母对她的教育和影响。她说:“虽然在我参加工作后,父母没有再对我的学习有任何要求和压力,但是,受父母的教育的影响,我自己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学习为丁萍日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为她打开了事业的大门。为此,丁萍很欣慰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挺有成就感的。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说‘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最好学习和创业的时间,我们应该完成该完成的学业,做好该做的事情。那么,三十岁到四十岁之后的路就很好走了。’假如我没有考取律师资格,我还只能是个公务员,也就谈不上当律师,更谈不上做法律援助工作。”香自苦寒来一九八八年,丁萍中专毕业被分配到闽北地区机关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工作两年后,南平市组织部倡导组织了“三门生”(即家门——学校门——机关门)下乡活动,对这些没有基层生活经验的大、中专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帮助他们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使他们将来更好地担当起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重任,丁萍作为培养对象,被分配到闽北一个偏僻、落后县学习锻炼。一九九○年,丁萍离开父母和家人,离开舒适宽裕的家庭,只身一人来到闽北某县。该县地处浙江、江西、福建三地交汇的大山深处,这里群山高耸,山道崎岖,据当地老乡说,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是福建省有名的贫困县。对于在较宽裕家庭长大的丁萍而言,那个时期闽北贫困县的生活是让她无法想象的。且不说别的,就是洗澡、上厕所这两关也让她难以逾越。一向爱干净的丁萍,在家里每天都洗澡,而今由于受住处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每月一次回家的时候,在家里才能洗上一个痛痛快快的澡。开始时,她感到十分的难过,有时候真是难以忍受。两年下来,洗澡的事情也渐渐适应了。上厕所是丁萍的第二个难题,由于丁萍住在集体宿舍,房间里没有配备卫生设施,只能上二百米以外的公共厕所。冬季,当地的天气十分的寒冷,冷风从露天的公厕底部坑里吹上来,冷的人直哆嗦。夏天,天气炎热,公厕里臭味难忍,还滋生了一些白白胖胖涌动的虫蛹,让人看了只想呕吐。丁萍说:“每次上厕所从心理上都感到很艰难。”在那两年里,最让丁萍开心的事情就是回家看望父母,但是,就这一点实现起来也要克服许多让她无法忍受的困难。记得第一次回家探亲,丁萍满心欢喜地登上回家的公共汽车。刚一上车,车上的景象把丁萍就惊呆了。车上乌烟瘴气,臭气熏天,人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家畜、家禽混杂在一起,挤得满满的,家畜、家禽的粪便随处可见。一路上,“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在丁萍的身边游弋,从未近距离接触过“小动物”的丁萍被吓得大声惊叫,一路风尘,一片黄土,汽车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行驶着,七个多小时后,汽车总算是到了家,丁萍的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浑身疼痛。回到家里,妈妈看见满身尘土,蓬头垢面的女儿,心里十分的难过,但母亲忍住了,她转而安慰起女儿来。母亲对女儿说:“人的一生应该接受许多的考验和锻炼,只有这样才知道生活不仅仅是甜的,也不仅仅是富裕的,还有许多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过得很艰苦。因此,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接受锻炼,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你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生活中的知识。”母亲的话让本来想诉苦的丁萍没了话说,母亲的鼓励给了丁萍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下基层锻炼的两年,不仅使丁萍在生活上得到了锻炼,帮助她克服了城里女孩的娇骄二气,养成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里成就了她事业,是她律师生涯的起点。
几经斟酌,本书最终定名《大爱》,取义“大爱无言,掷地有声”。言之“爱”,是指法律之爱、责任之爱、民生之爱;谓之“大”,是因境界之大、道德之大、品格之大。立党为民、立国为民之大爱。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这种爱,因岁月洗练和人生磨砺而更加沉郁凝重,更加朴实无华;这种爱,因甘于奉献和默默无名而更加含蓄隽永,更加动人心魄。大爱,且无言,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汩汩融进了当代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血液里。本书记录的正是这样一批法律援助工作者。他们有的自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伊始,便投身其中,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服务人民;有的身患疾病,依然坚守诺言,不离不弃,犹获新生;有的放弃了名声和财富,默默承担起法律工作者的天职,被当地群众尊称为“青天”……他们是当代中国法律援助工作者的生动剪影,本书通过对这些法律援助工作者人生轨迹和成长历程的生动描绘,展现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思想源泉和精神风貌。他们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自己的一案一讼、一言一行而努力着、实践着、前行着。这,无疑将是本书编辑出版最大的意义所在。作为第一本深入全面描绘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专著,本书的出版面世既是一种对过去十几年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探索历程的总结,也包含了对这项制度无尽未来发展前景的期许。可谓正逢其时,恰逢其盛,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谨以《大爱:走近中国法律援助工作者》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15周年。
无
正在读,这本书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法律援助工作者者,我也会努力去做一个法援工作者,为社会多做一点好事
刚定上这本书,还没到,期待中,希望从这本书中能更深刻的理解法律援助工作者!